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旁友们大家好,
欢迎收看本期的十三姨说事:
- 本期主题 -
我们买到的所谓海淘产品,
竟然全部都是中国的山寨货?
Hin意味深长的吐个烟圈再告诉你们:
基本上十三姨我的海淘经历,基本上每一次都是跟自己赌,基本上每一次 都 是 输 。
看着物流显示的“日本”“英国”直邮。
看着网站保证的100%正品。
看着评价里的“已验是真品”。
看着等了个把月拿到手的快递...
最后。发现。
还是特么的真假难辨。
于是只好自己骗自己:
就是真的,没错,别说了,嘘,我不想听,先用着吧。
眼看着国内自家的购物网站不靠谱,微信代购又成为群嘲。
包包衣服化妆品,甚至母婴用品,同样是烧钱,不如一把烧到原产地。
所以海淘也就成了不得不跳的坑。
而在我国,海淘这个话题,一直属灰色。
天涯知乎的悔恨爆帖,海淘网站的指责不良商家的长篇留言...被质疑真假,一直是我国海淘的标签。
输入X码头、X红书、X易考拉...都会弹出“是正品吗?”的走肾叩问。
“是正品吗?”
“是正品吗?”
“是正品吗?”
别质疑了。几乎都是假的。
无论在过去的2013年,C站曝出的:
“揭
秘海淘背后的风险,海外代购造假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
还是最近一则《新京报》的:
“400元假货卖7000元,海淘网站没人管!”的惊天海淘平台造假大案。
▼
海淘这个产业的灰色不仅没变白,反而不断往黑了走。
今年4月,刚破获的一起涉案1亿元的大牌化妆品造假,涉及到了海淘。
这对夫妻创办的化妆品公司,在义乌市场上有一个摊位。
▼
一屋子堆满蓝色黑盖化工桶
▼
乱七八糟的桶里装满了膏状原料
▼
经过这座有点恶熏的机器加工、灌装
▼
华丽变身为“海外正品”
▼
而这往后的销售套路,通常为:
先通过坐飞机带往国外,然后伪装成国外发货,返销回国内!
8毛到2块的成本,卖到上百块。被警察盘问时,这对夫妻的造假原因不过是:
▼
出自东莞小服装厂的
“Coach”、“MK”等“海外正品”
|
在东莞郊外的隐秘小车间里,印着“Coach”、“MK”等品牌的挎包,正被工人随手从生产线终端扔在地上,堆积成山。
▼
但这家工厂出产的假货,并非劣质产品。
而是花重金买通代工厂供货商,按照正品的用料,甚至拉链、吊坠都从同一渠道购买相同配件,精明之处在于仍然是低成本。
却拿去专卖店也未必鉴别得出。
几百块的成本,却卖至成千上万。除了造假商得到的暴利,更被“有心人”用来做诈骗。
去年曝出的一宗国际名牌包诈骗案主角:
一位本是幼儿园老师的泰国女子,忽然一跃为奢侈品店、高级日料、法国甜点和头等舱常客。
靠的不过是以假名牌包倒换真名牌包,即:先买一个名牌包,再表示不满要退货,然后将高仿的假货退回去。直至被抓前,次次都是成功,并靠着倒换转到100万美元的差价。
这些高仿假货,皆来自中国。
而这位泰国女子也在发送给假包批发商的邮件中表示出对假包的质量高度满意,并希望继续购买更多的产品。
▼
造成国内海淘假货泛滥,甚至被外国友人用来诈骗的原因,多半在于:
在国内,造假业本身很容易。
而海淘平台的无监管状态,对假货售卖来说简直“如虎添翼”;
①
入驻海淘平台,
无门槛、低成本
▼
在《新京报》记者的体验里,海淘平台货品真伪、价值大小等细节,一概不查!
不用上传任何小票、正品编号、产品来源;
只需点击“保证正品”,也别用任何商品审核时间,系统提示货品发布成功;
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打着海淘的名号售卖自己的假货。
②
到位的造假交易服务,
很容易赢得消费者信任
▼
不要说要上传小票、正品编号、产品来源,就是要上传这些东西,我国造假业也有对策。
1:1吊牌、包装袋
▼
30块就能买到的LV专柜小票
▼
甚至有专门可自定义品牌名、价格、来源的机器
▼
③
物流异地上线,
为假货漂白;
▼
之前写莆田鞋这篇《
莆田假鞋作为中国最被低估的品牌,它的尊严在哪?
》,已经讲过异地上线物流。
利用境外物流网店的单号,登陆扫描设备,扫取国内的东西,虚构出海外发货信息,甚至建立了一个假的快递信息查询平台坑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