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援工作一头连着百姓疾苦,一头连着政府关爱,是极其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近年来,广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1312”思路举措,始终践行“司法行政为民”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为平安广州发力、为法治广州添彩的目标,
进一步扩大援助范围、完善工作机制、优化便民举措、提高办案质量,扎实推进法援民生工程落地落实、可感可及。
2024年,全市法援机构共办理法援案件
4.2万件
,提供法律咨询
7.2万人次
,帮助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利益
近2亿元
。
●
贯彻落实《广东省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公民认定办法》,每年按照全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动态调整法援经济困难认定标准。
●
对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残疾老年人、孤残儿童、困难残疾人家庭、一户多残、重度残疾或者无固定生活来源残疾人等法援申请纳入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范围。
●
对未达到法援条件的可申请市法援基金会相关项目的公益法律服务及援助,切实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
●
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多渠道全覆盖(市、区、街镇)法援服务平台。
●
将服务端口前移,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设立法援窗口,派驻或安排值班律师,免费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对特殊案件提供点对点上门服务。
●
持续推进落实法援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个人诚信承诺制、法援申请“市域通办”工作。
●
积极推动法援信息管理系统与市民政局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数据对接,简化工作流程,实现全流程线上核对,核对用时从原来10个工作日压缩至5天内。
●
强化法援、仲裁、劳监、工会等跨部门协作,建立群体性案件协调沟通预警机制,依法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
聚焦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特殊群体量身定制服务,精准满足法律需求。
●
与市检察院合作开展“检律童行”项目,加大涉及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类案调研或课题研究、普法宣传、个案对接等合作力度。
●
与市妇女联合会创新“法律援助+心理帮扶”双援机制,助力妇女未成年人依法维权。
●
与9家律所专业律师团队签订劳动争议群体性法援案件承办合作协议,推动劳动争议群体性法援案件办理需求与专业团队精准对接。
●
与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共建法援志愿服务站,组建法援志愿者队伍,鼓励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法援志愿服务。
●
联合省法援局、团市委、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市法援基金会等单位常态化开展“法援惠民生”送法进村居、进校园等公益普法活动,通过典型案件以案释法普法,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与国内知名法学院、市律师协会合作定期开展强化法援应知应会和服务标准规范培训,提升法援队伍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
设立法援案件质量监督岗位,负责对每一件案件从受理、审查、指派到结案审查、支付补贴全流程跟进。
●
将法援案件质量监管纳入“法治广州”考评指标,每季度组织开展法援案件质量同行评估,对评估为优良案件的承办律师,在市律师协会网站上公开表扬通报,对评估不合格案件的承办律师移出常备法援人员库,同时向市律师协会和所在律师事务所反馈评估结果及具体评估意见。
●
落实庭审旁听、回访受援人、征询办案机关意见等监管举措,督促法援律师提高办案质量。
●
在全省法援案件质量评估中,2023年、2024年广州市法援案件质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