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人文历史  ·  四川人从汉代就开始松弛了? ·  6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AI赋能学术研究:如何用ChatGPT进行文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千年前的龙象之战:这位大唐使者以一人灭天竺,名气却比不上取经的玄奘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7-30 21:00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罕见史事

经公众号“文史宴"授权转载。

孔雀帝國崩潰後,印度長期處於分裂混戰之中。唐貞觀年間,古印度的戒日王逐步統壹印度北部,並建立戒日帝國。玄奘西行至印度,正是戒日王統治時期,受到了諸多禮遇。然而,隨著戒日王的意外身亡,壹系列連鎖反應導致了壹次不大不小的龍象之戰……


印度的太阳王

雄主对唐朝的钦慕

古印度的戒日王,在后唐书中被称为尸罗逸多,《旧唐书》中记载:


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遣使朝贡。


唐太宗降璽書慰問,屍羅逸多得到回書後十分吃驚,問諸國人曰:“自古曾有摩訶震旦(中國人)使人至吾國乎?”皆曰:“未之有也。” 


第壹次見到中華之人的戒日王對唐太宗的詔書頂禮膜拜,又再次遣使入唐。太宗以其地遠,禮之甚厚,復遣衛尉丞李義表報使。


這次戒日王遣大臣郊迎,將整座都城布置壹新,焚香夾道以示隆重,自己率其群臣面向東拜受唐太宗的敕書,並且再次遣使入唐,獻上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樹等珍貴貢品。


此時戒日王已經統壹了北印度,是壹位雄主。

戒日王朝与大唐

戒日王是坦尼沙國王波羅·瓦爾那的次子。從公元602年開始,他南征北戰,收復了莫克利王國及後笈多王國的領地,而且征服了恒河流域其它壹些小王國。他統壹的國土已從奔羅伐彈那(在今孟加拉西北部)延伸到比阿斯河。至此,戒日王在北印度的霸主地位基本確立。


後來在612年坦尼沙和穆裏克兩國正式合並,戒日王任國王,遷都曲女城,歷史上將這壹年作為戒日王朝的開端。


戒日王原名音譯為喝利沙(Hars!a),意譯為意譯為喜增王。戒日王是其德稱,意為“持戒的太陽神”。

戒日王(剧照)

戒日王不但會領兵打仗,而且擅長賦詩作劇,留傳下來的戒日王的劇本有三部:《鐘情記》《瓔珞記》和《龍喜記》。


公元631年,大唐高僧玄奘遊歷至印度,宣講大乘佛教的教義,名聲鵲起,引起了戒日王的註意。


戒日王特意在642年於首都曲女城為玄奘舉行了無遮大會,20多個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羅門教高級學者參加了大會,由玄奘宣講大乘佛教教義,與會者沒人能駁倒他,因而獲得了“大乘天”的尊號。會後戒日王請玄奘騎象巡遊天下,宣講說法,壹時間在印度掀起了“中國熱”。


玄奘對戒日王也稱贊不已,他記載道:

 

王每以一日分作三时,一时理务治政,二时营福修善,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


戒日王對東土高僧的隆重禮遇表達他的政治述求。


戒日王壹統北印度之後,並沒有建立起壹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他的龐大的帝國只是個依靠武力結成的松散聯盟。薩他泥濕伐羅、卡腦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羅國在其直接控制之下。其余三十余個王國各有其君主、軍隊,各有其官僚制度及法律制度。它們只是屈從於戒日王的威力,承認他的霸主地位,向他稱臣納貢。


相較之下唐王朝是壹個帝國體制十分完備的國家,在英主唐太宗的治理下,國力益隆,如日中天。


戒日王對此頗為心折,他想要仿模唐帝國的政體,建立壹個理想的“印度中央集權國”。貞觀十五年,他向唐朝數度派去使者,又對玄奘著意殊寵,似乎是想在意識形態上向唐帝國示好。


唐太宗也註意到戒日王有“向化之意”,數度互遣使通好之後,為了進壹步鞏固“中印友好關系”,他在貞觀二十壹年(647年),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前往印度訪問。


不想這壹去變故橫生,兵亂大興。


卧冰尝雪一身孤

王玄策的选择

王玄策早年事迹不详,初任融州黄水县令。后曾在贞观十七年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婆罗门国使节回国。同年十二月,到达摩伽陀国。


贞观二十一年,右率府长史王玄策的印度之行艰辛异常。从唐朝国都长安到达印度可不容易,路途上至少要花费半年之久,王玄策带领他的使节团队必须走过青藏高原穿过喜马拉雅山经过泥婆罗(现尼泊尔)才能达到印度。

