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又被群嘲了。
这一次,是因为,她在录制节目时,将演员马思纯的名字叫成「王思纯」,随后又改口「马思恒」「马思河」。
这一波「丹式」操作,连坐在一旁的男嘉宾王嘉尔,都尴尬地不知所措。
这条娱乐新闻下,百万级的点赞和评论,全是对曾经红极一时的卫视一姐的嘲讽:
●「没关系的,朱军老师」。
●又来?业务能力不行就在家歇着吧。
●故意的,没礼貌,想上热搜吧。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三次就没必要了吧,是吧,蒙丹老师。
这些或尖酸刻薄,或牢骚满腹,或「不要怪我不够宽容,是你的专业实在不行」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无不表达着一种情绪:
朱丹,你太让人失望了。
的确。
不仅仅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交礼仪上,准确叫出别人的名字,都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而在主持行当辗转16年、斩获综艺节目名主持大奖的朱丹,却在这个问题上,一再失分,形象大跌,实属不该。
2019年12月,在群星云集的Cosmo盛典上,她把模特张丽娜喊成「周丽娜」,把演员古力娜扎当成「迪丽热巴」,然后又把迪丽热巴,叫成「娜扎」,让一众明星甚是尴尬。
这事儿引发了观众对她专业素养的质疑,朱丹诚恳地道了歉,并承诺
「这是一个专业主持人万万不能允许的,下不为例」。
朱丹的道歉
但是,仅仅一周后,她就再次跌落进同一条河里。
一周后的风格大赏活动上,朱丹采访年度商业价值艺人,两次将明星陈立农的名字,叫成「赵立农」,尴尬地让台下观众都忍不住提醒她「错了」。
然后,朱丹又道歉了。
然后,就又有了「马思纯事件」。
再然后,那个原本眼睛亮亮、笑容甜甜,像野百合一样充满蓬勃生命力
(凤凰网评)
,无论什么场合都能游刃有余
(新民网评)
,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独特的沉稳和灵动(
新华网评)
的骨灰级女主持,因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误,成为网友吐槽的对象。
她曾经的笑容
很多人不禁发问:
朱丹,到底怎么了?
喜欢朱丹的人,觉得她太累了,每天连轴转,从这个名利场到那个综艺秀,从这个颁奖礼,到那个大咖汇。
他们说:
「她很努力,所以难免出错。
」
讨厌朱丹的人,觉得她太作了,不管是出于流量故意制造「叫错名」的梗,还是出于疏忽而屡犯职业大忌,都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他们说:「她让人作呕,她太不专业。」
抛开这些争吵,我更愿意相信的一种观点是:
朱丹病了。
不管是从精神到心理,她或许都生病好久了,只是娱乐至上的人们没有察觉,而苦苦硬撑的朱丹也不愿停下。
知乎上,有个叫「孤鸿影过」的答主透露,10年前,朱丹就开始出现心理问题。
知乎上,「孤鸿影过」的回答
那时,她是浙江卫视的当家花旦,一周三四档节目,一年三五次直播周,二三十场路演,每个月都有一次大型晚会。
她超强的现场把控能力,和招牌的「丹式」微笑,吸粉无数,治愈人心。就连她的搭档华少,都对她赞口不绝,说她聪明有天分。
那时候的朱丹
但作为一个表面阳光、内心匮乏自信的人,朱丹无法承受盛名之下的高处不胜寒。
「她一直不喜欢被称为一姐,因为她害怕她负担不起。在2009年,她拍戏,录歌,登上时尚杂志的封面,代言费以月为单位坐火箭上升。同时,她的状态开始出现问题,记不住台词,甚至有时出现幻觉。」
她的老东家浙江卫视,不是没有收到她的求助信号,但在流量和效益、大局和集体之间,选择的却是鞭打快牛。
加上人事斗争,朱丹停在台里的车还曾遭到人为恶意破坏。
种种压力下,2012年,离开浙江卫视时,朱丹已患上抑郁症,相关药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记忆力。
从那时起,她整个人都不在状态,主持水平一路下滑,就连笑容都非常勉强。
更要命的,还有她的婚恋。
朱丹的婚恋并不顺利。
2005年,她和相恋5年的男友结婚。但是,两年后,她的第一段婚姻就宣布结束。
朱丹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她是一个极度不自信的人。每每遇到问题,特别是亲密关系的问题,她都认为是自己不够好。
