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研究
以现实问题带动理论研究,用哲学方式引领时代发展,推动中国哲学重建,走向世界学术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儿天空  ·  阅文2024年会将于2月28号在新加坡圣淘沙 ... ·  7 小时前  
中国中医  ·  【健康养生】春日过敏性鼻炎 ... ·  20 小时前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2024年第8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哲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9-22 10:37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目  录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哲学与叙事创新

孙代尧


[摘要]在西方学界的文明史研究中,文明叙事是以话语为载体的意义空间生产,在这一范式中,文明概念既是概念史研究的对象,也是意识形态特征鲜明的思考“他者”的方式,并在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中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实践,经由理论抽象生成了一种新的文明哲学,即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这种总体性的新文明观在现代化的中国实践的前提下,形成了对文明的独特理解框架,包括“文明的总体结构观”“文明的延续更新观”“文明的世界互鉴观”“文明的人民立场观”,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难题和挑战,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线性文明观”“文明优劣论”“西方中心论”的话语垄断,是一种术语革命与叙事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生成是科学与自主的产物,以理论呼应了现实,蕴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文明哲学;文明叙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达资本主义的人口生产压抑批判

刘恩至


[摘要]人类社会的存在论基础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仅包括以劳动为基本形态的“经济生产”,以吃喝住穿为基本形态的“物质生活”,还包括同这些物质经济活动互为前提的“人口生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虽然通过对内改良与对外输出的方式弱化了自身的物质经济压抑,但是资本的压抑力量在同样处于存在论高度的人口生产领域突显出来。人口生产压抑根源于经济生产与人口生产在生产关系层面的结构性冲突。一方面,在经济生产的社会化背景下,人口生产开始摆脱传统家庭的自然规定性,其目标服从于社会化的物化利益,其结果融入普遍交往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这样的人口生产却是由非社会化的个体家庭组织实施的。唯有两种生产的形态实现历史性和解,人口生产压抑才能最终获得解放。

[关键词]发达资本主义;压抑;人口生产;经济生产;物质生活

[中图分类号]B0-0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道法自然”:本原的两重分化及其统一

何益鑫


[摘要]“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命题之一。由于“四大”的限定,“自然”不能是四大之外的第五大,故传统主流意见认为道与自然应是同一关系。此路解说以河上公为代表,后又衍生出诸种大同小异的解法。但道与自然的同一性,与“法”字所蕴含的关系性不符。其实,如王弼所云“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的述谓主语不是道,而是物(方圆之性)。在老子思想体系中,“自然”作为“自X”系列的核心词汇,意指万物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依其自身本性(德、朴)自发获得的理想生存。其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万物之德或朴作为个体存在之根据,乃是对终极本原的分有,它与自在流行的道具有本原上的一致性。就此而言,“道法自然”的字面意义虽是自在之道对万物之自然的不违,本质上却是基于自在之道与万物之德的本原的统一性。正是本原在创生活动中的两重分化,设定了道与万物的两重存有,并由此产生了道与万物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老子;自然;道法自然;本原

[中图分类号]B223.1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院)

性恶、心伪与善治——荀子人性论的最大化一致解释

陈乔见


[摘要]从概念分析出发,本着善意原则,可以取得对荀子性恶论的最大化一致解释。“性”应区分形式义和实质义,本始材朴是其形式义,以情欲言性则是其实质义。荀子以客观之治乱言善恶,从顺情欲必然走向混乱,这是其性恶义。“心”有“性”“伪”之别,好利心和天君心都属于“心之性”,前者具有恶的性质,后者则是人的认知能力。“心之伪”主要指心的思虑、判断与选择,个人的德操和社会的善治皆源于心之伪,此心为成就善治之主体根据。有学者认为荀子具有孟子意义上的“德性心”或“心善”论,这混淆了对礼义法度等道德的思虑认知与自身即道德意识的良知,也混淆了“心之性”与“心之伪”。

[关键词]荀子;性恶;善伪;心

[中图分类号]B222.6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暨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

生活世界与熟悉性——论卢曼对胡塞尔的批评

罗志达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卢曼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批评,并集中分析熟悉性之于生活世界的建构性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中的熟悉性概念,本文将表明熟悉性是生活世界经验的根本特征;同时认为,卢曼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乃是基于自然态度下的日常性,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更深层面的、超越论哲学的考量。生活世界中的熟悉性具有三个维度:(1)生活世界作为“不变的风格”构成了预先被给予的意义来源;(2)我们对自身身体的熟悉性构成了生活世界经验的意义框架;(3)经验的类型化构成了生活世界之熟悉性的一般性特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