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人生困境,可能是在救你命 ·  昨天  
简单心理  ·  阿德勒心理咨询:让自卑成为蜕变的能量池 ·  3 天前  
叔本华哲学智慧  ·  让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学效应(看懂改变人生) ·  4 天前  
武志红  ·  你敢直面你内心的欲望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控制自己的孩子,是妈妈最快获得安全感的手段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23 19:33

正文




扫码「 」新课福利啦

胡慎之老师【家庭教育小课堂21讲】
 行为与性格篇 
原价99元,限时秒杀价9.9元
随到随学,轻松又省时~


作者 | 胡慎之

资深心理咨询师

家庭关系顾问

图片来自网络

人的本质都是自恋的

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了一篇帖子,一个三十岁的成年男性看到妈妈淋了一身湿到单位给他送雨伞时,他感到很生气、很难过。但是妈妈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甚至指责孩子是白眼狼,不懂事。

这篇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基本分为两种不同的声音:

  • 作为父母的一方说:“这个妈妈真的很爱自己的孩子。”

  • 而作为孩子的一方说:“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啊?这样的妈妈对孩子来说简直是一个灾难。”

在这里面,为什么孩子会那么生气呢?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本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具备自我照顾能力的人。

但是妈妈给他送伞时淋湿的身体,把这一切的努力都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无法看到儿子愧疚,无能,羞耻的感受,因为妈妈被自己的行为感动了。

这时候,孩子只是满足妈妈自恋的一个工具。

说到自恋,我们首先要知道自恋是什么?

在百度百科上,自恋是指个体将过多的精力和兴趣投放到自己身上,容易夸大自我价值感和缺乏对他人的正确认知。

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则认为,自恋是一种力比多,或者说是人类的一般本质。

实际上,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只是自恋有度。

不超出适度范围的自恋,具有促进自我整合的功能;相反的,过度自恋则会夸大自我,需要外界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如果是针对别人,就会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妈妈会把孩子形容成”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或者,还有些妈妈总是唠叨孩子不能照顾好自己,忧心地表示”孩子需要我,只有在我身边才能吃好喝好“。

这样妈妈可能比较自恋,夸大了自己的需要,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过度自恋的妈妈都很焦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恋很容易出现在母婴关系里面,很多妈妈会自以为自己很厉害,可以操控一个小生命,这就激发了妈妈的自恋。

在我之前写的文章《自恋的妈妈很焦虑》中提到过,过度自恋的妈妈都很焦虑。

焦虑,是因为想追求完美,又感觉无力达到;也是因为想掌控一切,但似乎又总是事与愿违。

焦虑的妈妈会要求伴侣、父母或者孩子什么都听她们的,不给她们“添乱”,她们讨厌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因为这会让她们打破自己的全能自恋感或者自己是个“好妈妈”的幻觉,更会让她们觉得很失控。

能够让焦虑的妈妈从失控的世界中快速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就是,控制自己的孩子。

幼小的孩子没有能力反抗父母,也不会离开父母,这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容易控制的对象,他会按照我们的想法成长,一切尽在我们的安排和掌控中,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感到焦虑了。

孩子无力反抗妈妈的“爱”,当他们看到妈妈的哀伤和无助时,尤其当妈妈说:”我对你那么好,你还不满足,还要气我,你不是个好孩子”时,他们会愧疚。这样的孩子,往往“很乖很听话”,即使自己很愤怒,很不愉快,大人一批评,孩子就会说:“对,我错了,我反省。”

但这是暂时的,这只是对妈妈的回避和讨好而已。

等到了青春期,孩子有能力照顾自己时,叛逆就来了。

于是,许多焦虑的妈妈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我那个非常听话和懂事的孩子,现在什么都和我对着干?

孩子只想赶快停止妈妈对自己的掌控,想要独自静一静,也就意味着,我要阻断与你链接,我要拒绝你。这时,父母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拒绝了自己,认为你是我的孩子,你没有权利拒绝我,就像这个房间我随时可以进来,你没有权利关门。

这一刻,不是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当他表达自己所想要的时候,往往会打破父母的自恋。

如果自恋被打破了,父母往往不愿意面对的,甚至会把责任全部归于对方,认为自己的痛苦全是对方造成的。


孩子是父母自恋移情的最好对象

但是,在任何关系中,过度自恋就会把他人理想化了。

一旦别人无法做到跟自己理想或想象中的一样,我们会感到非常崩溃。

过度自恋的人容易把别人分为三种人,或者把自己的自恋移情到他人身上,具体以三种方式进行:理想化移情、反映性移情和另我移情。

我们可以用一些例子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三种自恋移情。

第一、理想化移情,就是容易把对方当成是自己想象中或者理想型的人。

比如说,一些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特别聪明,特别懂事。实际上,孩子并不是那么聪明,所以一旦孩子考试考差了,父母就会难以接受,垂头丧气地埋怨:“唉,原来我孩子的成绩和能力竟然那么不好”。这一刻,父母的自恋就被打破了。

