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谷雨计划-腾讯新闻
支持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致力于耕耘中国故事,分享对现实的理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极昼工作室  ·  304位年轻人,给「奶奶」建了个假营养号 ·  昨天  
极昼工作室  ·  304位年轻人,给「奶奶」建了个假营养号 ·  昨天  
人民日报  ·  官宣!这位三国重臣家族墓被发现! ·  3 天前  
新华社  ·  今日立冬!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谷雨计划-腾讯新闻

《纽约客》事实核查部主管:我们正在核查特朗普丑闻报道| 谷雨报道

谷雨计划-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19 18:40

正文

◇ 2016年8月10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竞选集会上,特朗普攻击奥巴马是ISIS的创建者。经过事实核查,这个指控是错误的。


“现在假新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为它们的蔓延,每天都仿佛是愚人节。”近日,以政治言论核查为品牌的PolitiFact网站发文称。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地的事实核查员目前正联合呼吁,希望将愚人节之后的4月2日定为“国际事实核查日”(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Day)。


在此之前,事实核查已经火了一段时间了,直接原因就是半年前特朗普与希拉里的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在第一轮辩论后,《纽约时报》对辩论进行事实核查,列出了两人所说的22处虚假事实。《华盛顿邮报》事实核查员也加班加点,发文称两人说了23个谎。


特朗普当选后,事实核查员的工作更忙了。有媒体人撰文戏谑地说,特朗普上台后不到一周,就催生了上千万名事实核查员。


事实核查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时代》周刊率先创办了事实核查团体,《纽约客》紧随其后,于1927 年设立了事实核查部。接下来,越来越多强调新闻专业主义和社会责任的媒体组建了事实核查部。随着网络的发展,对热点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行事实核查的网站也逐渐兴起,比如:FactCheck.org、Poynter.org和FullFact.org。


◇ 2016年10月,谷歌开始推出“事实核查”功能。


目前,《纽约客》的事实核查部主管是彼得·坎比(Peter Canby)。他在1978年到《纽约客》时,这里有9位事实核查员。如今,这里已经有20位事实核查员了。(注:其中包括印刷版的16位全职核查员、2位兼职核查员,以及电子版的2位核查员。)


为了解这个著名的事实核查部背后的故事,近日,谷雨对彼得·坎比进行了电话专访。以下为采访内容。


《纽约客》事实核查部主管:

事实核查决定媒体声誉

采访/崔莹

编辑/陈默 张言颂


谷雨:因为美国大选和特朗普的一些发言,事实核查红了,还出现了很多相关网站。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彼得·坎比:我认为这非常好!因为事实核查的作用就是监督媒体报道,帮人们营造健康的政治环境嘛。


据我所知,事实核查原来主要是传统媒体在做,如今它延伸到了网上——很多事实核查网站都是最近出现的。当然,这也表明假新闻在增多,特别是美国大选期间,一些虚假报道像病毒一样蔓延,影响了政治。这促使很多媒体思考:如何借助事实核查获得准确信息。


谷雨:《纽约客》事实核查部对特朗普报道做过相关核查吗?


彼得·坎比:最近,我们对特朗普在阿塞拜疆的酒店是否涉及腐败、是否涉及伊朗革命卫队的报道进行了核查。我们联系了特朗普政府新闻办公室,列出一些细节问题。同时我们电话询问了很多人,包括阿塞拜疆方面、伊朗方面和特朗普的私人律师。律师在“个人事务”层面上回复了询问,但特朗普政府拒绝回复。


做这类报道,在记者写稿的同时,事实核查员会进行核查。后者经常会发现新的信息,然后告诉记者,帮助记者继续深入采访,获得更多信息。具体到这篇报道,有三位事实核查员负责核查工作,这一过程持续了10天左右。和记者最初完成的稿件相比,经过事实核查后发表的报道更犀利、更全面。

 

谷雨:一般来说,美国政府部门对《纽约客》的事实核查持什么态度?


彼得·坎比:多年来,我们和每届美国政府打交道,特别是和政府新闻办公室保持联系,向他们核查报道内容。但有关特朗普的这篇报道很难从政府获得回复,我们还在继续尝试。


实际上,奥巴马政府对媒体也不友好,但他们会回复我们的提问。小布什执政期间,我们做了很多质疑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并向小布什政府新闻办公室核查。获得他们的回复很有必要,即使他们有时根本没道理。他们可能说“这种说法不对”,我们也会写进报道。当然,并非什么回复我们都写进去。我们不会写那些经判断为不实的信息。我们不希望传播谣言。


我想以《纽约客》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为例。英美军队向伊拉克开战的理由之一,是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之后的调查发现,伊拉克早已在联合国监督下销毁了生化武器。


很自然的,人们会对这场战争产生质疑。我们的记者采访了美国情报机构、国防部和国务院的人。我们对记者采访到的信息进行核查。我们找到这些机构相应的新闻办公室问:“我们的报道这样写:……你们能对这个观点进行点评吗?”如果对方认为报道中的说法是“胡说”,但不给予具体驳斥理由,我们会在文中加入一行字:“某机构新闻发言人认为这种说法是胡说。”如果对方能提供更多信息否定记者的说法,比如“文章忽视了以下的信息……”,我们也会将其加入报道。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机构的新闻发言人不会理睬《纽约客》的事实核查员,我们也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

 

谷雨:如果一开始就知道采访不到政府,你们还会去尝试联系吗?


