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厦门日报
《厦门日报》官方微信。《厦门日报》创办于1949年10月,是福建乃至海西地区发行自费订阅率最高、日均版数最多、广告营收最大的党报,也是本地最具权威性、公信力、亲和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大报。荣膺2013年全国“百强报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厦门日报

独家探访海南潭门│福建人复原宋代古沉船“华光礁1号”,重现海丝记忆!

厦门日报  · 公众号  · 厦门  · 2017-05-15 11:41

正文



昨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你知道吗?

厦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

和“一带一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今天

一艘记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古船

正在海南复原重建


厦门日报独家派出记者

现场为你揭秘!



昨天,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南海博物馆展厅,“华光礁1号”古船复原建造项目总负责人、福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廖军令说,3天前就开工了,预计下月底完工。


看!复原工作正紧张进行↓↓



这艘古船是什么来头?

它印证了马可波罗游记!



“华光礁1号”古沉船位于永乐群岛南部,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六层船壳板的古船,印证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刺桐港建造3层到6层重板结构的远洋海船”的真实性


▲“华光礁1号”古船复原效果图。


在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有关部门分别于2007年3月-5月和2008年11月-12月实施 “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遗址发掘项目,共发掘万件出水古瓷器。


▲“华光礁1号”古船复原效果图。



这艘古船和福建有啥关系?

它是福建建造的海船

复原建造师监造者都是福建人


现场监造人杨育锥说,“华光礁1号”是福船,福船是指福建建造的海船。目前,在我国领海考古发掘的三艘宋代沉船,都是福船。


福船三项标志技术


“水密隔舱,鱼鳞搭接,多重船板”,这三项是福船的标志技术,是古代中国人海上远洋货船的核心安全保障。

  

本次复原的福船“华光礁1号”,船长22.43米,有13个水密隔舱,有鱼鳞搭接和重板技艺,采用进口木材,整艘船要耗用木材约160立方米。由武汉理工大学设计。



该项目总建造师黄乌锥师傅等12名老工匠,是宋代刺桐港造船世家黄氏家族后人。现场监造人杨育锥现居住鼓浪屿,是厦门福船建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潭门镇渔民世代去南海岛礁捕鱼,他们的手抄更路簿是见证。当地渔民欢迎“华光礁1号”古船复原落地。


▲建造复原“华光礁1号”的师傅团队。


复原古船有啥秘密?

听听厦门福船建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育锥怎么说↓↓


他从制造小船模到参与造大船


67岁的杨育锥从手工制造古代福船小船模,“升华”到参与造大船。他去了海南的潭门镇,参与监造轰动海内外的“华光礁1号”宋朝古沉船的复原建造。5月的海南,天气很热,建造现场灰尘多,没有空调,老杨每天都汗流浃背。但他说,这很快乐。当过海军的他,对南海很有情怀。他说,看到“华光礁1号”船体一天一天在增高,仿佛看见它曾经无数次对南海岛礁的问候。


▲杨育锥。


他的海洋情怀,源于他出生在造船世家。1950年,杨育锥出生于惠安杨宅。杨育锥的祖辈大多都是造船师傅。杨育锥的父亲在厦门造船厂造船。童年时,杨育锥跟随母亲来到鼓浪屿,与父亲团圆,从此就住在鼓浪屿,一直到现在。小时候,杨育锥常跟着父亲到造船厂,还帮父亲干活。


杨育锥的祖籍地在洛阳江边、古代刺桐港附近的杨宅。像惠安海边许多专业涉船村庄一样,古代杨宅是专业的造船自然村,这里的男人都有一手造船好技艺。他说,船到哪里,修船造船师傅就跟到哪里,专业修船人的迁徙路线是跟着港口和商船队走的。随着近代厦门港的兴起,许多惠安的造船师傅迁徙到鼓浪屿和沙坡尾居住。杨育锥的父亲也就是这样迁到鼓浪屿的。



福船“花屁股”模型

被博物馆收藏!


1976年,杨育锥入伍。杨育锥在海军部队担任军舰技术员。十年的军旅生涯,让杨育锥学习了不少船舶的理论和知识,长期的实践也让杨育锥对船对海有更深感情。


他说,为了制作已经消失的福船“花屁股”,他收集了大量资料,还进行原地调查,甚至查阅外国人撰写的有关“花屁股”的文章。2008年,他造出的船模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同年,他与中国航海博物馆签约制造“福船”模型。到2013年,杨育锥已经制造出多条船模,被该博物馆永久收藏,如今包括“花屁股”在内的3条船模也被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




“在我的心目中,中国的古船是世界上最优秀、最漂亮的船,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船只,对世界文明和文化交流起到推动的作用。”杨育锥说,古代中国是世界上的海上强国,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处于世界的顶峰,其中“福船”更是中国船只杰出的代表。


杨育锥说,他希望国人在参观船模时,能记住咱们国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通过古船,增加国家的海洋意识和海疆意识。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特派记者 林森泉  编辑:梁辰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

昵称微信号
厦门日报xiamenribao厦门招考xiamenzhaokao
厦门晚报xmwb597海峡生活报lifeweekly0592
海西晨报haixichenbao台海杂志taihaizazhi
厦门网xmnn-cn遇见婚恋网yujianw520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厦门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