第二、反映性移情,就是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无论做了什么事情,别人只能夸奖和赞美自己,并且过分夸大了自己的需要。

对于一些妈妈来说,她需要从对孩子的肯定中来肯定自己。如果孩子很好,那就说明妈妈自己也很好。

就像雨天给成年儿子送伞的妈妈,她做的所有事情,只是想儿子夸奖自己,或者赞扬世上只有妈妈。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才能够体会到一种美好的感觉。

第三、另我移情,就是指“你是我的一部分”,所以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跟我一模一样,包括兴趣爱好。

当一些父母看到孩子跟自己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很骄傲。或者说,父母认为自己比较优秀,那么孩子也必须跟自己一样优秀,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父母就会觉得特别崩溃、难过。就像一些高智商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有跟自己一样拥有高智商时 ,他们会感到特别羞耻和愤怒。

实际上,这些孩子成为父母满足自恋的一个工具,是父母自恋移情的最好对象。

很多中国父母总会用一句话概括:我是为你好。

父母在这句话的保护之下,对孩子为所欲为,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也就不会关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什么样子,或者说孩子本身是怎样的,而是以此补偿自己在在现实社会中体验到的挫败感和失控感。


如何真正爱孩子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没有成为你理想中的完美小孩,或者他/她根本不受你的控制,深深地打破了你的自恋,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愤怒?生气?失落?难过?还是接受.......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如何真正爱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看见自己。

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同时觉察我们自恋的背后是什么。

当面对孩子的一些无意攻击时,比如说,爸爸你错了,或者妈妈是个坏妈妈,如果我们没办法承受这些,就会去要求会控制孩子,希望他认错,从而能照顾自己。

我们需要看见自己这些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一些行为背后对孩子到底爱还是控制。

其次,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去遵循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期,父母都有自己的功能。

而且这种功能是完整的,能够给到孩子满足和愉悦的体验,给予孩子更多积极主动的回应。

当孩子有诉求的时候,作为支持者的我们,需要做一个积极的回应。

就像孩子滑滑梯摔倒了,他的哭声实际上是表达他很害怕并且需要安慰的诉求,同时希望妈妈关注到他的情绪,把他抱在怀里,亲亲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积极的回应。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需要一种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也是我们爱孩子的一部分。

挫折是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遇到的,而不是我们要创造一个理想的或者说虚假的安全环境给孩子。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同时要真实。那么孩子会更有力量和勇气面对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并不是事事顺心的。

最后,在遵循孩子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要跟孩子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完整的边界。

这个完整的边界就是从共生到分离,然后承认对方是独立的人,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

其实,对父母来说,养育孩子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应该是孩子能成为他自己。


好妈妈的角色有哪些

很多时候,有些妈妈在遇到孩子的某些情绪时,她们的内心是非常害怕的。这时候,妈妈的某些行为,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焦虑。

但这可能不是一位好妈妈的所为,并且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当然,妈妈现在对待你的方式可能也是沿袭着她的妈妈对待她的方式,可能妈妈也不知道自己的伤害来自哪里?

假设你现在的身份就是一位妈妈或你即将成为一名妈妈了,你可能需要去思考一下:

  • 你跟孩子建立的关系是怎样的?
  • 内心对孩子有怎样的期望?
  • 孩子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 如何才能行使好妈妈的功能?
  •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处理?
  • 当孩子的情绪引发了你的焦虑时,你会如何对待?
  • ......

我一直认为,一位好妈妈在孩子的生命中,要扮演四种角色。

一、妈妈是孩子主要的养育者

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妈妈主要养育者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家里有爷爷奶奶保姆帮忙,但主要的养育者仍是妈妈,主次重要程度一定不能搞混,妈妈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不是主要养育者,孩子长大后给你惹麻烦,带给你一些难受的体验时。妈妈能做的就是面对这种难受,不要去责怪孩子,也没必要说,“悔不当初”这样的话。

因为,我们幼年的伤害往往来自于最亲近的人,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也有可能是亲戚朋友,在这,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其中,主要养育者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最直接,也是最深的。

二、妈妈是孩子的保护者

孩子太小,什么都不会,需要得到妈妈的保护。

相信大家对保护是有一定理解的,我要讲的保护主要是过分保护。

什么是过分保护?

