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舟学习部
我们一起专注三件事:更高效的学习,更精良的工具,更成熟的心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津广播  ·  最新 | 虐猫男子被拘! ·  19 小时前  
超级数学建模  ·  这瓶面霜,让你明白抗老意义在哪!28天淡化法 ...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男人的内裤,怎么这样了?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舟学习部

高效阅读:怎样让读过的书,长在脑子里?

大舟学习部  · 公众号  ·  · 2018-05-04 22:36

正文


0.

一说到读书记笔记,都说重要。大师诸如达 · 芬奇、钱钟书和费米,无不是笔记狂人。小学老师也反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但为何要记?怎样记?恐怕少有答案。你脑海浮现的,可能是教室前排几个戴眼镜的女生,老老实实摊开本子,工工整整地抄写着什么。简单的抄写是被动学知识的过程,抄写的知识留在了本子上,而不是脑子里。甚至,有了 Evernote、Bear 之类的软件,摘录便成了几秒钟就能完成的事,谈不上技术,也算不得思考了。

1.

真正「长」知识的笔记,不是简单的誊写和复制粘贴,而是要能记录我们思维的轨迹。思考是个快过程,一秒可能闪过很多想法,但可能下一秒就忘了,来得快,去得快。而做笔记会人为把思维过程放慢,我们因此得以回忆起或关注到更多地方,更有可能在「现学」和「已有」之间,建立更多连接。就像是降低化学反应速率,让反应更充分,产出成果更多一样。如果脑子里某个区域被点亮,就给思维一点时间,让其他区域也接连亮起来。由此,你的知识网络,一点点得到补全。

新知一但和旧识相连接,也就开始在大脑生根了。

记笔记,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再现知识,是我们「吃」下知识后,生产、创造出来的内容,这样才能让知识长在脑子里,真正为我所用。

因为知识是分层的,只有消化了上一层,才可能理解下一层。好比你能在网上搜到围棋的走法,但自己却无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和专业棋手见招拆招。

万维钢说:

真正的专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套体系就如同长在他们心中的一棵不断生长枝叶的树,有如同一张随时变大变复杂的网。每当有新的知识进来,他们都知道该把这个知识放到什么位置上去。有人管这套体系叫做心智模式(mental model), 有人管它叫矩阵(matrix)。有这套体系,你才可能对相关事务作出出神入化的“眨眼判断”,而不是靠什么“灵感”或“直觉”。——《笔记本就是力量》

普通人把鱼按形状分类,而一个有知识有体系的渔民则把鱼按巡游习惯和商业价值来分类。有经验的盗墓贼能看三代土,站在山上,一眼看去,这山三百年前什么样,了然于胸。

把知识以自己的方式编码,复用,如此,才得「成体系」。

2.

读书笔记难写,谁做谁知道。

一本新书,读第一遍时,思维多半跟着作者走,几乎所有带宽都在处理新信息,很难有余闲去联系旧知识,更别提产生新想法和灵感。这就是为什么,往往第一遍读下来,我们会貌似有很多想法,但真要落到纸面时却发现,这些「想法」不过是对作者观点的认同认同再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第一遍读下来,很难写出成文的思考。而再读时,书里内容对我们来说不再是新知识,大脑就有了余裕,想法就不断往外冒了。正所谓:

幽默是智力过剩的体现,想法也只在带宽过剩的时候才会冒出来。

也就是说,一本好书,只有反复读,思考才有用武之地。然而,习惯使然,一说到写读书笔记,我们往往会想着如何从篇章整体中凝练出点东西,如何谋篇布局…这些其实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对读书笔记来说,谋篇布局一点都不重要,却在不断消耗本来就不多的心智。

3.

读书笔记应该长什么样?

首先,应该是电子的,而非纸质的。无他,记录、存储、调用都方便。

其次,读书笔记并不是简单的摘抄,上面记的也不应该是用来背诵的内容。读书笔记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思考、让知识以自己的编码方式,进入我们的操作系统,而不是记忆。一次只做一件事,要记忆的,交给 Anki。

万维钢根据 How to Read a Book 一书,提出了「强力研读」的方法,核心技术就是读书笔记。好的读书笔记要能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方便日后能以最快的速度,重温这本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