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
随着最后一米围岩开挖完成
由铁一院勘察设计、中铁十一局参建的
西康高铁关键控制性工程
林家山隧道全部贯通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全线早日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隧道贯通现场
林家山隧道位于南秦岭中山峡谷区,全长14529米,是西康高铁全线最长的双线Ⅰ级高风险隧道。隧道最大埋深达785米,穿越灰岩夹板岩、砂岩夹板岩、千枚岩等多变地层,面临5条次级断裂、4个褶皱构造及多个富水段挑战。同时,陡峻地形、复杂地质与密集植被进一步增加了设计建设难度。
在勘察设计阶段,建设团队详细调查了隧址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判释隧道施工中存在的塌方、软岩大变形及突涌水风险,针对性提出采用中管棚配合单层小导管注浆加固措施、封闭隔水、加固拱部围岩的设计方案,规避施工中易发生拱部掉块等风险。针对千枚岩地层,设计提出加强初期支护强度,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为隧道安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
大型机械施工
针对断裂带、富水段等风险,建设团队采用“长短结合”的超前地质预报综合物探技术,结合TSP、地质雷达和超前钻探,实现掌子面前方50至100米范围内不良地质的精准识别,为动态调整支护参数和注浆方案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
开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自隧道开工以来,建设团队锚定“双零”目标,严格落实“穿透式”管理要求,认真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为隧道高质量建设打造安全优质的施工环境
。
开展安全穿透式管理
持续优化设计与施工方案,动态调整施工工艺,积极引入大型机械化配套设备,深入开展富水隧道施工技术、智能通风技术等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实践……与此同时,建设团队通过系列举措,有效克服了富水、软弱围岩等不利条件下的施工难题,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
洞内作业现场
在项目管理方面,项目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班组标准化建设,通过创新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组建定点包干团队,采取“关口前移、重心下倾、服务下沉”的工作方式,深入作业面和工班一线,有效落实生产任务和安全管理要求,成功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确保了隧道顺利贯通
。
截至目前,西康高铁的隧道、桥梁、路基、站房、轨道等各项工程已全面展开,建设进度不断加快。
西康高铁线路示意图
西康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通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正线全长约17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设西安东、太河、柞水西、镇安西、桐木、安康西6个车站。西康高铁建成通车后,西安至安康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小时左右缩短至1小时以内。将大幅缩短关中城市群与陕南秦巴山区的时空距离,改善沿线地区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对释放关中与陕南间的运输需求、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