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万科周刊
万科周刊是万科集团自媒体,纸刊于1992年创刊,是国内业界第一本企业内刊。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理性观察,万科周刊,不止是内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禽报网  ·  冻品•2-9\\局部单品继续跌100-300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万科周刊

在万科的1666天(1)|万周春秋

万科周刊  · 公众号  ·  · 2018-03-20 19:25

正文

万周按

把一切都叙述出来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样做,每天至少需要一本书来罗列我们生活中那无数毫无意义的琐事。

——莫泊桑


第1天

2013年8月19日 阵雨 深圳


出租车在海边公路上绕来绕去,车里空调拧到最大,出风口呼呼地啸叫,窗外是白花花的阳光,虽是南方的夏日,但隔着玻璃那阳光似乎没有温度,只是傻亮,有点像北京初冬的阳光。


司机突然一脚刹车,停在一栋青灰色的大楼门口,计价器欢快地吐着小纸条。


“万科中心到了,32块。”


“谢谢师傅。”我接过小票,钻出了汽车,深圳大梅沙湿热的空气“嗡”地一下子裹上来。


万科总部是一栋“平躺”的大楼,从侧面看它,仿佛几根粗壮的柱子撑起了一条折来折去的长条乐高,约有10层普通楼房那么高,深青色的玻璃楼面布满了“百叶窗”一样的弧形板子,板子后面各个楼层似乎都有人在走动,就像大部分知名公司的总部那样——一眼看上去就是能得奖的。


来到5层周刊办公区,遇到的第一个人是芳姐,听她介绍公司概况,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位女士自1992年万科周刊创刊以来一直在此工作,是此前九位主编的得力助手。


那天我穿了一件不太合身的美式衬衫,没有打领带,心里有点忐忑:“芳姐,公司这种穿法没问题吧。”


她上下打量一番:“没问题,十一过后才要打领带。”


第一天见到了5层总裁办和财务的十几位同事,但记得住名字的只有三分之一。关于这家公司的称呼系统,我做过一些功课,与在外企一律叫英文名,在机关事业单位默认叫“老师”,在私企不论大小一律叫“总”不同,万科的称呼系统是场景化的:99%的内部场合公司提倡直呼其名,营造平等亲切的工作氛围,但在有外部嘉宾的场合也不排斥叫“总”,以尊重对等接待原则;留过洋的不妨直接叫英文名;比较熟悉的老同事可以称呼名字后两字,或用其中一字再加上前后缀(如“*姐”、“小*”、“*哥”、“*工”);公司里德高望重或有独门绝学的人,往往被称作“老师”、“大师”。


芳姐带我去见部门主任——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前辈,当时他正在闷头看邮件。


“领导你好!今天我来报到,您需要我做什么?”我问他。


“你来这儿,想要做什么?”他从电脑上抬起头,直直盯着我。


“……”我一时语塞。


“欢迎过来,回去好好想想。”


第54天

2013年10月12日 多云 深圳


今天公司举行29周年司庆晚会。去会场前,我从老同事那里了解到,原来万科的司庆日并不是10月12日,而是9月21日。更有趣的是,万科前身“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注册成立的日期也不是9月21日,而是1984年5月30日,9月21日是它正式对外营业的日子,后被定为司庆日。


29周年司庆晚会在园区的汉白玉广场举行。到场时中间的方形座位区已经坐上了三四百人,舞台射灯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在人群中、大楼上扫来扫去,周边社区的居民也三三两两地过来凑热闹——园区没有围墙。


晚会节目很简单——员工唱歌、跳舞、互动游戏以及资深员工颁奖,虽然也有准专业级的钢琴和小提琴高手,但并没有请外面的“艺术家”走穴,也没有请知名的乐队和主持人。论排场,与这家公司的规模与名气似乎不太相符。


