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对还钱
的沉重,以及不能及时还钱的代价,却只字不提。
首发 | 就就TALK(ID:jiujiu-up)
上周,银行推出两款相当魔幻的贷款产品:
先是江西一银行推出了“彩礼贷”,随后是云南一银行推出了“墓地贷”。
彩礼需要贷,连墓地也需要贷......产品的噱头,令人感觉极其不适。
于是,在成功吸引到目标客户前,这两款产品首先成功点燃众怒,直接被骂上热搜。
依我说,银行这波操作挨骂,真的一点也不冤!
01
当代普通人的痛点:
结不起婚,也死不起
拍案决定以彩礼和墓地为噱头的项目负责人,估计对广告营销学有一定的了解,也可能是无师自通吧。
总之,“彩礼贷”和“墓地贷”,都将场景营销运用得很到位。
现在,除房子和车子外,彩礼和墓地也是相当敏感的社会痛点。
在很多地方,天价彩礼是实力劝退年轻人结婚的元凶。
而江西,正是以高彩礼为著的地方之一。
在江西推出“彩礼贷”,银行可真是个小机灵鬼。
“墓地贷”,也是一样的逻辑。
现在炒墓现象严重,很多地方墓地价格一路飙升,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承受范围。
此前有网友对全国多地的墓地价格进行过统计,一般至少都要5位数,有的甚至高达6位数:
而多少人的年收入,才不过5位数。
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死有葬身之地,已经成为一个奢望。
这,就是银行以此为噱头的原因。
但这回,银行的小机灵抖错了地方。
当彩礼和墓地,与借贷联系在一起,其实就是在变相贩卖焦虑:结不起婚,也死不起。
他们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嘲讽普通人所面临的现实困窘:结婚与下葬,你可能都得通过借贷才能完成。
所以我才说,银行被骂上热搜一点也不冤,活该!
将普通人的痛点作为营销噱头,银行也不是第一回干这种事儿了。
这些年,银行推出过很多五花八门的借贷:
毕业贷、创业贷、求职贷、佳丽贷、婚庆贷、彩礼贷、二胎贷、墓地贷、接力贷......
瞧瞧,银行的“人文关怀”多贴心,都快要把你人生的每个阶段给覆盖进去了。
甚至,连你子孙辈的经济生活,也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这是真的贴心吗?
借钱,是要还的,
而且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社会问题。
“彩礼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天价彩礼的问题;
“墓地贷”,也不能解决殡葬行业泡沫化的问题。
......
相反,很可能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将普通人推入更水深火热的境地。
不难想象,如果“彩礼贷”和“墓地贷”盛行起来,很可能出现这样的声音:
“既然彩礼可以贷,你为什么不愿意为了爱情去借钱?”
“墓地可以贷款买了,再炒贵一点也不妨,肯定有接盘侠的。”
对于银行此举背后的居心,央视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地点出其本质:
以关爱知名,行牟利之实。
02
有多少年轻人,
被借贷哄上绝路?
不仅是银行,几乎所有互联网大佬,都盯上借贷业务这块肥肉。
为了推广自家的借贷产品,他们争相推出令人咂舌的猎奇广告,吃相之难看,和银行不相上下。
来看看就这两个广告就知道了:
一名空姐跟一名男子回家,男子家里非常简陋,但空姐表示不介意。
于是,男子高兴地承诺道:我一定会努力让你过上好日子。
没有一丝丝防备,空姐突然冒出一个没头没脑的问题:你的借条上有多少额度?
在得知男子不知道什么是借条后,空姐瞬间变脸,说跟他不合适。
于是男子急了,赶紧请教空姐。
空姐借机科普了一番,最后男子成功抱得美人归。
还有一个广告,脑回路也是同样清奇,故事是这样的:
在飞机上,一名农民工的母亲想吐,于是问空姐能不能换个位置。
空姐问是不是要升舱服务,农民工看了自己手机的余额后,面露难色。
这时候,一名西装革履的男子正义凛然地挺身而出:我帮他付。
随后,他拿过农民工的手机,噼里啪啦一番操作,给人家贷了15万出来。
完了还一脸语重心长地说:兄弟,这是你的备用金,可以随用随取,别被那些没有礼貌的人给笑话了。
说好的“我帮他付”,到头来居然让人家摊上了网贷,这脑回路真的绝了。
毁三观的借贷广告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它们故事内容不同,风格各有差异,但核心要义不变:
无一不是在告诉你借钱有多容易,以及消费升级有多爽,给超前消费找理由。
借贷业务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资本家们不负责任的宣传方式:
把借钱说得像捡钱一样,只告诉你借钱多容易,花钱有多爽。
但对还钱的沉重,和不能及时还钱的代价,却只字不提。
这会给很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造成一种错觉:
借钱并不难,只是动动手指的事情,只要你敢借,就能过好这一生。
因为借贷付出生命代价的悲剧,一再上演 :
2018年3月,一名25岁的男子被网贷逼上绝路,在旅店自缢。
2019年7月,一名29岁的男子服下农药自杀,或与其在多个平台欠款有关。
20
20
年4月,
一名21岁的女子,因为无力偿还17万的网贷
,从17楼跳下结束
了自己的生命。
2
020年
9月,
一名
25岁的女子,因不堪
网贷催收的压力,
用
铁丝勒死母亲
后,
自杀
未果而被逮捕。
这其中,有多少是受到这些恶俗广告的误导呢?
03
写在最后
在借贷这件事上,资本家和用户之间是存在信息差的。
最令人恶心的地方是,资本家明知道借贷有风险,但却一直对其避而不谈。
很多年轻人因此毫无设防地上了消费主义的贼船,稀里糊涂地沦为欲望的奴隶。
这是否可以算是欺骗性销售呢?
在此前的文章中
,我多次和大家提到过《富爸爸穷爸爸》一书的观点:
支出可以分为资产和负债。
资产性质的支出,可以进一步为你带来现金流;而负债性质的支出,则是花出去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