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归是个偏科生
话说冲锋枪最好的时代莫过于二战,操着波波沙的苏联红军从T34上跳下来,高呼乌拉冲向德军的景象印证着冲锋枪最辉煌的那一幕。但到了战后,尤其是中间威力步枪弹和小口径步枪弹普及之后,冲锋枪的地位一下子尴尬起来。
▲就是这套配置,一路杀到了柏林
当时一水冲锋枪,比如M3黄油、斯特林或者说乌兹他们打的都是.45ACP或者9mm帕弹这类圆头手枪弹,初速不高,准头不好,穿透还不行。
▲黄油枪的准头确实不咋地
虽然说因为便宜,所以非作战的二线部队有大量装备。即使是二线部队也不太够用,比方一个车队遇到持突击步枪的敌人伏击,这种冲锋枪很不够看。而且防弹衣愈发普及,手枪弹的穿透明显不足。
▲防弹衣的普及让手枪弹越发没有存在感
更雪上加霜的是,比如AKS74u,Mk18,HK53这类小口径短突的普及,让冲锋枪原本的尺寸优势又被抵消了一大截。而短突的射程、精度、威力又远大于传统冲锋枪。不过短突毕竟还是个步枪,尺寸再缩也缩不到哪儿去。
▲AKS74U短突
因此一种新的概念衍生出来:比传统冲锋枪结构更紧凑便于携行,使用微口径高初速子弹提高穿透力。也就是PDW,个人自卫武器。其中最为典型,知名度也最高的便是P90和MP7。
▲微口径的另一个佼佼者:P90
P90是86年研发,90年代初问世。当时MP7的娘家HK公司还在卖MP5K PDW型,但不管怎么改进MP5,9mm手枪弹总是个硬伤。
但是咱们HK妥协了么?不存在的,HK公司的座右铭就是不妥协。93年,HK公司和英国皇家军械公司联合开发新的冲锋枪,99年,当时名字还是HK-PDW的原型枪问世。01年,被命名为MP7并正式投产。
▲MP7冲锋枪
MP7的整体设计类似于Uzi这类T型布局,尺寸非常的紧凑。伸缩枪托和折叠式前握把可以让它既可以手枪一样射击,也可以像传统冲锋枪一样握持或者抵肩射击。
枪身材料是HK家的祖传玻纤增加塑料制成,整枪重量非常小,无弹匣仅1.8公斤。枪机结构也并没有使用冲锋枪常用的自由枪机,因为MP7为了提高子弹初速,膛压设计的非常高,自由枪机并不适用,而且这结构往往会导致枪机太重。所以MP7采用的是类似于自家G36的短活塞导气+旋转枪机闭锁。
当然,MP7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弹。HK在早年研发HK36的4.6x33mm,G11的无壳4.73x33mm弹时累计了相当多的微口径高速弹经验。因此用在MP7上的4.6x30mm微口径弹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720米/秒的初速和AK47的中间威力步枪弹差不多。
▲从左往右:4.6x30、5.7x28(P90弹药)
M1卡宾枪的7.62x33
带着2克重的钢芯弹头可以轻松打穿IIIA这种最高级别的软质防弹衣,这是9mm这类北约制式手枪弹打死都做不到的。而且因为弹头轻,发射时候的后坐力也比较柔和。
但微口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虽然说它的初速很高。但是DM11这种弹头毕竟只有2克,只有小口径步枪弹一半重量不到,所以射出之后的存速极差。在两百米之后就基本跌倒了和咱们5.8mm手枪弹和9mm帕弹差不多的水准。
▲红色曲线是4.6x30弹存速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