晚会中段,身穿蓝T恤的总裁郁亮讲了10分钟。只听他说,公司29岁,正如人进入中年,身体也会发生很多变化,在这样一个时点上,如何应对变化、如何自我更新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我端着一台佳能5D马克兔在人群中走来走去,始终没有发现公司创始人王石的影子。在晚会的切生日蛋糕环节,倒是发现了一位慈眉善目的前辈,他身材微胖,花白的短发,和郁亮站在中间位置一起持刀切蛋糕。此人是谁?我赶紧问旁边的同事。


大家都叫他“丁大佬”,说他是公司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但向来低调,这次晚会上也没有发言。


晚会结束后跑回办公室整理照片,但心里却一直好奇“大佬”昵称的来历,我把桌上一排资料翻过去,终于在《道路与梦想》里找到这样一段:


“丁福源,1990年加入万科,最早担任公司人事主管,由于他善于协调公司内部的矛盾,总是带着一幅和气生财的笑脸,故被集团内部员工亲切地称为“大佬”;然而,在监察工作中,他却始终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彷佛换了个人……现任监事会主席、集团党委书记。”( 《道路与梦想》出版于2006年,书中提到的职位为2006年的情况——编者注


这段文字背后的信息密度令我惊讶。常言道,历史有两种:被文字记载的和没有文字记载的,正统史学看重文字记载(书证),但对于一家公司而言,没有被文字记载的历史似乎更重要。


合上书,我望着楼下正在清扫中的晚会舞台,心想:这家公司肯定还有不少有故事的人,但他们在哪儿呢?


第60天

2013年10月18日 多云 北京


两个月后再次回到北京,再次在这个城市骑自行车,我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10月是北京最适合骑车的月份,清冽干爽的空气总是能让骑行服上的汗水适时蒸发掉。不过这次不是一个人骑车爬妙峰山,而是参加万科第3届自行车联赛。


全国各地一共十几支队伍,有男有女,每组5人。编队骑行的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就是一列火车中的一节车厢,随着“车头”猛烈的牵引在空气的海洋中游来游去。虽然配合默契,奈何实力不济,总部队没有拿到前三名,黯然退场。


郁亮不知何时出现了,我们以为他是来给大家打气的,没想到他却俯身换上了白色底红蝎子图案的骑行服,准备参加个人赛。


教练建议找两个人先带郁亮绕场地骑一圈热身。话音未落就有几个人举手,侧身上车溜了出去。


郁亮倒也不急,换完衣服做准备活动,做完准备活动上车骑开来。


我跟在他后面,发现他的踏频比我还高,脚踏转到下死点处,脚腕有“抹”的动作,技术上够专业,但就是一直不肯发力,前面两个领路的同事不停地回头看。


骑了半圈,他升档,降踏频,时速上到30公里左右,经过一个小坡,他还是没有刻意发力,也没有起身摇车,就这样缓缓地均匀提速,一直到终点。


2公里的热身平静地完成了,除了身上微微冒汗,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渐渐发现:上坡不忧,下坡不喜,在平淡中默默积蓄力量,既是他骑车的风格,也是他管理的风格。


第67天

2013年10月25日 晴 深圳


没人喜欢在周五快要下班时接到公司通知,但那天却是个例外。傍晚时,办公室主任在微信里对我说,《中国企业家》需要王石录制一段活动寄语,王石此时刚好在公司附近,但摄像师却不在,时间所剩无几,让我带录像机去临时录一下。

二话不说抄起录像机直奔公司附近的录制场地,在那里笔者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王石。

录制场地是一家酒店的大堂,光线有些暗,几台射灯从头顶压下来,我走得急忘了带照明灯,现场条件其实并不利于录制视频,我比来比去,最终把拍摄地放在一个玻璃鱼缸前面,鱼缸里有几条小鲨鱼,咧着嘴惬意地游来游去,鱼缸底部趴着一只小海龟,一动不动。

当时他刚刚结束一场活动,似乎接下来还有另外一场,我刚摆好录像机,他就走到镜头前调整着角度。我从屏幕里看去,他身着米色休闲裤、白衬衫,面容有些疲惫,但眼睛里放光,直盯镜头。笔者说明录制视频的背景,然后问他是否要提词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