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排片只有7%,这部动画片就这样被无声埋没?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22 20: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 | 危险冬瓜


追光动画的第二部长片作品《阿唐奇遇》正在上映,看猫眼上的排片率,目前是7%,不高,在同档期所有影片里排第五,但上座率在前二。我想原因是,这是一部专门打造的家庭向影片,它的目标就是要让父母带着孩子,全家其乐融融地度过100分钟。


我昨天看的那一场,上座率大约有六成,大多数是一对年轻父母带一个孩子的结构,这就是动画电影的意义吧。有一个说法,美国的每一代儿童都是反复看着迪士尼的王子和公主长大的。我这一代人,虽然有猫和老鼠、机器猫陪伴,但也是看着国产的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长大的。


那,现在的小朋友在看什么?国产动画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给他们?答案其实不太乐观。动画作品从数量上倒确实是多的,但有的过于幼稚,有的则非常成人向(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好事),不过老少咸宜适合全家人一起看的,其实并不多。



如果追光的作品能坚持在这个方向上进步和开拓,未来可能也会有一代人站出来说,我们是看着它的作品长大的。


而老少咸宜这个方向,应该也是这家公司经历了前一部的教训之后总结出的,因为这也是《阿唐奇遇》比起前作《小门神》进步的地方。我记得事后复盘《小门神》,很多人都提出,这部影片的核心故事是一个可怕的中年危机寓言,它的情绪基调是一路向下的,这不能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地去理解。


因此到了《阿唐》,宗旨必须调整,这部影片力图让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能理解它的故事,并从中获得深浅不同的思想共鸣。


由此我进一步思考,从《小门神》到《阿唐》,体现的或许不仅是单部影片的创作调整,而是一个动画工作室,如何努力构建属于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小门神》(2016)


全世界但凡伟大的动画制片厂,应该都有一套核心价值观,包含至少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制作技术,二是价值体系。迪士尼、皮克斯自不待言,连我们老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应该也是有的。


追光目前仅有两部作品,据说第三第四部也快做完了,那么它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我觉得就是学习皮克斯式的动画制作流程模式,讲中国本土的故事。更进一步说,这个中国故事,通常是关于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活的冲突与协调,至少《小门神》和《阿唐》都体现了这一点。


王微的自身经历,他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决定了他和国内普通的影视公司的思路存在很大区别。学习和对标皮克斯,对他来说是非常可以理解的选择。



比如一个区别是,一般的公司开发动画电影,是以项目为核心的,一部片一个团队。但追光是以人为核心的,复数个项目滚动式前进,我们目前看到的是第二部作品《阿唐奇遇》,但内部开发进度估计已经到第四个、第五个以后了。


因为单独一部作品的成败得失,都可以是偶然的,只有像皮克斯一样建立起成熟的创作(产品)哲学和操作规范,成功才能复制。


而所谓中国故事,很多人都会赞同这个提法,故事资源要本土化,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故事来讲述呢?中国拥有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从盗墓到孙悟空,都是中国故事。追光的选择比较特别。



《小门神》是讲年画上的神仙,《阿唐奇遇》是更让人陌生的茶宠。这两个主题,都来自比较小众的传统文化元素,某种意义上,对同类主题的反复挖掘,是希望树立可被辨识的价值取向,最终成为一个动画工作室的风格标签和品牌。


前面说了,每个成功的动画品牌都有这样一套高认知度的价值观。比如迪士尼,从八九十年前创立至今,它所有的围绕各种王子和公主的浪漫传奇、冒险故事,都说的是如何保有一颗纯洁的童心,给一代代小孩子许诺下美好的童话世界。这也成为了好莱坞动画的最核心特征。


后来出现的皮克斯,则发展了一套更加复杂的商业动画观念。皮克斯的故事,就不再是童心永不变,它擅长讲述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必然经历的童心失落。它通过一个个惆怅而又温暖的故事,立刻把受众扩大到了成年人的范畴。



对迪士尼的传统动画来说,大人是陪着小朋友看;而皮克斯的动画,是让大人和小朋友一起看,各有所得。后者是更高明的老少皆宜,也是追光想通过《阿唐奇遇》等作品去实现的目标。


皮克斯的做法,显然也影响了迪士尼。收购皮克斯之后的迪士尼,推出了全世界极受欢迎的《疯狂动物城》,这部作品就有很多皮克斯的影子。小朋友从里面看到的是肉食动物和素食动物打架;但大朋友看到的,则有种族歧视、女权主义等多层复杂的社会含义。


《疯狂动物城》(2016)


