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  正式获批! ·  15 小时前  
单向街书店  ·  三打白骨精|皮影戏体验工作坊 ·  2 天前  
德州晚报  ·  杨晓军(副厅级),被逮捕! ·  2 天前  
德州晚报  ·  全德州免费使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哈佛经济学家揭露“教育真相”:父母离婚、打小孩,其实都不影响学习成绩…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5-02-01 11:30

正文




正月初四 · 宜科学育儿

Zhen Bang

如果用经济学来研究教育,结果可能让大家大跌眼镜:


比如父母打孩子、父母离异都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还比如母亲30岁以上生第一胎往往孩子的成绩会比较好;还有,可能给孩子取个好名字还有利于未来求职…


此外,这位哈佛MIT毕业的经济学家还总结了很多“鸡娃”实用小妙招,比如父母在家讲英语、家中藏书多等等… 我们常说“言传身教”,但经济学研究结果却告诉我们,“身教”几乎是所有的教育,“言传”基本上没啥用!


大年初四,一起来看看哈佛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吧!(文末留言讨论还有赠书哦)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让留学生都觉得 “特别亲切”,因为获奖者之一 MIT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 ,就是他们上课用的教科书作者~他的著作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 济学》,属于经济专业学生必读,也是哈佛经济学系的御用教科书。

我有个有趣的发现,近几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好像总是一年颁给“宏大叙事”,一年颁给“接地气”、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研究课题。

今年的达龙·阿西莫格鲁属于“宏大叙事派”的,而去年的获奖者克劳迪娅·戈尔丁却是专门研究“男女不平等”以及女性当妈带来的收入损失的,大前年获奖的还有研究“教育”的经济学家,当时“爸爸真棒”曾专门发文解析过,他们的一大发现就是“ 择校对中产真没用 ”! (👈点击阅读解析文章)

其实,还真有一大批经济学家,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他们把经济计量方法运用到通常认为难以进行实证检验的一些社会现象上:青少年犯罪成因、如何甄别作弊……当然也包括大家最关心的教育。

史蒂芬·列维特 (Steven D. Levitt)本科毕业于 哈佛大学、拿了MIT经济学博士,担任过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 ,还得过经济学领域 “小诺贝尔奖”克拉克奖。 他写过一套畅销书 《魔鬼经济学》, 曾以31国语言出版,在美国狂销90万册,连续47周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Top10。

这套书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就在于它揭示了不少让人感叹“魔鬼在细节中”的惊人事实:


原来孩子经常被打、父母离婚、经常看电视,都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父母参加家委会、母亲30岁以上生第一胎,孩子成绩一般就比较好?




还有,给孩子取名字可能比你想象中重要得多,比如 美国就有那种“一看就像白人”和“一看就像黑人”的名字,前者在求职中收到的Offer更多……



■ 《魔鬼经济学》中给出的最像白人或黑人的名字。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出版于十几年前,因此可能已经不适用现在的情况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说法到底是真是假,背后的原因又是为何了?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


两个“哈佛男孩”的故事

《魔鬼经济学》的作者在书中讲了两个“哈佛男孩”的真实故事。

故事一

👇👇有个生于芝加哥郊区的白人男孩,人生简直一路开挂:

父母博学多识,经常参与学校改革。父亲在制造业工作,待遇不错,经常带孩子去野外远足。母亲是家庭主妇,打算孩子长大后重回大学读教育学硕士。

男孩在学校表现极佳,是个数学天才,还跳了级。父母对孩子经常鼓励,倍感骄傲。一家人还会在家里办文学沙龙。最后,这个白人男孩16岁就考上了哈佛大学。

故事二

👇👇另一个生于佛罗里达州的黑人男孩,则一出生就拿了一手烂牌:

2岁被母亲遗弃,父亲有份不错的销售工作,但酗酒家暴起来吓死人,比如男孩11岁时有一次正在装饰一棵桌面圣诞树,父亲突然在厨房里对女朋友就是一顿暴打,把一颗牙齿打落到圣诞树下……

在学校,男孩在各方面都不用功,父亲最终因强奸罪锒铛入狱后,男孩不得不在年仅 12 岁时便自食其力,不久后便开始贩毒、抢劫,十几岁就成了十足的帮匪。

看完这俩孩子童年时代的经历,你会作何感想?是不是觉得白人男孩前途似锦,而黑人男孩注定将来会犯下大罪?

时间来到20年后--

  • 黑人男孩小罗兰·G·弗赖尔成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黑人终身教授 ,还和《魔鬼经济学》作者一样获得了经济学“小诺贝尔奖”克拉克奖;

  • 而白人男孩特德·卡钦斯基虽然进了哈佛,还在伯克利当过助理教授,最后却成了著名的“炸弹怪客”,策谋了多起连环爆炸案,最后被判了终身监禁。

这两个“哈佛男孩”的故事,其实说明了一个事实:哪怕是最好的教育和育儿努力,也会受到巨大的随机影响。

过去几十年来,教育和育儿的各种理论、流派众说纷纭。 有人说孩子应该一哭就抱,有人说孩子哭一哭没有关系; 有人说应该早早学习第二语言,有人说应该先学好母语再学外语; 有人说孩子应该放养,有人说孩子应该精细养育……让父母们把养育孩子的太多精力浪费在了焦虑和迷惑上面。

但即使是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有可能会因为努力地管教孩子,最终却弄巧成拙,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相反,有的父母心地邪恶、行事乖张,孩子却很有成就。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教育这件事呢?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很有意思,看完《魔鬼经济学》里关于教育的研究,你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

在做父母这件事上,你只要“躺平”,be yourself,可能就够了。


美国针对2万名孩子的研究发现:

爸妈打小孩,离婚,经常看电视……

都不影响学习成绩?

