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聚焦三明
每天推送三明重要新闻、权威资讯,只需一键关注,便可知晓三明大小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津广播  ·  哏儿 | 天津地铁将出现“天津话”报站! ·  12 小时前  
天津日报  ·  14℃!天津要升温了 ·  昨天  
生态梦网  ·  揭秘!生态城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长这样... ·  3 天前  
生态梦网  ·  总投资超6.86亿!北塘古镇又有新动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聚焦三明

红三十四师这段历史,应当铭记!

聚焦三明  · 公众号  ·  · 2020-11-29 19:34

正文


86年前,
红军长征途中,
三明儿女和战友们,
为掩护主力红军过湘江,
浴血奋战,
6000多人,几乎全军覆没,
书写悲壮的史诗。


1934年 11月底到12月初,在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担负中央红军的殿后任务,为掩护主力红军过湘江,几乎全军覆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坚固的堡垒,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血战湘江的壮举。

86年前的11月下旬,为让中央红军抢渡湘江,红五师、红六师、红三十四师先后在灌阳新圩长约8公里的战场上阻击敌军。4天3夜的战斗,红军以牺牲近4000人的惨痛代价完成了阻击任务。

当时,红军曾在新圩和睦村设立战地救护所,安置重伤员,由于形势紧迫,红军撤离时,来不及转移100多名重伤员,这批重伤员被国民党反动派及当地土豪劣绅用麻绳捆绑,甚至被绑上石头,丢入一公里之外的酒海井内。 今他们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是否有后人,无人知晓。


83年后,经一个多月的打捞,一批人体遗骸从黑暗的酒海井内淤泥深处重见天日。后经专家鉴定,可确定遗骸20余具,均为男性,年龄15-25岁,身高1.37-1.63米,体重不超过55.67公斤,确系1934年遭沉井的遇难红军。


《学习时报》11月27日刊发题为《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新圩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的文章,再次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现予以转发。


“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

——新圩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0年11月27日第6版




酒海井,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新圩镇的北部,因形状类似一种大型盛酒容器而得名,井口直径约2米,上小下大,下有一条地下暗河相通。1934年,100多名红军在这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沉寂在冰冷而幽暗的酒海井里。光阴荏苒,86年过去了,但井口之外和平而幸福生活的人民并不曾忘记他们,为感怀先烈,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灌阳县于新圩酒海井红军伤员殉难处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碑文如下:


由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退出赣、闽苏区,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经湖南道县由永安关、雷口关进入灌阳,拟在全州、兴安间渡过湘江,继续西进。国民党反动派利用湘江天然屏障,集中30万兵力,妄图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灌阳、全州、兴安等地区。


1934年11月27日至30日,为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中央军委炮兵营,红五师第十四、十五团及红六师第十八团先后受命在新圩至排埠江一带,阻击国民党两个师及一个独立团的疯狂进攻,浴血奋战四天三夜,完成了阻击任务。因形势紧迫,红军撤退时来不及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国民党反动派伙同当地土豪劣绅,将红军设在新圩下立湾村祠堂的临时救护所里的一百多位伤病员捆绑后,残忍地丢进酒海井这个深不可测的地下河里,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为缅怀先烈,告慰英灵,教育后人,特立此碑。

安息吧,英勇的烈士们!


中共灌阳县委

灌阳县人民政府立

公元2003年12月


血染湘江,身殒酒海井


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27日,红五师师长李天佑率部抢在桂军之前,赶到马渡桥以北的杨柳井、排埠江一线,占据有利地形,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两军相接,红军顽强地顶住了数倍之敌的攻击。29日,红军依然与敌进行殊死搏斗,不放弃每一个山头。桂军开始发动大规模立体攻击,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导致红五师伤亡惨重,红十五团一天伤亡500多人。但红五师依然英勇阻击,掩护兄弟部队渡江。30日,除后卫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外,其他所有后续部队都安全过江。红五师以两个团又一个营的兵力,阻击着桂军7个团的攻击,以死伤过半的代价,保证了红军顺利渡江。


不幸的是,部分受伤严重的红军无法行军,暂时留在新圩下立湾村祠堂的临时战地医院接受治疗。反动民团发现这一临时战地医院后,便对受伤的红军展开攻击,用绳索捆绑住受伤红军的手脚,然后扔到酒海井中,100多名红军惨遭迫害。


打捞沉寂的英魂


2003年,灌阳县委、县政府在酒海井红军殉难处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及护栏。纪念碑高8.1米,碑身正面刻有“红军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纪念碑前有一个用白色大理石栏杆围成的方形区域,栏杆正前有一碑,上书“新圩酒海井红军烈士殉难处”,柏树环绕,庄严肃穆。


2017年8月,灌阳县启动酒海井烈士遗骸勘察打捞工作,经过43天的打捞、清理、鉴定,确定遗骸年龄在15—25岁,全部为男性,遗骸的数量、年龄、死亡方式都与当年遇害红军资料相符,可以确认是1934年被国民党投进井里惨遭杀害的红军烈士遗骸。在打捞挖掘遗骸的过程中,发现还有被棕绳捆绑的痕迹,烈士遗骸已不完整。当地政府还在灌阳全境搜索红军遗骸,并把散落、散葬的红军遗骸归葬在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烈士英灵终得安息。酒海井烈士纪念碑不仅代表着当年被国民党和反动民团残忍杀害投井的100多名红军烈士,也代表着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所有红军的英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