在《阿唐奇遇》里,也有着类似的安排,最突出的,是几个核心人物的行为动机,几乎都可以做几个层次的读解。


首先是阿唐,最表面地看,他希望自己可以把颜色变得更深,和周围的同伴更匹配,也能得到客人的青睐。而在成年人眼里,阿唐的境遇说的其实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面临的一种处境:与众不同是否就是不正常?小众人群就该被歧视?阿唐困境最后的解决,是出乎他本人预期的。



机器人小来,因为程序不够完美,不管接到什么人的指令,都会被彻底控制。这背后是关于如何建立自我意识,摆脱控制的精神。



第三号主角金猪操着一口四川话,他的存在是希望摆脱多数人对猪存在的刻板偏见,毕竟猪就等于笨,可是电影里的金猪每天背着一本书,是个博学的超级学霸。



其他像小香,你大概可以从中识别出女权和金丝雀的比喻;像大盗「我来也」,隐含对物质占有欲、虚荣自卑的批判;账房先生,只懂得用数据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


账房先生


上述这些社会批评意识,看电影的小朋友大概不能全部领悟到,但成年人也不会因此觉得影片幼稚。这,就是皮克斯式的家庭电影模式给动画创作带来的启示。


前面说了,追光动画是借鉴皮克斯、迪士尼的技巧,来讲述地道的中国故事,不管《小门神》还是《阿唐奇遇》,这个核心诉求其实没有变。


中国故事,就是把主角设定为门神、茶宠这样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吗?并非如此简单。


更深入地说,这两部作品说的都是那些看似已经无用,在现代生活中丢失了力量的传统,要如何在这个社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正是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小门神》的主角是一批在天庭下了岗,丢了工作的门神。虽然是神仙,来到人间之后却发现自己没什么用,几番折腾之后,只能开起小吃店,进入了平常人的生活,找到自己在人间的新身份。「下岗」这个让一代人痛彻心扉的名词,在神仙身上重现了。


《小门神》再现了所有中年人都最恐惧的一件事,并给出了一个最不英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又最可能发生的结局。这或许也是《小门神》在市场上的反响并不太好的缘故,故事结局太写实、太沉重了。


《小门神》(2016)


再看《阿唐奇遇》,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在《小门神》中贯穿的这种主题和价值观,但处理方式,比《小门神》要向上、昂扬很多。


如果把茶宠和门神比,它的知名度更要小得多,大概只有福建等地方的特定人群,才知道它是干嘛的。如果说门神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茶宠也只是极少部分人的玩物。这样说来,《阿唐奇遇》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分裂感,甚至比《小门神》更激烈。


《小门神》中的主角通过开一家小吃店,来寻回了自己在现实中的位置,而《阿唐奇遇》里,最终也为主角们提供了重置自我的机会。



阿唐一直想要找到让自己颜色变深的方法,而机器人小来以为自己来自未来,想要回到未来的世界,最后他们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


并没有。


阿唐为了拯救同伴,落入了烧制陶瓷的炉子,之后确实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是他最开始预期的深色。阿唐最后被制作自己的大师从炉灰中救出,重新摆上台面,变成了白色——与他想要的深色背道而驰。


但阿唐还是非常开心地接受了自己的颜色,也重新被大师盖上了印章,成为一个完满的茶宠。自我认同和来自他人的认同,在此合并。


与阿唐相对的机器人小来,是一个象征现代科技文明(比同时代领先三年)的智能机器人,但她也是不完美的,她必须听从别人的语音指令,但她却想要不受控制。她还想回到未来,最后发现,未来并不存在。



小来的经历,和阿唐通过颜色的变化重塑自我认同有相似的机制。「摆脱控制」,是从机器人到人,从人工智能到个体意识的必经之路。当把小来和阿唐放到一起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不仅是传统(阿唐)在重新定位自身,飞速发展的未来科技(小来),也需要重新确认自己在当下的位置。


没有纯粹的过去,也没有纯粹的未来,一切都是现在。


历史需要被反复讲述,未来需要被妥善归置。不论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都一样在经历着一个飞速改变的现实世界,我们都有一些东西需要重新认识。



这就是我说的一家动画工作室在追求的核心价值观。迪士尼和皮克斯的技巧和流程是可以学的,但核心价值观可能学不了,美国人有美国人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想关隘。


别人无法替自己解决问题,还得亲自动手。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 hongmomgs

往期 精彩内容

男神李雷和女汉子韩梅梅?这部电影让我怀疑自己用的教材不对

什么是大IP?春节档的一部动画电影给了我们启示

3分钟回顾一代人的童年——《变形金刚》的前世今生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书籍套装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情境主义国际代表作

配套最优设计 哲学手账

用一把利刃插向资本主义心脏

扫描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享受虹膜专属 九折优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