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不断迭代升级,已然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但在多年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同时,新的发展形势也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存在的挑战。
截至2023年年底,杭州市已累计实施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00余个,但部分项目存在后半篇文章谋划不足、实施模式碎片化、投融资渠道较单一等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
一是后续谋划不足。部分项目谋划总体停留在土地整治项目本身,过分追求短期指标收益,局限于眼前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一定程度偏离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严格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农民利益、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初衷。此外,部分项目还缺乏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有关的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城乡共富化等方面的项目协同谋划和落实,对土地整治后续计划的考虑不足,亟须从“重任务、重工程、重指标”向“重规划、优布局、提品质”转变,从短期指标收益向长期系统性空间布局优化转变。
二是项目实施模式碎片化。目前,杭州市正在实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组织实施碎片化特征较为明显,系统性较为不足。各部门各自为战、条块分割、“包装拼盘”等现象较为突出。同时,项目边界模糊、范围宽泛,没有聚焦空间布局优化及要素流动这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本源;未能建立以功能区或整治分区为基本整治空间单元,统筹谋划、统一立项、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和统一管护的分区全域全要素推进机制;未能建立以国资公司牵头、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机制。
三是项目投融资渠道较单一。目前,杭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专项债券及施工单位垫付等形式,其中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收入方面,主要为土地指标交易和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融资及收益来源总体较单一。此外,部分项目还对整治后预期产生的空间增值收益、产业运营收益及生态价值提升缺乏统筹考虑及量化评估,加剧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投入产出的不平衡。
面临的形势。
当前,杭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临以下形势。一是新旧动能转换期,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土地一级市场不景气,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原有依赖财政资金支撑项目实施的路径已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杭州市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二是占补政策调整期,需要强化产业导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重大调整,明确恢复类土地可用于占补,耕地后备资源量大幅增加,指标调剂需求减少;同时,国土空间管控方式从指标管控转向空间管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需求也大幅下降。补充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价值预计将双双下跌,通过土地指标维持资金平衡的路径难以持续。这就要求杭州市着眼3~5年或更长期效益,采用一二三级联动、一二三产融合等方式,通过中长期产业经营收益实现项目收支平衡。
三是“多田套合”攻坚期,需要优化实施模式。浙江省积极开展“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拟通过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双向奔赴”实现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层层套合的目标。这就要求杭州市创新农田整治模式,在统一底图底数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以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农田保护区或农田整备区为单位(或整合形成整治分区),统一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入库的片区综合整治模式。
四是共同富裕推进期,需要强化抓手作用。浙江省是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2024年出台《深化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工作方案》,要求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共同富裕突破口,强化抓手作用,聚焦后半篇文章,持续深化空间整治,推动国土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现代化生产力布局优化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