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的生活史贯穿多个宿主。随痰或粪便排出的虫卵,首先进入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川卷螺体内形成胞蚴,再发育成母雷蚴、子雷蚴、尾蚴,然后从螺体内离开,随后侵入溪蟹、蜊蛄等淡水甲壳类动物体内发育成囊蚴。
人如果生吃带有肺吸虫囊蚴的溪蟹、蝲蛄就有可能染上肺吸虫病。
肺吸虫感染急性期主要是童虫在人体内窜行引起的炎症反应,表现为 腹痛、腹泻、发热、乏力、咳嗽、胸痛 等。
童虫或成虫如果最终在肺部定居,则会引起肺组织损伤,患者出现 咳嗽、咯血、痰带腥味、胸痛、呼吸困难 等慢性期表现。
除此之外,虫体也有可能跑到身体其他部位,如腹部、皮下、脑部等,造成相应的器官功能损害。如果虫体侵犯 腹部 ,可以引起腹痛、腹泻、便血;如果虫体侵犯 脑部 ,则可以引起头痛、共济失调、癫痫、瘫痪、视力障碍等。
温馨提醒:
传统的腌、醉等制作方式并不足以杀死藏在虾蟹体内的肺吸虫囊蚴, 因此醉虾、醉蟹等也不宜食用。
肺吸虫引起的肺部表现跟肺结核很相似,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肺结核并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肺组织损伤等反应,又有生吃溪蟹、蝲蛄的习惯时,应主动跟医生说明,以帮助诊断。
当然,采用吡喹酮等药物能有效杀灭体内的肺吸虫,但 肺吸虫造成的肺部损伤却难以修复,将长期影响患者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