第一段婚姻失败于她的事业辉煌期,她将其归咎于自己太强势的缘故,所以,遇到第二任丈夫周一围后,她便把自己低到尘埃里。
不管是在综艺节目,还是在微博访谈中,提到丈夫周一围,朱丹都是一脸盲目崇拜的傻甜,而有人若诋毁周一围,朱丹更是一副护犊情深的模样。
媒体给朱丹戴上卑微的帽子
而同为公众人物的周一围,面对朱丹的做派,
始终坚持「三不」原则:
不回应,不解释,不共鸣。
这让朱丹的卑微一览无余,也让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于她被周一围克得死死的定论,成了媒体素材库里明星夫妻关系的反面典型。
「时隔多年后,再次从屏幕上看到她,她的语速变得很慢,甚至她的微笑都变得很慢,好像笑对她来讲,已成了一件很费力的事情。
目睹内地最有天赋的主持人之一,就这样沦为功课都做不好的境地,让人很难过。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也许有些是你我不知道的,但绝非‘不专业’这么简单。」
「孤鸿影过」伤感地说。
我觉得,这个解释,比一味地群嘲或一味地袒护更接近真相:
来自浙江金华的女孩朱丹,凭借努力和运气,承蒙专业和时代,的的确确创造过自己的高光时刻。
但在忙碌和焦虑的交替中,事业和婚恋的两难里,她内心的那个小女孩,太过弱小,以至于让舞台上的那个女主持,一步步从光环下退缩到争议中。
朱丹的处境,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主持人——董卿。
「我是一个活得特别用力的人。」
这是《人物》的一次专访中,董卿对自己的评价。
董卿的父亲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路靠苦读考上了复旦大学,所以,父亲从小给董卿灌输的,就是唯有勤奋才能改变命运。
董卿和父母
父亲从小让董卿当个全才:做家务,背诗文,练习长跑,锻炼所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种严苛教育的弊端,就是会让你不太自信,你必须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你才有自信心。如果你和别人差不多,你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会产生一些不安全感。」
董卿坦言,性格中追求完美的成分,让她在工作中时常充满防备和战斗性,甚至不惜以身体为代价。
最累的时候,她一年做130多场主持,累到摔断尾椎骨,硬是瘸着拐着撑下来,累到生理期紊乱,满脸长满痘痘,然后画上浓浓的妆,继续工作。
她对自己苛刻,对团队也严厉。
《朗读者》第二季,邀请数学家丘成桐朗读《归去来辞》。丘成桐成就伟大,时间宝贵,国际知名,董卿觉得节目能请到这样的大家,所有人都该全力合作,不出差错,尽快录好。
结果,录制节目那一天,不知道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大屏幕上的字幕,一直对不上丘成桐的朗读,录制了一遍又一遍。
丘成桐倒是很有耐心,但事后董卿对节目组大发雷霆:
「太不专业了,太没有敬畏之心了,先生的时间都是以分秒来计算的,我们凭什么用自己的失误耽误一个数学家的时间?!」
以至于,《朗读者》第二季录制完后,节目组很多人谈及其中的压力和辛酸,忍不住潸然泪下。
在中央电视台安身立命的17年,董卿最闪光的地方,不是她捧红了几个节目,而是她不管做什么,都百分之百地投入,咬紧牙关做到最好,一定不让别人失望。
但,这种时刻紧绷、忙到极致的状态,也曾让她陷入困境。
「有一种痛苦,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看不出来,因为主持人这个光彩的职业,很容易掩盖一些东西。
但是,慢慢地,别人就会知道,你在退步了。」
董卿说,2012年的时候,她总感觉自己不在状态,思来想去,决定按一下暂停键。
她选择了休息,去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做好了「再回来这个行业已没有我的位置」的最坏打算,在躲开熟悉土地和人群的地方,将无法停下的工作状态,切换到非工作模式,在放松平静中,看着原来那个一直奔跑的自己,一步步退回到身体之内。
她将这称为「打磨内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