赛罕区蔬菜局的干部告诉央视财经记者,保素村在2010年曾作为蔬菜大棚试点,由市政府出全资,建了200个大棚,免费发到有意愿种大棚的农户手上。现在政府想扩大产业规模,拉着农民一起投资建设,但农民们却一分钱也不愿意投入,干部们规划的很好的愿景,现实中,遭遇了冷场的尴尬。提起现在撂荒的大棚,主管干部也是一肚子怨言。
赛罕区蔬菜局干部张喜印
:就是说农民也是想让政府给白干,他们就坐享其成,这个是有一定因素的。保素村的村民和村委会,在他们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没有积极的跨出一步。
而在村主任赵高俊看来,正是因为村里过去有过免费发放200个棚的经历,现在让大家掏钱来认购,和政府一起投资建设大棚,难免积极性不高。既然如此,为什么当初保素村还要报1200亩、450个大棚这样大的一个规模呢?
赵高俊
:定的一千亩的任务就完成的一千亩地。
村干部告诉记者,在2012年呼和浩特市现代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实施方案中,市政府表示,对集中连片建设1000亩以上的项目以奖代拨进行财政补贴,一个高效日光温室的补贴高达3万元。有这样明确的补贴标准,有明确的面积要求,因此,在赛罕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项目实施方案中,“1000亩以上”就很自然的被明确为1个建设单元的建设标准。保素村的450个棚就这样建了起来。而在审核之初,作为牵头单位的赛罕区蔬菜局还根据全村人口的数量进行判定,也认为450个棚不算多。
赛罕区蔬菜局干部张喜印
:他们是1400人,1400人应该最少是有500个劳力,一个劳力种一个半棚,那700多个棚,就说500个劳力种400来个温室,是符合它的劳力需求,或者配比是一致的。
但这份坐在办公室里“计算”出来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开始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原来保素村距离呼和浩特城区只有半小时车程。这些年,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去城里打工。村庄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能称为劳动力的村民,几乎都在外打工。而不仅如此,由于这两年低迷的蔬菜价格,村里根本找不到愿意在大棚里种菜的村民。
在采访中央视财经记者了解到,为了尽快创造成绩,各级部门基本都在大干快上。在巴彦镇保素村,记者了解到,虽然大棚项目已经启动了四年多的时间,但村子里,政府部门建设大棚连最基本的土地流转协议,也没有和农民签署。因此,市政府推广大棚的愿望,在各区各县的村庄里根本得不到农民们的认可,村民不愿意缴纳自筹资金建设大棚,建设大棚的工程队垫付款无处讨要,市政府这项落不了地的宏大计划,就这样尴尬的撂荒在了各个村庄里。
没有土地流转协议,就建设蔬菜大棚,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在保素村,相邻的添密湾村,《经济半小时》记者也同样调查到了这样的问题。
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无任何蔬菜种植知识,没有土地流转协议,现在又提出要农民自己再花几万元共同投资大棚的建设,这样的致富计划,农民们很难接受。
添密湾村村民
:4万,国家给的钱,一个大棚就给这么多钱。完了以后了,政府给你贷3万块钱无息贷款,这也是你出的钱,完了呢再拿现钱再交1万5,你就可以种这个棚了。现在这么一加就是8万5千块钱。我们委屈的了,那个大棚不值那么多钱,我不想花那么多钱,那个大棚我能花8万5买吗,我自己的地我损失了,完了再叫我掏4万5,我能心甘情愿吗?
在走访呼和浩特市蔬菜大棚建设的多个村庄里,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了解到,农民们对于政府鼓励蔬菜种植,增加致富渠道,改善蔬菜供应的政策,都很支持,呼和浩特地处西北,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地区的蔬菜供应,一直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吃菜难,是百姓生活中一个不小的问题。而西北的气温和光照,本身却又是适合蔬菜的种植的。
但是目前土地流转手续存在空白,农民不愿意承担费用共建蔬菜大棚,现有的大棚,村庄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展开生产,这些问题,似乎和政府部门的设计南辕北辙。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连片出现的撂荒的蔬菜大棚。政府的财政资金躺在地里,农民的土地撂荒在大棚里,这似乎就是这场大规模致富规划,现在留下的答案。那么,眼下呼和浩特闲置撂荒的蔬菜大棚,究竟达到了多少呢?闲置撂荒的情况已经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呢?
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给记者回复的函件中
,这样写到
:“赛罕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总面积已达到5.5万亩,蔬菜投产率达到95%以上”,按照这样的说法,赛罕区未投产的大棚应该只有5%,也就是2750亩。可单是在记者走访的保素、添密湾、太平庄这三个村,就已经有近2200亩地的温室大棚在建成后产权不明晰、没有投入使用。而在随后的调查中,更多的空棚出现了。
这是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的南地村,在2012年的设施农业规划中申请建设了1700亩、546个温室大棚。乍一看,多数温室大棚设施齐全,看上去似乎在正常使用。可仔细观察记者发现,即使在一天当中日照最好的时候,大棚也捂得严严实实,始终不见光。原来,除了临近路边的几十个棚有人种草莓,绝大多数棚下都是空的,并无人耕种。
南地村村民南地村大棚施工队负责人祁月兴
:建好就没用过。
祁月兴是南地村蔬菜大棚5个建设队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我们,南地村不仅有近500个大棚没人种。现在,5个施工队的工程款没有一家结清的,他自己垫资的300万元,要了3年没要回来;另一个施工队负责人李静,垫资的360万元也是3年未能要回。利息压得他苦不堪言。
南地村蔬菜大棚5个建设队之一负责人李静
:一个月2万块钱,一年不是24万,一个月2万块钱,那么每天就是700块钱利息,一小时就是30块钱利息。
半小时观察:千亩大棚长期闲置如何破解?
一张本应该多赢的蓝图,却在几年间演变成了“烫手山芋”,地方政府、村民和承建商都伤心不已。就在节目播出前,呼和浩特市政府向我们栏目发来了有关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情况说明,目前呼和浩特市政府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对存在的问题,正在协调解决中。
比如刚才节目中我们看到的位于巴彦镇保素村的设施蔬菜基地,因村委会未付农民土地流转费,村民阻拦导致建成的440栋温室大棚中有320栋未投入使用,现在保素村委会已一次性支付农民2014至2016三年共201万元土地流转费用,未投入使用的温室中有170栋已与农业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对剩余150栋责成赛罕区政府继续牵头招商,引入农业公司和个体种植户,要求于2017年8月底前全部开始种植生产;而位于黄合少镇南地村的设施蔬菜基地,546栋大棚有369栋建成并投入使用,剩余177栋温室大棚建成但无人租用,现已责成赛罕区政府负责牵头招商,引入农业公司和个体种植户,同样要求在今年8月底前全部开始种植生产…还有很多其它地方未建成的项目,目前都由各旗县区政府负责落实具体措施,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我们希望,政府的良苦用心能尽快收获到想象中的成果,这样一项惠民利民的好工程最终能真正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