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参与了本次盛会,见证了完整的组织和比赛过程。粤港澳三地虽然紧密相连、交通便利,但三地的历史教师和中学生同台竞技、深入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本次活动以历史知识竞赛为抓手,使三地的师生较快较好地了解各方的历史教学方法和命题特色,带队老师和参赛学生们都觉得收获满满、意犹未尽。在比赛过程中,我一方面做着紧张异常的评委工作,另一方面被百舸争流、高潮迭起的比赛氛围所感染,第三方面被不断冒出来的学术问题所打动。赛后我查看草稿纸上的笔记,觉得可做的论文题目不下10个。这里只谈感受最深的一点——重燃追求历史知识的热情。
我觉得本次比赛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内容聚焦于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二是形式依托于选择题(单选题和多选题)。这是所有的历史教师既熟悉又生疏的两个事物。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跟历史知识和选择题打交道,生疏是因为我们对这两个事物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
首先,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我对学好历史的认识就是要争取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我非常仰慕那些博闻强记的人,非常钦佩那些讲起历史掌故就如数家珍的人,非常崇拜那些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时旁征博引、随手拈来的人。上世纪80年代,我受的训练是大量做填空题、识图填图题、解释名词题和列举题,读得最勤最细的杂志是中华书局的《文史知识》。后来,这些题型被视为助长了死记硬背的风气,属于低级的思维层次,纷纷从中考高考试卷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科能力”的追求,是对“学科素养”的膜拜。《文史知识》也慢慢不怎么看了,转而大量阅读那些所谓观点新颖的学术论文。我想,提倡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没有错,但轻视历史知识的教学和考核是否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又从何谈起呢?
本次比赛的着力点就是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考查。考查知识并不等同于死记硬背。比赛中提出问题的思路可谓灵活多样,有对历史知识的准确理解,有对历史知识的史料来源进行探寻,有对历史知识进行情境化的叙述,有运用历史知识解释某些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历史知识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如原始史料、文物、图片、地图等。比赛的指向就是考查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和丰富程度。
我认为,在历史学习和教学中,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永远是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不应该脱离基本的知识教学而大量呈现支离破碎的史料片断让学生去解读,也不应该脱离基本历史概念的讲授而纷纷去创造所谓的“大概念”。我希望我们的初中学生,对家乡和国家、民族历史的记忆是准确、丰富和感性的;我希望我们的高中学生,对家乡和国家、民族历史的理解是深入和理性的。毕竟,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基础,离开了知识的掌握,就谈不上构建共同的民族记忆。本次比赛以“追寻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主旨,正是本着对历史教学基本价值的坚守,
这正是我无比高兴和振奋的地方。
其次,对选择题的认识也需要回归其基本的功能。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就是其正确选项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尤其在高利害考试和竞赛中,选择题的答案是不应该有任何争议的。在这方面,我非常佩服澳门同行所做出的努力。本次比赛的题量巨大,但所有的题目都经得起质疑推敲,参赛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最后的赛果是获胜者志得意满,失利者也心服口服。
比赛结束后,澳门历史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结仁老师和杜志豪老师向全体参赛师生汇报了命题的思路和追求。我非常欣赏这种公开透明、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办赛方式。比赛决出胜负不是主要目的,通过比赛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才是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