唐僧去印度西行路线图

使團壹行人臥冰嘗雪,艱苦卓絕,而剛剛到達印度,卻得到驚天噩耗——戒日王在洹河晨浴時突然溺水而死。


恒河是印度的“聖水河”,因為恒河之水來源於“神山聖湖”。恒河的上遊是岡底斯山,岡底斯山的東南坡有壹個大而幽靜的淡水湖,叫瑪法木錯湖,湖水來源於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見底,平如明鏡。印度教徒尊它為“聖湖”。


由於恒河水是從“神山聖湖”而來,所以整個恒河都是“聖水”,相傳上古時代印度教大神濕婆和烏瑪交構,壹次就達100年之久,中間從不間斷,眾神對濕婆的生殖能力感到驚慌,就央求濕婆把他的精液傾瀉到恒河之中,這就是恒河之水從天而來的原因。

恒河与湿婆

印度人認為恒河之水可以滌罪攘禍,去恒河之中來個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向往和痛快不過的事情。戒日王這次洗浴可能過於盡興,於是就極樂登仙了。


戒日王壹死,國中大亂,戒日王治下的帝那伏國主阿羅那順發動政變自立為王,他驅逐了原先戒日王的王室,把持了戒日王國的壹切。

 

阿羅那順自知得位不正,擔心周邊的強國以此為名幹涉,尤其害怕吐蕃的松贊幹布。


吐蕃已經收服泥婆羅了,也就是說吐蕃的勢力已經進入印度北部,這對於阿羅那順政權確實是現實的威脅,而吐蕃和唐朝的關系很好,松贊幹布娶了唐文成公主為妻,阿羅那順對於突然來到印度的唐朝使團猜忌萬分。


他懷疑唐、蕃兩方要來粗暴幹涉自己的內政。於是阿羅那順壹不做而不休,索性派兵襲擊了唐朝使團。


王玄策本來帶著和平友好的使命而來,使團壹行不過三十余人,這下促不及防,騎從皆沒,正使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統統被俘。


天竺政變事發突然,遠在千裏之外唐帝國最快也要數月後才能反應過來,對於王玄策來說,最好的結局無非是成為兩國交換戰俘的人員之壹,然後回到故鄉終老,最終被歷史的煙塵淹沒。


然而,下面的故事,卻演變成了王玄策的奇跡時刻。

王玄策漫画形像

王玄策被抓了,王玄策又逃出来了。他怎么逃出来的史籍未载,大约就是月黑风高之夜,他和蒋师仁趁看守不备,夺关下钥而奔,逃出生天。


这时一般人的选择是从速回到唐境,向太宗汇报一切,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正确处理这一外交事变,可是王玄策却没这么做。


王玄策精明强干,性格刚烈,他觉得身为大唐使臣被叛臣所虏,是人格和国格的双重羞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又觉得如果回到唐朝走外交程序来雪耻实在太慢了,于是他和蒋师仁商量——


这点小事,不要给国家添麻烦!


二人再次渡冰履雪翻过喜马拉雅山脉,经历九死一生,回到了泥婆罗(尼泊尔),由于吐蕃的松赞干布同时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罗的赤尊公主,所以当时的泥婆罗王那陵提婆大约可以算是唐太宗的干亲家。


于是王玄策就以松赞干布及唐太宗的名义向泥婆罗王借兵,经过一番如簧之舌的东拉西扯,泥婆罗居然借给了他七千骑兵,王玄策又命蒋师仁入吐蕃,向松赞干布借兵,又借来一千五百兵马。


王玄策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以大唐讨逆之名征招人马,这次又征来一千人,此时王玄策属下的部队已经近一万,没有一个是唐朝人,是一支地地道道的联合国军。


王玄策就带领这支杂七杂八的部队杀回印度,以天降雄师之姿所向披靡,从北向南直取阿罗那顺所在的都城茶鎛。


阿罗那顺惊闻王玄策杀来,迅速集结六万兵马防御,其中一部分是有印度特色的象兵。


象的躯体魁伟庞大,生性聪明,通人性。它们虽行动缓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更是兵家青睐的战斗力。


公元前600余年,印度就开始训练「象兵」,群象冲来,黑压压的一片,刀枪不入,势不可挡;敌军往往惊慌失措,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在甘地斯河畔,阿罗那顺又试图以象兵的强大威力,碾压掉王玄策的联合军团。


谁知王玄策早有准备,他效仿田单的火牛阵,征集了数十条水牛,在牛角上缚上兵刃,尾上缚苇灌油,以火点燃。火牛冲进象阵后,引得大象纷纷惊惧奔跑,结果反而冲进印度军阵,把阿罗那顺军踩得一塌糊涂。


王玄策趁势挥兵掩杀,结果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罗那顺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败势之惨可谓落花流水。


