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是谁:无线网优专家的标准是什么?
②我到哪里去:无线网优工程师的职业路径是什么?
③我从哪里来:运营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今天又参加了公司内部的无线专业技能竞赛暨集团技能竞赛选拔,去年没想明白的问题,今天依然没想明白:
1、无线网优专家的标准是什么?
2、无线网优工程师的职业路径是什么?
3、运营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1
先说第一个问题。
运营商大声疾呼需要自己的专家已近几年,但是从集团公司到省公司再到市公司对于每个层级的专家标准是不是认识一致呢?各个层级的标准制定者和执行者是不是理解和应用了呢?运营商需要“懂协议、会编程”的IT/DT人才?牢记协议的“超强大脑”?熟背设备操作手册的“代言人”?还是从生产需求出发的熟练工?…再者,运营商一直强调自主化,但是哪些是因为公司从市场价格出发需要“降本”而开展的,哪些是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开展的?
在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司的导向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更影响每一个员工的努力方向。
2
再说第二个问题。
2G时代,芬兰人和马来人手把手教运营商工程师敲代码,会独立开站开局就是大师了;3G时代,能把协议细节抠得滚瓜烂熟就是大神了;4G时代,能和设备商一起讨论增加设备功能,就是了不起的牛人了。未来的5G时代呢?
中国三大运营商(移动、联动、电信)里,省级生产部门的员工一般都已近中年,从生理角度而言,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下降,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流程事务繁杂的现代公司治理下、在培训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团队和公司的综合战斗力?
随着一代又一代通信人的努力和牺牲,通信行业迅猛发展了,但是通信业工程师的职业生涯越来越短、离职率越来越高,通信工程师的平均质量正逐渐落后于其他高科技行业(从应届毕业生源和到岗率统计)。
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如何开展?如何让工程师开展适合生理特性和岗位需求的终身学习?有限的外部培训资源如何转化为内部的传播力和生产力?工作三年、五年、十年的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能力?运营商在转型或者转岗的过程中能提供怎样的协助?
3
最后一个问题。
第四次产业革命到来的时候,运营商作为通信产业链的一个环节,与设备商一同面对的是BAT、FB、GOOG、AMZN等IT巨头的挑战。根据康德拉基耶夫周期,六十年一轮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已经走到了衰退期,未来的新一轮革命只会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中间产生,运营商可能能搭得上的只有人工智能这趟车,而对运营商“哀其不争”的设备商尚可以在新材料和新能源上有所斩获,把柔性电子显示屏、无线充电技术等加以利用在企业市场和个人消费品市场获得一定的利润。作为信息通道的运营商只有继续提供优质通信管道一条道路?在HTTPS全面普及之后,IT巨头的终端大数据与运营商的通道大数据,谁更有优势?IT人理解通信协议的难度更大,还是CT人实现协议代码的难度更大?通信业和IT业,谁对新技术的反应更快?
今天的考场之上,看到敬重的同事无奈提前交卷,心中也满是酸楚,平时任劳任怨完成各项工作,却在卷子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今年没想明白的,明年是不是还是想不明白,或者不再去想,再或者失去想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