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公司,没有人喜欢做“体力活”。
这里的体力活是指那些重复造轮子、没有创新点、你做和我做差别不大、现在做和以前做差别也不大的工作。
比如,天猫淘宝已经有了无数个导购频道,而现在要你再做一个。它是可以稍有个性,但最终也不过会相似于以往的某一个兄弟姐妹。
但如果你发明了某种工具、某种设计规范,可以让以后的频道都快速搭建。那这就不是体力活,是创新。
所以很容易理解,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互联网公司(人多、业务相对稳定、求创新),大家都是不喜欢体力活的。
因此,即便你在一个初创小公司做了很多基础工作,但去面试大公司时,也一定会被灵魂拷问:“你做这个有什么价值?”
有的时候,人们甚至惧怕体力活。体力活做多了,代表自己可替代性强,代表即便你是个P7也未必能把事情办的比P5更好,代表你会更没有时间精力去创新。
而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丧失竞争力的后果,不言而喻。
但是,业务发展,不可能没有体力活。而且,一定会有大量体力活。
所以,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如果让你去做一个频道,或者开发一个常见的注册登陆系统,看起来是无趣的。
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频道,太多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第三方注册登陆系统。
但如果做这件事是为了撬动更大的价值:比如通过一个频道让你掌管这个导购产品,或者是某种批量化生产频道的产品的开端;比如利用注册登陆环节打通各个App链路的用户信息,甚至掌管整个App……那“体力活”就会变成“敲门砖”。
瞧,都是“砖”,甚至还是会被丢弃的“砖”,但它有了窍门的作用,就也有了被拿起来的必要。
所以要会分辨哪些砖可以敲门,哪些,只能搬。
如果你在做一个创新项目,其中包含一部分体力活,那问题不太大。你会很容易把它理解为达成目标的台阶,必须要沾染的尘土。
但如果总是被安排做一些无聊的事,就得好好想一想了。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工作内容就是帮其他设计师落地设计稿。简单而言就是他们把方案给我,我帮他们和开发沟通细节,然后跟进走查还原度。
这是很被动的一件工作,因为你做的再多,设计也是别人画的。而如果过程中犯了错,你要一起背锅。
但我在若干次重复劳动之后发现,其实很多人的设计方案有相似、冲突之处。但是大家做的时候互相不知道彼此的设计内容。
所以我设计了一套规范,让大家知道这里哪些组件是可以直接用的,哪些交互逻辑是会冲突的。然后如果你有新的设计,可以添加到我的组件库中。
这让我转被动为主动,并且在年底获得了晋升。
所以深陷体力活时,不要丧气、不要挑活。想一想这里有没有什么能挖的价值,能不能通过某些做法,减轻别人或者减轻自己的重复劳动,或者让同样的劳动产出更大的价值。
有些体力活是你避不开的,有些砖总有人要来搬。这时候,就要放稳心态。
评估一下你做这些体力活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然后考虑一件事,就是有没有办法压缩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