彼得·坎比:刚才说过,历史上,我们的政府经常会否认,或回复“无可奉告”。但记者和事实核查员的职责就是严肃地对待报道,特别是要寻找多个信息源,反映多方的观点。


2016年11月,《华盛顿邮报》开始在推特上推出事实核查功能。


重大报道我们肯定不会只采访单方面


谷雨:网络世界有很多谣言。这给事实核查带来了哪些挑战?


彼得·坎比:1978年,我开始在《纽约客》事实核查部工作。当时我们有固定的、涉及不同话题的书可参考。我们也会给一些部门打电话,他们会接电话,耐心回答问题。


但现在这样的情况很少了。现在的事实核查员多借助网络进行核查,但网络上有可靠的信息,也有不可靠的,事实核查员会随时保持警惕,分辨这两类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太难,比如有些官网发布的信息是可靠的,有些网站则充斥着谣言。但这也没什么规律可循,事实核查员依靠的往往是自己的判断力。


我们还是更倾向于给相关专家和知情人打电话核查。这也是我们首选的核查方式。

 

谷雨:你曾说,《纽约客》事实核查员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核查报道的平衡。请具体说说你们是如何核查报道的平衡的。


彼得·坎比:不平衡的报道通常倾向于某一方的观点,或者攻击某个人、某个商家、某个党派。在这种情况下,事实核查员会联络持其他观点方和被攻击方,听取他们的观点,这样才能保证报道的平衡性。


有时记者会在报道中提到某个人;有时采访对象提到了某个人,但记者并没采访后者。这时事实核查员也会联系当事人,告知他们会出现在报道中。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媒体要有“控制爆破”的能力。如果某篇报道质疑和曝光了某个人,他一定很生气,甚至会威胁打官司。我的原则是:让对方在报道发表前暴怒,而不是报道发表后。因为此时媒体仍然有主动权,如果有必要,还可以修改报道。

 

谷雨:所以《纽约客》的报道不会只采访单方面?


彼得·坎比:在我们杂志的开头,有个叫“城中话题”(The Talk of the Town)的栏目,常刊登一些鲜有报道的、不同寻常的人物故事,它们可能源自单一信源。但如果是有社会和政治意义、会产生后续报道的重大报道,我们肯定不会只采访单方面。

 

谷雨:如果遇到一个有两个对立方的重要新闻,只有一方愿意提供信息,而且看上去是可能引发轰动的关键信息,你们怎么处理?


彼得·坎比:如果是有争议的新闻,(除了提供信息的一方)我们也一定会联系他的对立方,在报道中体现后者的观点,或者他们的否认。


真相有一定标准,这个标准适用于对立的双方。我们不会刊登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然后再否认它们。我们也不会刊登和事实不符的观点,除非用于注释。


谷雨:说到“观点”,事实核查员在核查事实之外,如何对报道中的观点进行核查?


彼得·坎比:没做过事实核查工作的人会认为文字分“事实”和“观点”两部分,事实核查员通常只核查姓名、日期和历史事件等事实。但在实际核查工作中,我们也核查观点,也对观点背后的事实进行核查,也核查哪些信息被忽略了。总之,我们核查这些观点是否有事实依据。因为之后的很多讨论是以这些观点为前提的,它们是否正确至关重要。这更是关于如何编辑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谷雨:你们对诗歌、小说、漫画进行核查的原则是什么?


彼得·坎比:比如有一首诗,描述一个人在看某期《纽约客》,诗中引用了《纽约客》的头版标题,但标题写错了。事实核查员就把这样的错误找出来。有点复杂的是,诗人因此不得不把这首诗的其他部分也改一下,因为要做到字数一致。


虚构小说也要接受事实核查。比如一部小说的背景设置在匹兹堡,里面提到了某条街道的名字,我们就去核查匹兹堡是否有这条街——也就是说,在某些层面,虚构世界和真实世界要一致。还有一部小说写的是美国耶和华见证人会,但作者把它和其他宗教的教义搞混了。我们的事实核查员发现了这个错误,作者非常感激。


《纽约客》杂志1月23日封面。


和速度相比,准确也很重要


谷雨:通常来说,《纽约客》的事实核查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事实核查员需要具备什么技能?


