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凭栏欲言
经济活动犹如一个生态圈。
对生物来说来说,在生态圈内寻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区间,并在这个狭小区间内发挥自己的专长,形成领域内的竞争力,那么这个生物就是竞争进化的获胜者。
在经济活动中,对个人来说,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在狭窄领域内发挥自己专长,形成竞争力,那么个人就是成功的经济活动参与者。对企业来说,亦是如此。其目标单一,不外乎在狭窄的经济领域内找出自身竞争力获得利润。
但对国家来说,却不尽然如此,因为一个国家经济生态其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圈,国家更大的责任在于维护生态圈的稳定,而非在某块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
01
并不存在一只上帝之手,可以根据计划将亿万种生物的进化历程安排的井然有序,不经意的入侵都可能是对生态圈的严重伤害,亿万种生物的进化方向千头万绪,信息不充分情况下,更可能是导致生物圈的崩溃。
但小范围的生物进化却可能是由计划安排,譬如宠物犬、禽畜,甚至可能是病毒。都是经人类之手,根据人类自身计划,筛选某些物种的进化方向。
同样,企业经营可以是计划的,国家经营却很难是计划的。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是以聚群方式来发挥效率的,就像蚂蚁。
蚂蚁军团就是一个高效的、目标单一的群体,其群体目标有限,无非获取食物,驱逐竞争对手,犹如一家企业。它对侵入自己领域范围内的竞争对手毫不留情,不同的蚁群之间经常厮杀。但蚁群的生存能力即建立在生物圈狭小领域的竞争之上,更建立在整个生物圈广域合作的基础之上,
正如企业对上下游的依赖和对竞争对手的打压。
对多数人来说,个体和企业的关系,就如蚂蚁和蚁群的关系一样,分工协作,在蚁群找到自己的定位,共同实现企业在经济生态圈狭小领域的竞争力,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介绍了一个制针工厂,当分工形成后,一个工人的生产量百倍于分工前,
这是制针工厂老板的功劳,
他设计了工厂的分工协作程序,
这是计划的完胜。
计划的完胜——经济生态圈的狭小领域内以效率战胜对手,却依赖于经济生态圈的整体秩序——市场竞争,正如生态圈的物竞天择一样。
但假如这个生态圈表现出某种喜好、某种意志。譬如说,他不喜欢蚂蚁,他想让蚂蚁灭绝,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是生物链的整体崩溃?
生态圈的喜好可能会摧毁生态圈本身。
经济生态圈
秩序稳定
,个人在企业中寻找自我定位,企业又在经济生态圈寻找自我定位,在共同的秩序下,共同参与与经济生态圈建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02
一个蚂蚁军团就好比一个企业,但绝对不会像一个国家。因为国家本身就是一个经济生态圈。
企业是单(有限)目标,单个企业力量也多不足以影响生态圈的稳定(个别巨大的垄断企业可以影响,例如韩国的三星),但国家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圈,而不是生态圈的某一狭小领域,生态圈本身参与竞争之后,局部竞争能力虽然无敌,但广域经济合作生态缺失,犹如一群将生态圈其他生物屠戮殆尽的蚂蚁。
当生态圈意志试图展现上帝之手的力量时,可能正是无效率的开始。
现代国家多在应对战争和灾难时,才会让经济生态圈展现出
明显意志
,即整个经济生态服务于有限目标,这又被称为
战时经济
。
短时间的战时经济可以很好的集中整个生态圈的力量有效率的实现单一(有限)目标,但长时间的战时经济将是一种经济灾难,规则的长期更改将造成普遍的秩序缺失和激励错误,生态圈不再是物竞天择,当然也没有了百花齐放。
一群将生物圈其他物种屠戮殆尽的蚂蚁,它们要么对外屠戮,要么自相残杀。
全球国家都在向市场经济模式进化,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化已进行了近半个世纪。因为市场竞争模拟了生物圈的物竞天择,而一个稳定的经济生态是国家稳定强大的基础。
03
但很明显,国家经济生态圈确实拥有意志,而不像真正的生态圈没有自我意志。
1)
道德感。
经济生物圈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生物圈,真正的生物圈是跨物种合作,其同类之间的弱肉强食并不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但经济生物圈是人类之间的合作,人类之间的弱肉强食会破坏经济生物圈的稳定性。
道德感是经济生物圈稳定的秩序基础,现代多以法律体现秩序
。
2)
宏观调控。
道德感是经济生物圈稳定的基础,但宏观调控是否有益却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宏观调控
更改了秩序和激励,
比如货币政策,对投机的激励效果明显的大于生产上的优胜劣汰,它很明显不是激励市场的优胜劣汰而是
激励投机
。比如
瑞幸咖啡就明显的是全球宽松货币浪潮下的资本投机,
而不是全球企业竞争的优胜劣汰。宏观调控是否有正面的作用?短期当然有作用。
但长期呢?宏观调控的长期的正面效果似乎从未得到确认,反倒是长期的负面效果一再的得到确认。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行,各国在本身的经济生态圈的基础上互相渗透,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生态圈。各国之间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广域合作,基于定位相近而进行国家竞争,又在美元世界货币的驱动下进行全球同步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