例如,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对外界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去探索,但因为妈妈害怕孩子受伤,对其进行过分保护,阻挡了孩子探索的脚步。

妈妈的过分保护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起到了保护孩子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减少了孩子向外探索的乐趣,剥夺了孩子部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还有,保护还包括了感受这个层面。

有的妈妈会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叫他别哭。或者在孩子受了伤,感到特别疼的时候,妈妈说:“没事没事,一点都不疼,过一会儿就好了,你别哭了行吗?”这是大人没有去承认孩子当时感受的行为。

所以,我们除了要保护孩子的身体不受伤,心灵得到健康成长外,我们还要保护孩子的感受,我们要去承认孩子当时的感受,包括伤心,难过,愤怒,沮丧。

实际情况是,很多妈妈看到孩子哭泣,特别心疼,然后开始焦虑,觉得自己无法去面对孩子的哭,于是,开始拼命地劝说:“好了,不哭不哭不哭,马上就好了。”当孩子真的马上不哭了,妈妈的焦虑也就立刻好了起来。

这......有时妈妈们真的蛮自私的,只考虑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只想着快点消除自己的焦虑,却忽略和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从这一层面来看,妈妈在做孩子的保护者,同时也在被孩子保护着。

所以,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在孩子惹你心烦的时候,承认他的感受吧,允许孩子这样的感受存在吧。


三、妈妈是孩子的陪伴者

陪伴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忘记了这件事的主角是谁。

比如,我陪你去逛街,那么,今天逛街的主角就是你。我陪你去做一件事,就意味着我是陪着你的,我不能来主导你,侵入你,替代你。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里,妈妈们一般都会做这样的事。明明是妈妈陪着孩子去搭积木,主角是孩子,但有些妈妈很着急,看到孩子有困难了,赶紧上手去帮助孩子,这就不是陪伴了,准确点说,这是妈妈对孩子边界的侵入。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在中国家庭中很常见的现象。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回来告诉妈妈。其实,妈妈只要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就可以了。但现实中,妈妈更多的做法是给孩子提一些意见,“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要这样做。”或讲一些道理,“一个巴掌拍不响,下次你别跟他玩。看着他走远一点......”

当你这样对待孩子时,可以肯定的是,你不是一个很好的陪伴者。

四、妈妈是孩子的倾听者

当妈妈在倾听孩子语言的时候,需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个体,看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说实话,想做一个倾听者很难,非常非常难。

有一天,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好热。”妈妈不耐烦地说,“哪热啊,今天这么冷,你不就只穿了两件衣服吗?怎么可能会热。

这是妈妈没有做到倾听孩子。

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

孩子打电话给妈妈,“妈妈,这个事情太难了,我不知道怎样做,做的好辛苦。”一听孩子这样说,妈妈立刻焦虑了起来,“这点事情都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不会做就去想办法啊。”

其实,孩子给妈妈打电话说这件事,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内心当时的感受。这位妈妈没有做到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生活中平常的互动,会慢慢地影响我们,形成行为上的某种症状。


 写在最后 


希望借此篇文章,帮助妈妈们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跟孩子的相处中有一个不同的理解和重新的思考。

不管每位妈妈之前做过什么?做得怎么样?都请不要给自己贴上一个好与坏的标签。

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只要我们能做到,在将来的互动中去改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给孩子一个更宽松,更自在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去修复曾经带来的伤害性体验。

你想要怎样的孩子,妈妈就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比如,你想要孩子学会尊重别人,首先你要学会尊重孩子。

言传不如身教!

最后,请妈妈们不要随意地去批判自己,责怪自己。当妈妈们把自己弄很紧张时,在亲子关系中,这个也会施加到孩子身上。

所以,妈妈们,放松点,你已经做得很棒了!


  作者介绍 

胡慎之,心理学家。
家庭关系顾问。
向日葵爸爸发起人。

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

中国心理服务机构联盟副主席。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

20年的咨询实践,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



【课程福利】在这里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家庭教育课50讲》

跟着胡老师去读懂孩子,读懂自己

为你推荐:



如果你正在经历着家庭关系或亲子关系的困扰,推荐你来找我们聊聊~

胡慎之心理工作室 &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

☟☟☟

添加咨询顾问为你推荐咨询师




星标的方法在这里

☟☟☟

第一步:点击文章最上面的蓝色字体:

胡慎之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的三个小点点,

就可以设置星标或置顶哈。




关注我 设星标


jin
为你推荐:
(点击即可阅读)

1、十句话,带你看清家庭关系的真相

2、强调付出的人,最容易受伤

3、压抑的人,都很委屈



点击“阅读原文”,带你走进关系心理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