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霞光里 9 号」的
周 中 下 午 茶
栏目(详情请见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到哪去”
)。
以防你不知道
“霞光里 9 号”
是什么——这里是都市青年和文艺族群的集散地,是故事与情绪的收容所。
眼生?没关系。你一定看过
单身的人都是猫
或
讨好型人格都讨不到好
。你与我的理想与爱、平凡生活,都在霞光里。
🛎
今日主厨
@大米粥
上大学那会儿,网红摄影师什么的特火(可能现在也火),三天两头儿就冒出一个“旅拍网红”成为大家谈论(模仿)的对象。我有一个朋友,基本算是已经出道的小“网红摄影师”,其实他也是半路出家,不是摄影专业的科班出身,家里有个亲戚是开影楼的,也不知道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是“耳濡目染”,总之大学四年学完与摄影毫不相干的专业以后他开始了专业的摄影生涯。刚开始“圈儿”里人诟病他的出身,虽然青睐他的顾客并不在乎那些:“黑摄影师白摄影师,能把自己拍得美美的就是好摄影师”。如是,他那不知从哪积淀而来的审美帮助他一次次拍出“好看”的照片。当然绝大部分都是人像,也只有拍这个才能赚钱。于是在一片本地好评声中,他也开始旅拍,在微博上发声明:“哪儿哪儿哪儿的朋友有福了,我要去那儿那儿那儿了,想要拍照的联系我”。就这样,他摄遍了不少祖国河山,也冲出过几次国门,见识了不少年轻貌美,也经历了几多爱恨情仇。然而忽然有一天,这位网红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他在网上的所有痕迹,包括他的作品。(可能)两个月后,他突然给我发了条微信,让我去他亲戚家的影楼拿几本书,并告诉我他人在日本,以及这些书是用我的图书卡借的。就在我抑制着愤怒跟图书馆清算借阅逾期违约金的时候,他又发来一段长长的文字……读罢,我又厚着脸皮把这几本书借了回去。
不过其实这份关于摄影的书单,并没有什么“必读”“经典”“本质”之类的名号,尤其是如果你就是喜欢摄影,甚至摄影已经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摄影使你快乐比你知道什么是摄影更重要。而对于那些因为开始思考关于摄影的问题而停止了摄影实践的人,希望这些思考过的人所说的,能够帮助你重新拿起摄影器材(手机、单反、胶片机之类的任何)。
以上。
🎆
Daily Special:摄影书单
📷
《论摄影》
苏珊·桑塔格
- 主厨推介 -
这本书,我看过四遍,其中有一遍是因为看原文困难重重而不得不又搭配着,看了一遍中文翻译(黄灿然版),而我要说的是,每一遍看完我都会默默(或出声)表白桑塔格:用词之精炼,观点之精辟、思路之清晰。此书初版于1977年,而文中每每出现放置今日仍发人深省、启迪心智的金句: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
仅这两句话就可以解释在景区举着相机咔嚓咔嚓、在博物馆美术馆举着相机咔嚓咔嚓、在演出现场举着相机咔嚓咔嚓、在一桌美食前举着相机咔嚓咔嚓、以及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举着相机的所有咔嚓咔嚓了(就不一一在相机后加上或手机了)。
我们拍摄那些美好的事物就好像如此便永远拥有了它们一样:蒙娜丽莎只能微笑在卢浮宫里,而一旦我的相机有幸摄住她,她将被永远收藏在我的相机里;
我们拍摄那些易逝的瞬间就好像将冻结一个最甜的时刻成为了可能:你爱我或许只在这一秒钟的眼神里,而一旦我的镜头捕捉到这一秒,你将永远爱我在我的底片里。
“摄影取得的长期成功之一,是其把活的生命变成事物,把事物变成活的生命的战略”。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下,在我们一次次通过摄影“占有”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的世界却被摄影占有了。尤其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以一种透过照片进行观看的方式去观看世界,世界也就只能存在于照片之中:一个“对自己的房子感到满意的主人,很可能会拿出这房子的照片向客人展示它有多棒”;一个最有吸引力的自己,自从在相片中观看自己这种形式得以流行以后——便是存在于照片中的自己。(在今天或者说是在“美颜”效果下的自己。)
在本书的前四章其实桑塔格关注的是对于大众或者说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来说的摄影,而后两章《摄影的信条》《影像世界》则对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类型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对摄影与绘画的争论之思考,对摄影在种种二元性争议中的身份思辨,另外还有一部分关于中国摄影的议论。如果说本书存在不足之处,那么也仅可能出现在这部分,也许是政治因素在特定时代的约束,使得桑塔格对中国摄影的见解在今天已经失去其有效性了。
桑塔格作为一个资深文青,对于文学作品的援引可谓信手拈来,连摄影——这种与文学如此远房关联的话题,在她笔下也频频出现一些文学作品中被我们忽略的关乎摄影的案例。而在全书的最后,则特别列出了专门的一章“引语选粹”,在章节标题下方的括号里则特别提出了一个名字“(向W.B.致敬)”,此W.B.谁人也?下一本荐书的作者是也。