阿罗那顺无奈,只好收罗残部死守茶鎛城,王玄策率兵围城,就地打造的云梯,弩车,用上了唐军的各种攻城手段,这一国之都城竟然三日即告城破,阿罗那顺弃城而逃。


阿罗那顺逃到了东印度,从东印度王尸鸠摩那里搬来救兵,企图反攻。


王玄策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那顺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那顺残部,活捉阿罗那顺。最后,阿罗那顺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阿罗那顺的部从一部分被做战利品带走,“余众尽坑杀,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


中印度由此平定。


由于东印度援助了阿罗那顺,王玄策准备乘胜追击,他的声势把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连忙送马万头、金银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王玄策这才罢休。王玄策救出被俘的其他外交官员,将阿罗那顺披枷戴锁装进囚车,带着战利品回国述职。


王玄策凯旋,他去印度时只有三十人随行,去泥婆罗仅以身免,他执阿罗那顺至长安时带回了牛马大象等,以及一万名战俘,金珠贵物不计其数。


唐书中将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天竺,所属有几十个王国,王玄策之师就连平了印度中,东二部。


当他献逆王阿罗那顺于长安时,唐太宗大喜过望,得意洋洋的教训阿罗那顺说:


“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


 在太宗至玄宗年间,印度遣使朝唐频繁,唐书记载:


乾封三年,五天竺皆来朝。开元时,中天竺遣使者三至;南天竺一,献五色能言鸟,乞师讨大食、吐蕃,丐名其军。玄宗诏赐怀德军。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


可见贞观之后,唐王朝的威摄力已经渗透进整个印度半岛,印度人以天朝衣冠为荣,国威兴隆至此,王玄策对印度征战之震摄不可忽略。


名将枯荣同雄主

太宗之死与王玄策

王玄策不用國家壹兵壹卒,壹人征服印度的功績令人驚服,可是他並沒有成為唐史中名聲彪柄的英雄,兩唐書沒有為他作傳,對他的記載也雜亂零星,那場橫掃印度的“滅國之戰”,更是數筆略略而過。


究其原因,無非兩條:


第壹,單從中、印兩國博弈的層面來看,這場戰爭的確容易激發起民族主義者的自豪感(讓人感覺中國人在壹千多年前,就“征服”過印度)。


但結合到當時的地緣政治結構,這其實卻是壹次失敗的嘗試。因為作為帝國使者的王玄策,出使印度所執行的任務實際上和張騫類似。是為唐帝國在吐蕃背後的印度尋找戰略盟友,以牽制吐蕃(雖然這時唐、蕃兩國是暫時的蜜月期,但遠交近攻是古代外交的通則)。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帝國使者在吐蕃的幫助之下,攻擊了這個本該合縱連橫的對象。就唐王朝而言,這不是壹場戰略恰當的戰爭。

唐帝国与邻国

第二,其實在戒日王去世之後,印度的分裂已經不可避滅,王玄策的滅國之戰只是加速了這壹過程。王玄策也沒有在印度建立起統壹的政權,因為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唐朝也不可能在印度建立起類似於安西都護府之類的統治機構,所以王玄策之戰對印度,以及唐朝的歷史進展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王玄策未能在青史留名的原因,除了以上幾點之外,還有壹樁吊詭的事件。


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回到長安後,除了獻上戰俘和貢品,他還帶來了在了壹們名叫那羅邇娑婆的印度和尚。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壹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裏去成為仙人。


唐太宗年輕之時從來不信鬼神,如《貞觀政要》載道,對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迷信佛道導致國破家亡,唐太宗認為應該牢牢記取這個教訓,他說:“(南朝)梁氏父子,誌尚浮華。惟好釋氏、老子之教,致使國破家亡,足為鑒戒。”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他曾谈到:“此诚不经之事,不能爱好。”

 

直至贞观十年(公元637年)一月的一道诏书,唐太宗还说:


“夫生者天地之人德.寿者脩短之常数,生有七尺之形,寿以百龄为限。”“虽复回天转日之力,尽妙穷神之智,生必有终,皆不能免。”


這番話說得何其精采!


可是從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開始,直至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臨終的6年,唐太宗的健康狀況急速下降。貞觀二十壹年,李世民得了中風的疾病,癱瘓在床上。經禦醫診治,半年後病體才稍愈。


加之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被黜,建儲的失敗,讓太宗精神上郁郁寡歡,身體狀況日益衰頹。


晚年的唐太宗壹改前期對方術的排斥,反而企望有方士高人能為他解除病痛,在這種心態下,他得到王玄策獻上的羅邇娑婆,居然喜出望外,立刻命他在"金飆門"配制仙丹 。

史事挖掘机


长按下面二维码2识别就能关注本平台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壹年之後,李世民於長安含風殿突然崩逝,享年52歲。高宗李治知道父親其實死於羅邇娑婆所煉的“胡僧藥”,於是嚴密封鎖消息,又為妨物議,僅將羅邇娑婆逐出內廷未做任何處置。


王玄策自然也受到連累,終老於散朝大夫位上,卒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