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X-MOL资讯
“X-MOL资讯”关注化学、材料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进展,坚持“原创、专业、深度、生动”,发文频率和质量广受好评。公众号菜单提供“期刊浏览、职位查询、物性数据”等丰富内容和强大功能,深得用户喜爱,入选“2016 年度学术公众号TOP1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刚刚,三亚辟谣!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X-MOL资讯

【分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娄筱叮团队Angew:开发细胞膜涂层纳米通道新技术,快速区分临床样本中的蛋白质相关靶标

X-MOL资讯  · 公众号  ·  · 2024-12-05 08:09

正文


固态纳米通道因其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特性,成为生命科学分析中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外表面功能化纳米通道中,它们克服了纳米通道对检测物尺寸的限制,极大拓宽了应用前景。然而,外表面功能化纳米通道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特异性探针修饰难以在纳米通道表面均匀分布,且人工修饰的探针可能影响其结合域,从而降低或丧失探针的活性。

为了突破这些瓶颈,受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启发,近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娄筱叮 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发表研究工作,设计了一种 具有天然细胞膜涂层的固态纳米通道(Cell-Sensing Analogue Nanopore,CeSa-Nanopore)。这种创新的策略利用天然细胞膜中高表达的受体蛋白作为功能分子,模拟细胞的传感机制,从而实现了对特定靶标的快速、精准检测。


CeSa-Nanopore技术利用天然细胞膜作为外表面功能层,并将细胞膜中高表达的特定膜蛋白作为功能分子,从而模拟自然生命活动中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多种生物事件。例如,新冠病毒(SARS-CoV-2)通过其蛋白质外壳上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特异性结合,进而感染宿主细胞。受到这一细胞传感机制的启发,研究团队选择了高表达ACE2蛋白的OV90细胞膜,并以阳极氧化铝(AAO)纳米通道为基底,成功构建了CeSa-Nanopore检测平台。该平台能够快速精准地检测SARS-CoV-2病毒,为病毒检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技术手段。


该团队对不同变体的SARS-CoV-2病毒进行了检测。由于病毒通过其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与ACE2受体蛋白结合,因此该平台具有检测多种变体的普适性。同时,细胞膜自身的抗污性赋予CeSa-Nanopore平台出色的特异性。自然进化使得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以几乎完美的方式执行其功能,能够感知环境中的微小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借助天然细胞膜的这一特性,CeSa-Nanopore能够快速且灵敏地区分临床样本中的SARS-CoV-2阳性与阴性病例,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检测潜力。


该团队还设计了一个灵敏的检测平台,用于检测促卵泡激素(FSH)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进一步拓宽了CeSa-Nanopore平台的应用范围。通过与金标准的ELISA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CeSa-Nanopore在检测蛋白相关靶标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此外,团队还展示了CeSa-Nanopore在细胞识别方面的应用潜力。利用肿瘤细胞的同源靶向性,成功区分了癌性腹水中的癌细胞种类,为快速细胞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CeSa-Nanopore平台克服了传统外表面功能化纳米通道方法的局限性,通过使用天然细胞膜作为功能层,实现了对多种蛋白相关靶标的有效检测。这一研究首次提出了CeSa-Nanopore的概念,为仿生纳米通道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然而,目前的CeSa-Nanopore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细胞膜上存在大量非目标受体蛋白,这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为了进一步提高特异性,未来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细胞进行改造,优化平台性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娄筱叮 教授为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的 戴俊 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胡宇昕 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Cell-sensing Analogue Nanopore for Rapid Detection of Protein-Related Targets
Jun Dai, Yuxin Hu, Weiyong Liu, Hong Liu, Shixuan Wang, Fan Xia, Xiaoding Lou
Angew. Chem. Int. Ed. , 2024 , DOI: 10.1002/anie.202421721

作者简介

娄筱叮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国家青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活细胞分析及调控,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件的构筑及应用等。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8篇。包括 Nat.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Adv. Mater.、ACS Nano、 Nano Lett. 等。全部论文引用10000余次,H指数60。获评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担任中青科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湖北省政协委员。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影像材料与技术分会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检验科学技术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学传感与诊疗专委会委员。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9854

第一作者简介

戴俊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科副主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7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22篇,包括 Nature Aging, Hum. Reprod. Update,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tl. Sci. Rev., ACS Nano,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Anal. Chem. 等。论文总被引超3500余次,H因子35。获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和华中科技大学“卓越青年学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