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推动改革创新的社会智库。致力于中国未来改革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创新,提高社会创新意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宁南山  ·  韩国的最低工资涨幅,2025年比2015年上 ... ·  昨天  
深圳发布  ·  抢票丨《一米》米卡2025巡回演唱会 ·  2 天前  
深圳发布  ·  抢票 | 《同学会不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百位深圳改革人物苏东斌:对特区市场经济研究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 公众号  · 深圳  · 2018-01-15 08:00

正文


苏东斌是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把学术研究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有时代担当的知识分子,他一直大声疾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为中国经济特区发展进行理论论证,为特区的市场经济研究做出了贡献。


苏东斌曾任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市政协常委、民盟深圳市委副主委。


2012年5月20日,苏东斌因病逝世,享年68岁。



百位深圳改革人物中,

有些改革者已先后离世,

让我们先来细读他们的改革故事,

重温他们的改革历程。

缅怀与纪念他们,

让我们在新的时代,砥砺前行。





深圳在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为中国贡献了一种新精神,一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品格。


——苏东斌


东斌对经济特区怀有深厚的感情,是一位极有政治敏感度与责任感的学者。


他始终为中国经济特区发展进行理论论证,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


他创办了 15年的《建议活页》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魅力,已经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大影响的内部咨询刊物。


苏东斌曾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和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民盟副主委。


参政议政的每一次发言与他的每一次学术演讲一样,都以其深刻、渊博、犀利、生动,深深影响、感染着每一个人。


2012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 《为了学术的一生 ——追记深圳大学教授苏东斌》。


01

一位充满改革意识的思想者


1993年,经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推荐、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孙维本批准, 苏东斌 从黑龙江大学调入 深圳大学 主持经济研究所工作。


在此之前,他生长在鸡西,求学于北大,在黑龙江省社科院开始真正的学术研究。


1993年12月到 2012年5月, 32年的学术生涯中, 苏东斌 19年在深圳大学度过。


苏东斌学说的思想体系,包括他自己总结的三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特区研究的名作,都是在深圳大学期间完成的。


苏东斌调入深大之前的几篇论文。


2001年 9月 教育部批准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成为 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苏东斌 重点研究基地的 主要创办人。


作为一位具有改革精神的思想者,他的 “劳动者价值”、“新社会主义论”等学术观点和 “以开放促改革”、“公正创造和谐”等政策主张,以及“目的论”、“两个检验标准的逻辑统一”等思想方法在中国思想界都有一定影响。


苏东斌一生出版了 28部具有较大学术影响与价值的学术著作,有19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在中国学术界十分少见。


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19篇论文。



从长远看,我们都会死去,但是,只要作为经济学家,就只能投身于时代,关注现实,从而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思想来。因为,真实就是一切学术的生命。

——苏东斌


苏东斌曾说: “一位有良知的学者,就是要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苏东斌将关注当下、关心国家命运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诠释了一名知识分子的风骨。


苏东斌密切 关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


很早他就通过研究中国道路和中国体制,大声疾呼市场体制,坚定不移主张改革。他还通过研究市场改革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期待改变西部地区贫穷状态。


1995年,他就开始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问题,并在报刊发表见解。


在国有企业开始实行承包制之际,他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与当时许多人不同的看法。


苏东斌在众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他的关注点始终紧跟改革发展进程,又以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实践。紧扣时代与现实问题展开学术攻坚,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关注国家命运、勇担时代使命的学术品格。


2012年2月10日,在深圳社科界纪念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座谈会上,苏东斌的发言稿《“用观念去战胜观念”》,明确 提出 “不能把转型时期的过渡形式当作改革的目标模式” 建议深化改革,早日结束“半计划、半市场”的过渡局面,早日完成市场经济制度的真正确立。


在此基础上他还写出了《建议活页》 2012 年仅有的两篇文稿。


苏东斌在生命最后阶段所参加学术座谈和学术交流当中,仍然大声疾呼,这是对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真正确立的呼唤。



思想者的丰碑——苏东斌。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苏东斌在担任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协常委、民盟深圳市委副主委期间,积极参政议政,敢于直抒己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创办《建议活页》,供领导决策参考:


“冲破 人身依附’

“确认‘人才流动

“没有廉洁官员,哪来廉洁城市

“不能把转型时期的过渡形式当作改革的目标模式 ……


在这些精炼的阐述中饱含着学者参政议政的勇气、经邦济世的情怀。

苏东斌创办《建议活页》 “三言两语、一家之言、理论色彩、内部争鸣”


02

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经济特区 研究以及市场经济理论前沿是苏东斌一直关注的重点


他撰写 了大量关于特区发展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中国经济特区的前沿专题》、《中国经济特区导论》, 成为经济特区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著作,推动了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研究,是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他还 主编了《中国经济特区史略》和《曾经沧海:深圳经济体制创新考察》。


在这些论著中,苏东斌有力驳斥了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


“严格地讲,商品经济是不能计划的,如果仅指国家宏观调节,那么现代经济都具有这功能。”


在这里, 以否定思维的方式表达了中国经济改革 的方向绝不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的部分导师与 第一、二届硕士研究生。左四为苏东斌。


同其他经济学家不同,苏东斌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绝不可缺少劳动力市场,这足以显示出苏东斌内心深处的中国市场化改革信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苏东斌后来的 “改革”、“开放”一元论。


1992年,苏东斌多次重申他这个著名的论断:


“从根本讲,‘改革’就是要把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而‘开放’也不过是市场经济的延伸罢了。”


杨龙芳教授在《 经济学家苏东斌的思想贡献 》一文中分析: 基于这个根本结论,苏东斌全面地探讨了经济特区存在的根本原因、时代使命、现实基础、发展要义、成功因素、历史性贡献、深层动力等重大理论问题。

苏东斌与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政治经济学专业第三届硕士研究生。


苏东斌在解释和分析中赋予经济特 区以自由的要义,他在《中国经济特区导论》的序言中就深圳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时谈到:


我们必须借鉴英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对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城市与道德文化的冲突,城市与阶级阶层的冲突及政府与市民的冲突等‘城市病’给予充分的社会预警。


但是,毋容置疑的是,真正的幸福只能存在于法治社会的大环境中……


这也许就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吧!



苏东斌于 2010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特区导论》(商务印书馆),总结了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性贡献。


其中概述篇《中国经济特区的时代使命》,开创性地提出“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理念,指出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与发展是在探索一条中国由普遍贫穷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苏东斌一生潜心研究学问, 出版了 28部具有较大学术影响与价值的学术著作


在这本被列入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 30周年系列丛书的著作中,苏东斌回顾和研究了经济特区30年发展历程,从 “改革”、“发展”、“精神”这三个层面来考察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性贡献。


从对 “改革”的贡献来看

中国经济特区的贡献是,探索到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上的基础和保障


从对 “发展”的贡献来看

中国经济特区寻找到从区域性一般城市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达到了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从对 “精神”的贡献来看

中国经济特区的 创新精神不仅为中国内地城市的发展贡献了一种敢闯敢冒的精神和意识,而且集中反映在思想解放和由此引发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上。


2009年,苏东斌在深圳大学作新中国经济六十年主题演讲。



为了学科建设,把命搭上也在所不惜。

——苏东斌


苏东斌是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


1996年起他带领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团队成功演奏了学科建设“三步曲”:


• 1996年创建政治经济学硕士点;


2006年创建政治经济学博士点;


2010年取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个博士点至今依然是深圳大学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文科博士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