💡
《摄影小史》
瓦尔特·本雅明
- 主厨推介 -
W.B.也就是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是德国哲学家、文艺批评家,他很有“女知识分子缘”,除了苏珊·桑塔格在作品中频频向他致敬,另一位著名女公知汉娜·阿伦特还写过他的传记。当然这是句玩笑话,之所以都研究本雅明,是因为本雅明“什么都研究”:谈翻译有《论译者的任务》,谈艺术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谈摄影有《摄影小史》……而他的“灵光”概念,在我还不知道是为讨论什么而使用的时候就在各种文论、杂谈、闲扯里听说过了。
这本小书收录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篇重磅大作。
关于“灵光”,本雅明是这样说的:“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被触及的,就是它的‘灵光’”。
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要理解机械复制时代这个背景,说白了就是复制技术使得所谓“原作”的概念,在我们这个时代濒临消失了,事物或事物的呈现形式不再是仅此一回,“复制物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视与听的对象,因而赋予了复制品一种现实性”。因此,
“灵光”概念的第一个特征应该是其“独一无二性”或曰“本真性”。
随后本雅明又举一例来解释“灵光”:“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
这里点出的则是“灵光”的另一特征,“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
说得更通俗(也就面临着说错的可能)些,这是在讲观看者与观看物之间的距离:既远又近。远是为营造神圣的体验,在空间上塑造的距离感,而近则是说忽略这距离,那远方的神圣可以直接作用于你的心灵,与你紧密无间,这个时刻便是“灵光”乍现的时刻。然而,机械复制使得本真性和距离感都消失了。
而机械复制时代翻页,已经迈进数码复制时代的我们,似乎更难理解“灵光”概念本身,甚至这个概念与它所依附的艺术品之间的关系都值得质疑了。
本书的第一篇“摄影小史”以及第三篇“绘画与摄影”则是关于摄影更直接的评议,写于1931年对摄影的种种述说可谓是开摄影评论之先河,时过近百年,开篇这句话改改还是应景:
“摄影的滥觞时代,烟雾飘沓,比笼罩在印刷术起源时代的迷雾更浓。”
(原文:但并不比笼罩在印刷术起源时代的迷雾更浓。)
👀
《照片的本质》
斯蒂芬·肖尔
- 主厨推介 -
其实说起来,受前人启示作文,在自己的著作中致敬的事,像是一种表现专业素养、尊师重教的优良传承,在摄影启蒙书系列中也有一例。在费顿出版社(Phaidon)2007年出版的《照片的本质》(The Nature of Photographs)一书最后的鸣谢部分,作者斯蒂芬·肖尔饱含深情地写道:“本书缘起于我多年前在纽约安南代尔哈德逊的巴德学院教授的课程。最初,我选用约翰·萨考斯基的《摄影家的眼睛》作为课本,没有此书的启发,《照片的本质》就无法诞生。”
而这本“受启发而作”的摄影书在中国摄影出版社的翻译版本的封面上,赫然写着“摄影启蒙读物”,启蒙性质可见一斑。
全书共分五章,每一章节都配有精炼的讲解及大量的摄影作品配图案例,从“照片的本质“开始讲起,层层深入地分析了照片的“物质层面”、“描述层面”、“心理层面”、以及最后由相片及摄像者本人如何“建构心理模型”。
这类书籍的珍贵之处,就在于
大量经典摄影作品(虽然是复制的印刷品)被“经典大师”讲解
,对于初涉摄影的人,无论是为了摄影实践,还是纯粹出于增强摄影观赏的感受力,都很有启示意义。
而作为一本教材,
它的入门和客观之处更体现在,选用了很多无名作者的作品,摄影本身表现出了一切,无需创作者本人的身份、权威性为作品注释。
这一点也让我感到惊奇,在摄影这门“艺术“(暂且这样归类)之中,存在很多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他们的作品,也许出于偶发,或确实体现着摄影在某一层面的经验法则,换做一本绘画史,或绘画启蒙读物,可能很难做到选择一位非专业绘画人士的作品来赏析吧。而这份惊奇最初的缔造者正是肖尔表白的那位启蒙鼻祖,下一本书的作者。
📐
《摄影师之眼》
约翰·萨考斯基
- 主厨推介 -
据说本书也是很多摄影师的启蒙书。媒体赞誉约翰·萨考斯基为美国摄影界独一无二的“监护人”,因其在担任纽约现代艺术馆摄影部主任期间发掘了很多摄影大师。
而本书《摄影家的眼睛》,其实是基于他于1966年举办的同名摄影展而来的,
这本书最重要的点则在于建立了一种对摄影批评的新标准。
而这种标准首先便是反对传统意义上对所谓艺术摄影和乡土快照的区分,萨考斯基所关注的是照片本身,它所呈现的以及它如何呈现,或者引用萨考斯基前言中的一句总括:
“本书探究了照片的呈现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它关注摄影风格和摄影传统,关注现今的摄影师对作品创作中种种可能性的意识。”
因此在全书分五章展开的内容中——物本身、细节、边框、时间、有利位置,萨考斯基的讲解配合着相应的摄影作品,而这些作品包括艺术家、业余爱好者和商业摄影家所拍的各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