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华工日记《路往纪事》
《路往纪事》讲述了潍坊籍华工从由威海卫出发,经过高丽码头、日本长崎、美国、英国,到达法国这一路的经历。还讲了华工在法国做工的见闻,如:飞艇(飞机)来战有十次之多,所见违法犯罪事件十几起等。从原文还可以看出日记作者在拾队,并且在做工中得了痔疮,经过英国女医生麻醉手术治疗痊愈了。该日记真实的再现了华工一百年前往法国的经过,在法国的做工情形、苦难经历和心理状态,非常难得与珍贵。
一战华工铜奖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颁发给为英军服务的中国劳工。奖章正面锻压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和“GEORGIVS V BRITT OMN REX
ET IND IMP”一圈英文,背面印有“1914—1918”,日期下有一个体形健壮的骑士,骑在一匹奔驰的骏马上,马头上端有一光芒四射的太阳,马蹄下踏着波浪、人头骨和一个刻有德国飞鹰标志的盾牌,侧面有华工编号和CHINESE L.C.。除了极少数的华工,由于品行不端而不能获得奖章外,其余93357名人员均获得奖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月领养家费簿
华工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华工本人领取,另一部分由其指定的家属领取。家属领取的这笔钱绝大多数是由邮局按月用汇票汇往距受款人住址最近的兑款处,除指定的受款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也不许领取这笔钱。该月领养家费簿由大英国招工局颁发,是54914号华工指定的领钱人来领养家费的凭证,每月领钱的数额为10元,领钱的日期为阳历每月27日,领钱的地点在潍县(今潍坊)。此领钱簿只可用六个月期间内,过六个月领钱人需要亲自来换新簿。
191
9年38546号华工赵景崐实寄复信小信封
这种信封是英方为华工设计定制的专用标准信封。
其规格有大小两种,大者用于向国内寄发,小者则附寄于大封内,以便家人用其回信时,对照大信封准确填写邮递信息。此外,寄信人的地址需全部写在信封背面。据1919年统计,仅英招华工平均每月寄回国的家书就达5万封,从国内寄出的也有1.5万封,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C.L.C.帽徽
英国招募华工的身份标志物,C.L.C.是chinese laborers corps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劳工团或者华工团,帽徽订在华工的帽子上,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华工
用炮弹
壳
制作的工艺品
炮弹壳工艺品又称战壕艺术品,是指利用回收的战争材料,由受到战争或其后果影响的士兵、非作战人员(如华工)及平民所创作的作品。华工用来装饰所创作的艺术品,大多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再现,来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展现了华工精湛的技艺。大多数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图像,如:龙、蝴蝶、荷花、梅花、竹子以及穿着传统服装的人物(如戏曲人物),也不乏文学性更强的表现乡愁的刻有中国古典诗词的作品(通常是一首诗或一句格言)。在以战争场面为主的炮弹壳工艺品或战壕艺术纪念品中,华工的作品独树一帜,展现的是平和及东方文化艺术,别有一番风味。
20世纪20年代一战华工法国战事纪念章
法国战争部1921年2月19日致函中国驻法公使馆,知会法国政府决定向华工颁发大战法国纪念章,并告知具体程序。该章正面为战士用枪刺鹰的浮雕图案,环绕“ FRANCE1914-1918”字样,外廓有“法国战事记念”字样,右侧为“巴黎艺术”制作者的暗记,光背。由于手续麻烦、自费邮资,再加上收到了纪念章凭单,还要自己掏钱去买纪念章。结果是很少有华工去办这件事,也就很少有人能得到这枚纪念章了。造成一战华工法国战事纪念章存世量稀少。
1918年基督教青年会实寄信封
基督教青年会是全球性基督教青年社会服务团体,已具有160 多年的历史。一战期间,基督教青年会在法国设立服务中心。许多北美中国留学生视服务华工为报国之途,在基督教青年会的安排下来到欧洲,为改善华工在欧生活、启迪华工心智付出艰辛努力,除了组织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外,还积极开展识字教育,灌输新的政治理念,讲解世界大势、国家前途,引导华工自尊自强爱国。该信封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志愿者寄往美国的信件实寄封,目前发现的同类信件极为稀少,非常珍贵。
法国政府授予吕虎臣与曾广培
两位华工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照片
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70周年,1988年11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参加过一战的华工纪念铜牌揭幕仪式上,法国邮电和航天部长保罗·吉莱斯代表密特朗总统,授于曾在法国参加过一战的两位老华工吕虎臣和曾广培“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孙干日记》
孙干先生在一战期间完成的“战地笔记”,回国后,他用三年多时间进行了增补、修改和整理。分装成两册,第一册命名为《欧战华工记》,第二册命名为《世界大战战场见闻录》。分257章节,总共8万多字。风雨百年,能完整保留至今,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