首先,我们来看看以下16个跟教育相关的要素,你可以凭直觉猜一猜:

哪些要素跟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关,也就是会让有这些特征的孩子成绩好或者成绩差,哪些跟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关系? (注:“相关”并不代表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它们可能都是第三个因素导致的结果)

■启智计划:美国政府的综合教育项目,为贫困儿童提供早教、卫生、营养和家长参与服务

点击空白处获取答案

未必

■ 左边为与孩子成绩有关的因素,右边为无关因素

你答对了几个?如果错太多的话也不用不好意思,我在身边的家长朋友当中做了调查,虽然朋友们都自认是“学习型”父母,看过很多教育书籍,大部分人还是答错了一半以上。

这些研究结果来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教育部开展的一个意义深远的项目 《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 。他们测算 了2万多名儿童 从幼儿园到小学5年级的学业进展,不仅收集了孩子们的各种基本信息,还对家长及教师、学校行政人员进行了详尽而私密的采访,因此收集到的关于孩子看电视时间、读书时间、是否打孩子等等信息都是值得信任的。

那么,究竟为什么去博物馆、给孩子读书、母亲做全职主妇这些被无数父母笃信会对孩子有好处的行为,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什么影响,而另一些因素却能影响孩子成绩呢?接下来,我们将依次分组分析。


第一组:


有关:父母学历高

无关:家庭完整

学历高的父母往往智商也较高,而智商具有高度遗传性,所以孩子学习成绩普遍较好也就不意外了。

不过,有不少研究表明家庭是否完整对孩子的性格和学业水平都没什么影响,至少在低年级阶段如此。这并不是说好好的家庭应该说散就散,但在上海离婚率已经近40%的当下,离异家庭的父母们无疑可以得到一些慰藉。


第二组:


有关:父母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

无关: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这一组非常好理解,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和智商高类似,一定是父母具有不少容易成功的特质,自然也能遗传给子女。

而最近刚搬入条件较好的小区,因为时间较短,对孩子成绩无影响也是很正常的(更何况搬家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压力)。不过如果是从小就让孩子在一个优秀社区长大,是会对孩子将来有正面作用的。

我们之前讲过的哈佛教授拉吉·切蒂的研究就发现,美国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城市是西雅图,如果孩子从小在这里长大,未来的收入会提高11.6%。


第三组:


有关:母亲生第一胎时年龄在30岁或以上

无关:全职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前不工作)

30岁之后才要第一个孩子的母亲,往往是自己想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她们很可能也比那些稀里糊涂就生育的未成年妈妈更想要孩子,自然能为迎接孩子的到来做更好的准备。

与此同时,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辞职在家,看似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关注,但数据显示,其实养孩子大差不差就行了,“过度养育”并不会给孩子带来更好的学习成绩。


第四组:


有关:出生体重低

无关:参加过启智计划

出生体重低往往意味着孩子的健康不够好,因此和比较差的学习成绩相关。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广受好评的“启智计划”,也即为贫困儿童提供早教、卫生、营养,竟然也没啥用?

可能的原因是启智计划的教师岗位收入微薄,因此招收到的老师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都不高,而且老师也是劳累过度,这样,参加启智计划的儿童得到的好处也就大打折扣了。


第五组:


有关:父母在家讲英语

无关: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对于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如果父母在家不讲英语,那么家庭多半属于经济状况较差的拉美裔移民,孩子在校的成绩自然会比较差。(如果是家里说中文的华裔家庭想必情况会大大不同,但华人移民数据相对少,不足以影响研究结果)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周末费心费力带孩子去博物馆开拓视野,却并不会提高孩子的成绩。 这个结果,无疑又是对“精细养育”的否决。


第六组:


有关:是被收养儿童

无关:经常被打

亲生父母的智商对孩子的影响远高于养父母智商,而那些会放弃孩子的父母,智商一般比养父母要低,因此被收养儿童的学习成绩自然不如同阶层的其他孩子。不过让人大惑不解的是,打孩子这一现代观念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居然不会对孩子的成绩造成影响?

或许是因为,《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这一调查包含对父母的直接采访,父母需要和政府调查人员促膝而谈,当面承认自己打孩子。

这表明,坦白这种行径的父母要么是不文明,要么本性诚实。或许诚实作为正确育儿方式的一部分,影响要大于打孩子这种不当的育儿方式。而且这里的“打孩子”多半程度不重,比如孩子不乖的时候父母打屁股之类,不会造成比较大的伤害。不然,调查人员可能就报警了……


第七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