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尔街前沿
深度财经分析,最新事件报道与挖掘,为价值而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京新闻  ·  南京地铁发布出行提示 ·  23 小时前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昨天  
蓝钻故事  ·  人性的真相,400年前就被他戳穿了 ·  昨天  
十点读书  ·  正在消失的中国火腿肠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尔街前沿

黄奇帆谈最新经济形势:中国出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华尔街前沿  · 公众号  ·  · 2024-06-10 17:33

正文






【导读】

近期,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以“新格局下中国开放的新特征、新趋势”为题分享了自己的最新观点。
以下为黄奇帆演讲内容: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显著降低了进口关税。
2010年,中国的平均进口关税为26%、27%,而到了2015年,已降至15%,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
到2023年,关税进一步降低,大约降至6%左右。
预计在2024年和2025年,进口关税将降至5%以下。发达国家的平均进口关税大约为5%,中国也将降至这一水平。
降低进口关税旨在鼓励国际市场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世界各地优秀产品的成果。
在投资政策方面,中国过去几十年主要集中于引进外资。
当前的投资政策,既鼓励外资进入中国,也鼓励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从2017年到2022年的五年间,中国每年的海外投资额超过1100亿美元,累计投资额接近6000亿美元。
同时,这五年内,中国平均每年引进的外资约为1600亿美元,总计引进外资达到8000亿美元。
总的来说,有进有出。
相比之下,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多年里,中国的海外投资总额未超过5000亿美元,而现在五年的时间内就超过了这一数额。
这一变化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与世界发展融合的战略方针紧密相关。
在内循环中国大市场的吸引下,加上中国更高水平、更高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推动下,中国这十来年,对外开放的经济趋势是令人兴奋的。 其成果和效果远超过去几十年。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国家的产品在全世界的出口结构。
第二,是这个国家制造业制造产品的方式对全世界的影响。
第三,国家的开放度也体现在,是不是吸引了全世界的资本投资。
这个资本投资不仅是炒外汇、炒股票的汇率上的这种热钱的投资,更重要是体现在FDI——外商工商企业的直接投资。
因为工商企业投资会带来资本、技术、产业链、装备和市场。
在这个意义上,体现一个国家的开放度的经济成果,最重要的就看这三件事。
最近十年,中国的出口产品发生了基础性、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
2010年,中国的进出口是3万亿美元,其中出口约1.5万亿美元,在当时有7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服装、箱包、玩具和轻工产品。其中,有20%多是机电产品、电子类产品。
而到了2023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6.3万亿美元,其中出口为3.3万亿美元。不仅在出口量上比2010年增加了一倍多,更关键的是结构。在这3.3万亿美元中,90%的产品是机电产品、电子产品,也就是近3万亿美元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已从70%多降至10%。
如果从轻纺来说,你会觉得中国的轻纺萧条了。但仔细想想,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不就是六七十年代欧洲把它甩给了日本、韩国吗?不就是七八十年代,日本、韩国又把它甩给了中国吗?
那么现在,中国把这一块甩给了东南亚、印度。这就是时代的变迁。
中国劳动力的成本比10年前要上升一倍以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是很正常的。
同时,东南亚的许多外资企业,都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转移过去的。中国政府对此从来不阻拦,因为这是亚洲一体化的自然结果。这些企业在东南亚组装的产品,其原材料和关键部件可能来自中国。因此,2019年,东南亚十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6500亿美元,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已超过1万亿美元,就这么几年,增长了50%,这是好事情啊!
中国的出口产品,比如造船,在30多年前,世界造船业的50%由日本承担;10年前,50%是韩国造的;而现在,中国的造船业占据了世界造船业的50%。
所以,以前我们说的,用10亿件衬衫去换一架波音飞机进口,这一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转变为,中国一大堆装备、电子类产品出去,换回我们需要的粮食、猪肉,或者是地下的矿物质,或者其他的一些产品。
总之,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变是趋势性、结构性的,并且是非常好的变化。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进步,是40年来中国开放当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
国际贸易,在生产方式方面,2010年,中国的工业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但其中40%-50%是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出口。举个例子,在价值100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中,其中高达800亿美元的价值来自进口的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经过加工组装再卖往国外。
这个进出口贸易单子有1800亿美元,但实际计入GDP的产值只有一百几十亿美元。因为加工的过程中还包含了水电气的消耗以及其他侧根抵扣,而企业的利润、职工的收入以及国家税收等合计,仅占据出口贸易额的百分之十几。因此,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只长个头不长肉”(贸易额高而实际增加值相对较低)。只有在缺乏其他更优质的经济活动且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适当发展加工贸易是可以考虑的。
但一旦国家强盛起来,这种加工贸易模式确实应该逐渐转移给其他国家。目前,东南亚地区占据超过50%多的加工贸易份额,它们也是两头在外,一端从中国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加工完成则出口到欧美市场。
在2010年前,中国制成品中50%是加工贸易,30%多是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就是相当于,国内自己的产业链做出来,然后出口;还有10%左右是农产品、原材料、初级产品,这些不需要制造的商品。现在,中国6万多亿美元进出口的产品中,加工贸易的比重已从50%降至20%以内。一般制造,中国自己的产业链集群制造的东西占到了70%;还剩下10%是农产品或者地下挖出来的原材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加工方式,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产业链集群,在这十年来扩链、强链、补链的成果,使得我们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最完整的产业链。
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制造、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性特征。
另外,大家最关心的一点是外资的引进情况。
大家总会感觉,在过去的10年里,由于特朗普推行贸易战和撤资政策,以及拜登政府的拉帮结派、地缘政治操作和逆全球化倾向,中国的外资似乎应该减少了。
然而这种基于直觉的感觉并不一定准确,我们必须理性地利用国际贸易中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清晰的结论。
在引进外资方面,80年代这10年,中国每年引进外资大体上在400多亿美元、不到500亿美元;90年代这10年,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在800亿至900亿美元;到了新世纪初的10年,也就是2000年-2010年,中国引进外资大概在1200亿美元。
大家会认为,这10年(2012年-2022年)引进的外资似乎比过去要少,但实际上,这十年间我们每年引进对的外资在都在1400多亿美元,比上一个十年(2002年-2012年)平均每年增加了2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