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互联网+教育”产业专业园区;“互联网+教育”助力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丨育见“AI+”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 公众号  ·  · 2024-10-07 11:30

正文


党的二十大部署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任务,对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位于高等教育,但其根基却是深植于基础教育之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相当于为未来的发展种下“种子”,这是构建国家科技战略人才队伍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为基础教育领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随着技术革新的浪潮奔涌而来,人工智能犹如一把金钥匙,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人工智能和拔尖创新人才有着天然的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相互迭代。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厚植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丰沃土壤?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养料,让拔尖人才更“拔尖”?这些都是教育在新时代如箭在弦的重要命题。 「育见“AI+”」 栏目今日与您一同关注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拔尖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 ,一起来看——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教育转型,推动教学结构向“师—生—机”三元教学结构转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创新动力。

从人口规模角度而言,我国拥有庞大且潜力巨大的优秀创新人才储备,更加需要全方位、系统性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特征识别与培育。

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使学生理解智能时代的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识别发现潜质学生,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让学生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看到自己的差距,培养勇于追求、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使命感。

在人工智能教育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发现在智能、志向、人格特征等方面展现出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珍视并保护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构建一个全面、多元、开放的教育生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探索精神。以此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推动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与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发力点”


人工智能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统性工程,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与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面对的群体不同,培养定位不同,教学实施的发力点也各有侧重。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强调素养导向的课程、资源、活动设计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强调设计体系化的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开发多样化数字资源,组织实施素养导向的教与学活动。

1、要有体系化的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课程体系化设计可以确保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理解人工智能原理思想与技术方法,有效利用智能社会中的技术、工具与服务,在建立兴趣的基础上,提高运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

2、要有匹配课程的多样化数字资源,解决“用什么来教”的问题。 一是数字化资源要与课程内容相匹配,应结合课程内容思考资源设计。二是数字化资源类型应多样化,既有作用于技术原理思想理解的视频类资源,又有感受人工智能应用互动的体验类资源,还有模拟原理运作过程的验证类资源,更有可以动手操作实现技术运用的实践类资源。

3、要组织落实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体现真实情境、问题驱动、跨学科融合等特征,能够促进学生互动、体验、探究的项目学习、实验教学、不插电的计算机活动等方式组织实施,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思维体系、人格特质和社会情感以及多元智能。

人工智能拔尖人才早期培养,强调学段贯通、因质选学、供需匹配


基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要识别并发现少部分具有人工智能学习潜质的学生,并为其提供与学习需求匹配的学习供给,促进其在人工智能特长领域的充分发展。

1、学段贯通,探索课程衔接的拔尖人才早期培养路径。 学段壁垒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各学段教学管评考方面的政策制度虽未衔接,但可以以贯通中小学段的进阶课程体系设计为抓手,探索人工智能拔尖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逐层递进。在连贯性结构化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具有人工智能学习潜质的学生更容易展示出特长。尤其要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他们感兴趣或表现出特长的人工智能领域,合理规划达成目标的路径。

2、因质选学,提供异质性个性化的人工智能学习课程。 拔尖创新人才内部存在巨大的异质性,需要“因材施教”。要打破班级制、年级制的桎梏,实行混龄制教学。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优势,识别发现具备人工智能学习潜质的学生,跟踪分析每个潜质学生在智力、心智结构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研究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进一步发展,提供异质的个性化人工智能学习课程。

3、供需匹配,创设探索性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内在需求。 人工智能拔尖人才早期培养,应该根据潜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内在需求,创设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智能性、沉浸性等特征的探索性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和探究实践中,努力把自己的兴趣变成志趣再变成志向。在其中,教师更多的任务是指导、启发和协助,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感受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发展,探索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思想的实现路径和创造性应用。

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科技教育强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聚集区,北京市海淀区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今年1月,海淀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立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海淀分院,共16所学校被列为首批基地校。目前,各基地校正在全面发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今年9月,包括清华附中、一零一中学、十一学校、人大附中等多所名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陆续启动。

9月7日,第二届海淀区人工智能实验班开班仪式在清华附中举行。“海淀区人工智能实验班”由海淀区教委和清华大学主办,海淀教科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清华附中承办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示范项目,面向海淀区新初一的学生。学生们将跟随海淀区教科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及清华附中的优质师资,系统学习计算思维、数学思维、程序设计、人工智能通识课等科学领域的知识。

9月9日,北京一零一中学发布消息,该校联合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共同发起和组织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科技英才研训营”开始报名,面向全国6年级至12年级、对人工智能兴趣浓厚且具备一定编程能力、计算思维和相关数学基础的学生。

9月10日,十一学校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启动了“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面向十一学校联盟校的新初一学生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开放,致力于发现热爱科学、勇于挑战、具有科学潜力的学生。

9月21日,人大附中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也全新亮相。该项目由人大附中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与中国科学院携手发起,协同北大、清华、人大、国科大、北航、北理工等多所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精心设计并实施。任课教师不仅有人大附中暨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的各成员校骨干教师,还有相关专业国内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和研究生。

作为全国教育和科技的双高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正成为当前海淀教育改革的新引擎,多所中学名校开始发力这条创新人才培养新赛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样态。



关注官方视频号
获取更多教育资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