彼得·坎比:我和杂志主编商量决定要对哪些问题进行核查。通常一位事实核查员负责一篇文章的核查。根据核查进展,如果需要更多人手,我会安排其他核查员加入。我们的报道基本在印刷出版前的最后一分钟才编辑完成,这样可以把最新的信息和观点写进去。


我们的事实核查员招聘要求是:要像学者,能胜任较学术的工作,同时又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特别是政治。要擅长“外交”,因为这份工作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有幽默感。能讲多种语言。目前《纽约客》的事实核查员熟悉9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汉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俄语。在我看来,掌握多国语言的人,能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谷雨:记者要向事实核查员提供采访录音或笔记,但有些采访无法录音甚至记笔记,只能依靠观察和记忆。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彼得·坎比:会有这样的时候——当你把笔记本收好、停止录音,和采访对象一起走出咖啡馆时,采访对象说了最重要的信息。遇到这样的情况,记者怎么处理?坐上出租车、回到酒店,赶紧记下来。


遇到没有笔记、没有录音的情况,我们的做法是:给采访对象打电话,问他们是否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会告诉对方这些话没被记录下来。当然,如果对方否认的话,的确很麻烦。


谷雨:在核查过程中,假如关键的采访对象最后反悔了,拒绝被引用,你们怎么处理?


彼得·坎比:记者会将笔记和采访录音交给事实核查员。假如采访对象说“我从来没这样说过”,我们就说我们有笔记和录音为证。记者花很多功夫来获得关键信息,我们不会让他做无用功。我们支持记者的工作,不会让他们重写报道,只会纠正错误和不实信息。

 

谷雨:对不愿暴露身份的线人提供的信息如何核查?


彼得·坎比:我们自己要了解这些人的身份,因为我们得衡量他们提供的信息是否属实:他们是知情人吗?他们是否靠谱?事实核查员会找他们核查。


但也有例外,比如有些线人很担心,甚至不敢接我们的电话。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会对他提供的信息格外谨慎,或者干脆就不用了。

 

谷雨:事实核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在面对一个不得不做的重大突发事件时,如何既保证新闻的准确,又保证它的快速?


彼得·坎比:如果你问《纽约客》主编大卫·瑞姆尼克如何平衡准确和速度的问题,他会告诉你,准备报道的时间越短,越容易出错。


我们的记者写了一篇关于特朗普的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弗林的报道。在对报道进行事实核查时,迈克尔·弗林辞职了。报道不得不重写。但是,大卫·瑞姆尼克非常支持对报道进行事实核查。和速度相比,准确也很重要。


我正在打仗,请过会儿再打


谷雨:在新闻业尤其是传统新闻业衰落的今天,维持一个规模庞大的事实核查部,是否有经济压力?


彼得·坎比:《纽约客》现在有20位事实核查员,这个部门开支很大。但《纽约客》的经济效益不错,订户数很稳定。我们的网站和App采用付费模式,目前订户数超过了一百万,大多数人会同时订阅印刷版和电子版。我们的事实核查员不仅核查印刷版,也核查电子版。


我认为,《纽约客》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与事实核查部的工作分不开。我们视生产优质、准确的报道为职责。报道的可信度正是《纽约客》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


对所有媒体而言,事实核查都很重要。它决定了媒体的声誉,决定了媒体会否身陷官司。但目前新闻业面临复杂的形势,并非所有媒体都能为事实核查埋单。

 

《纽约客》事实核查部工作人员合影。图中为21人,目前有一人离职。


谷雨:你在《纽约客》事实核查部工作了很多年。这份工作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彼得·坎比:网上的假新闻越来越多,无关紧要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很少有深度报道,而《纽约客》发表了很多优质、可信的报道,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谈资。这些都很吸引我。另外,《纽约客》的事实核查员都很聪明敬业。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

 

谷雨:多年以来,让你印象深刻的核查故事有哪些?


彼得·坎比:6周前,我们刊登了一篇美军和伊拉克政府军共同作战,赶走ISIS,收复摩苏尔的报道。记者采访了参战的伊拉克警察,他们没有良好的装备,但很英勇,伤亡惨重。两名会说阿拉伯语的事实核查员通过打电话,在一周内联系了42位伊拉克警察。有几次,电话接通后,对方回答:“我正在打仗,请过会儿再打。”这次核查令我印象很深。


刚才提到的核查特朗普阿塞拜疆酒店报道的经历也令我难忘。我们试图联系阿塞拜疆的某位部长,没有成功,却找到了他的哥哥。我们的核查员都不会波斯语,所以我们找了能说波斯语的翻译,让他给德黑兰伊朗革命卫队的人打电话。

 

谷雨:你们的核查会有“漏网之鱼”吗?


彼得·坎比:在我们最近的一篇报道中,记者写下了“用水泥粘合在一起”(cemented together)。一位读者写邮件来纠错,说不应该用水泥粘合,应该用混凝土(concrete)。这是我们的疏忽,因为我们的事实核查员没有懂建筑的。


另一个错误是,在一幅漫画中,一只企鹅坐在某人的卧室说:“我希望大家叫我北极裔美国人(Arctic-American)。”此后我们收到很多邮件。读者告诉我们:北极没有企鹅,南极才有。

出错的企鹅漫画。


 关于彼得·坎比

彼得·坎比(Peter Canby),1978年来到《纽约客》事实核查部工作,目前为《纽约客》事实核查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