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东,中生康元创始人
栗世铀,启辰生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陈海敏,安达生物药物开发(深圳)有限公司,COO首席运营官
邓敬娜,圆因生物,临床前研发负责人
杨海涛:肿瘤疫苗新生抗原的难点在哪里?
程旭东:概括起来一在研发角度发现新生抗原种类繁多,但应用在临床阶段的种类非常少。怎么把规模扩大,在生产中开发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用到病人身上的新生抗原还是非常少的。另外就是新生抗原怎么用到体内,导入体内,解决耐受问题等。从研发、应用、申报环节等等都有很多很多的问题。
粟世铀: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从反馈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新出现的问题。
陈海敏:胰腺癌前期的确有困难,经过一段时间得数据积累,以及用手术得新鲜组织,目前新抗原的数量还比较可观,可以高达20多条。
邓敬娜:生产过程中怎么保证更快速的生产、包括质控等是有些挑战的。
杨海涛:胶质细胞瘤脑部肿瘤研发的难点和挑战?
粟世铀:脑瘤的确比较难,复发比较快。首先要切除肿瘤再和其他手段联合应用。报道发现,脑瘤生长到一定程度血脑屏障就已经被破坏不可逆,另外由于复发较快,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所以观察周期相对较短。
杨海涛:所有做的肿瘤疫苗是不是都脱离不开联合应用机制,未来能不能达到离开联合用药?
程旭东: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增强疫苗本身的药效,引发体内独特的机制,会有一些思路,未来有可能实现。
粟世铀: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看是否能够单独应用,但要综合疾病进展考虑。
陈海敏:目前安达IIT阶段在胰腺癌根治术后阶段做的是单疫苗,没有联合PD-1,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因为PD-1在胰腺癌没有获批,因此未来注册临床在中国只能做单药,在美国申报比较宽松些可以考虑联合。
邓敬娜:单用肿瘤疫苗也有很好的效果,目前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联用对患者更好的角度,联用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杨海涛:人工智能在研发上的益处?
程旭东:很期待人工智能的方向,目前人工智能的各方面应用也是一个很有力的工具,相信明年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粟世铀:一定是要融合进来的,不过尚在验证整合阶段,在往前推进,愿意和ai领域合作,期待应用。
陈海敏:个性化疫苗目前新抗原分析使用的AI技术,保证了个性化疫苗的临床效果比较好,未来会通过进一步分析单细胞测序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分析,能更加精准的找到适合的病人,保证临床的效果。
邓敬娜:AI现在渗透到研发的各个环节,也是很好的优化,未来很多方向都离不开ai的助力。
杨海涛:目前mRNA国外的商业很成功,我们跟国外有一定差距,我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们怎么进一步推进疫苗出海成功?
程旭东: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应用产品非常重要,会是产品开发的契机。国内与欧美不止在技术方面,在监管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国内的监管有很大限制,技术方向也是欧美专利技术更加领先。困难重重但是持续坚持是有可能突破的。
粟世铀:近3-4年产业链的发展毋庸置疑,在未来的科技技术的发展,领域还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中国近3-4年产业的发展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最终成功呢和产业的模式等都有关系。
陈海敏:我们的优势在于临床,中国临床病人多,病源集中,临床进度可以加快,前期IND进度我们慢于欧美,但临床是优势,后续通过临床来加速。
邓敬娜:疫情确实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平台目前还是得到了验证,也有自己的方法,未来也会更加扎实的进行优化拓展,争取跟得上世界研发团队的步伐。
杨海涛:国家机构对我们的支持够不够?资本投资市场是否能够继续支持我们?
程旭东:监管局在积极改变,相比过去的保守,监管机构在积极的与时俱进,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
粟世铀:资本的目标是赚钱,所以适当开放出一些政策能够让投资人赚到钱,还是能够吸引到资本的支持,推动良性的循环。
陈海敏:CDE目前把除了细胞与基因治疗归为先进治疗外,肿瘤新抗原归到先进治疗的第三类,是新型的赛道,也能更加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对于投资人来说,主要考虑的还是临床价值,目前有意向接触的投资人,会比较看重临床的效果和未来临床的转化价值。所以未来可以通过降低成本,选择有非常高转化价值的适应症来吸引投资人。
邓敬娜:监管机构有出台系列政策,也得到了监管机构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时间。目前很多方向投资人也很感兴趣。
(嘉宾未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