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现代财经
《现代财经》是由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一份反映中国财经管理类专业期刊。所选用、发表的稿件紧扣中国经济发展脉博,透析中国经济发展深层动因,探索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关注社会民生,把握财经类学术研究动态,突出前瞻性、前沿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诺奖新晋得主阿西莫格鲁:如何看待当前AI的发 ... ·  昨天  
发财老博士  ·  惊了!逆天言论!! ·  3 天前  
发财老博士  ·  惊了!逆天言论!! ·  3 天前  
南山之路  ·  倒车撞人! ·  5 天前  
南山之路  ·  倒车撞人! ·  5 天前  
周周打板  ·  看修复,继续干! ·  6 天前  
雪球  ·  【芯片股持续拉升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现代财经

《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2024年10月15日周二(第3154期)

现代财经  · 公众号  · 金融  · 2024-10-15 00:00

正文

今天是2024年10月15日,星期二,农历九月十三,美好的一天从阅读《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

每日晨语


     与其莫羡他人风华,不如自强以铸辉煌。沉浸于你的热爱,绽放生命之彩,你自会熠熠生辉。愿你我皆能化作光芒,照亮自我前程,温暖这个世界。让每一天都以“精彩有趣”为序章,绽放不凡!周二,早安!  

以下内容是由《现代财经》编辑部根据国内外财经类门户网站相关资讯编辑整理而成(总第3154期)。原创不易,敬请尊重。谢谢鼓励。

  一、早读分享   

1、生态信用进入政策工具箱,鼓励金融机构优化授信管理。国家明确健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优化绿色低碳转型领域授信管理,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激励机制。这意味着,生态信用已作为国家治理的抓手进入政府政策的工具箱。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12日公布。《意见》提出,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激励机制,将企业降碳、减污、扩绿等表现作为贷款审批、额度测算、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因素。(第一财经)
蔡子微评: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生态信用”体系建设对制造业企业的低碳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这一体系通过评价企业的环保行为和绿色实践,激励企业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并投入更多资源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随着“生态信用”体系的完善,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得到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政策的支持和市场机制的优化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话题关注:“生态信用”体系建设对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与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研究
2、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资本市场升级完善“工具箱”。市场人士预期,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指引下,资本市场将全方位立体化发挥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功能,进一步升级“工具箱”,引导资本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提升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增加制度包容性,壮大耐心资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中证报)
蔡子微评: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指引下,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其“工具箱”,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引导资本向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提升资本市场的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通过增强制度的包容性和壮大耐心资本,资本市场将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动能。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和私募投资等多种融资手段的综合运用,将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话题关注:资本市场“1+N”政策指引下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机制研究
3、民营经济质效提升稳中有进。10月12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和相关调研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41.91万亿元,户均838.22亿元,较上年增长5.22%;资产总额49.85万亿元,户均996.94亿元,较上年增长7.64%;税后净利润1.69万亿元,户均33.85亿元,较上年增长2.97%。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情况下,头部民企总体规模稳步增长,体现出我国民营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也反映出中国经济的质量水平。(人民网)
蔡子微评:民营企业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也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民营企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推动其健康发展,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话题关注:民营企业壮大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
4、消费市场“热”潮涌动,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今年以来,随着大规模促消费政策的落地显效,消费规模持续扩大。近期,消费市场热点纷呈,丰富的文旅活动带动消费增长,以旧换新、发放消费券等措施助燃消费市场,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彰显出经济发展的生机活力。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1%。其中,小吃、快餐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1%和9%;露营、民宿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3.2%和6.3%。(人民网)
蔡子微评: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扩张,得益于大规模的促消费政策和丰富的文旅活动,带动了各行业的销售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促进消费不仅能够激活市场,还能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各地的创新政策和活动展示了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把握,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在促进经济复苏方面的积极作为。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政策和活动,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话题关注:居民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基于多元业态融合的视角
5、技能人才薪酬较快增长,如何持续推动“技高者多得”?近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我国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不断健全,薪酬水平取得较快增长。2021年至2023年,取得高级技能及以上、中级技能、初级技能鉴定证书的技能人才年平均薪酬分别累计增长6.2%、9.6%、7.7%,快于各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技能为导向的激励,努力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贡献突出者多得,充分激发人才成长动能和创新活力,对劳动者、企业和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工资收入调控研究室主任王霞说。(新华网)
蔡子微评:技能人才薪酬较快增长的趋势,是市场对高技能人才价值认可的体现,对于激励技能人才提升技能水平、持续推动“技高者多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持续推动这一趋势,需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确保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相匹配。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训投入,提升其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的良性循环。
话题关注:创新驱动视角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激励策略研究
6、中试保险助科企跨越“死亡之谷”。“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新材料中试投资多,试验难度大,结果不达预期风险大。我们遇到过很多在实验室很好的科技成果,一到中试环节做产业化就失败了,而且找不到原因。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死亡之谷’。”付兴国是中国科学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秘书长,长期从事新材料研究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工作。他表示,中试保险可以有效分散试验风险,给企业增添了开展中试的动力和信心。(经济日报)
蔡子微评:高风险性是科技创新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中试保险作为一种风险分担机制,能够将各方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然而,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和深入,风险形态和发生机制也在不断变化。对此,要丰富中试保险产品体系,针对不同创新阶段和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发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险产品,满足科技创新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同时要提升中试保险的服务水平,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优化保险服务流程,提高保险理赔的效率和便捷性,让科技创新者能够真正感受到保险服务的温度和力度。
话题关注:中试保险产品扩容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路径研究
7、首个国家层面托育服务价格政策文件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12日发布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支持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作为国家层面第一个托育服务价格政策文件,通知旨在通过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推动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有效减轻人民群众托育整体负担,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托育需求。(中经网)
蔡子微评:当前我国托育服务供给总量仍然不足,结构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亟待发展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务。随着首个国家层面托育服务价格政策文件出台,将完善普惠托育服务收费政策与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有机结合,更好发挥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提升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人民群众托育负担,逐渐形成完备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话题关注:政策引导下托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与组态路径分析
8、场景、机制、技术:数字化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以信息化驱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中国新闻网)
蔡子微评:乡村数字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提供了新动力。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乡村文化资源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创新,同时,数字化平台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数字化建设还促进了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活力。政策的支持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将进一步加速乡村数字化进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话题关注:乡村数字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机制及路径研究
9、塑造制造业新优势:“青岛智造”背后的金融推力。制造业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青岛曾培育出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这“五朵金花”,更曾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推动下,近年来,青岛一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发行债券,有效促进了长期资本形成,推动产业链优化整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第一财经)
蔡子微评:青岛通过加大金融供给、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等举措,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不仅促进了制造业的规模扩张,更推动了其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形成了“青岛智造”的新优势。这一过程中,金融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青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展现了金融在实体经济振兴中的战略价值。
话题关注:科技金融政策真的增强了制造业市场竞争力吗?——以青岛市为例
10、浙江乡村振兴先行密码背后的启示。近年来,浙江在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强村富民等方面,探索了浙江模式、树立了浙江品牌、打造了浙江范本。浙江以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数字乡村、乡村治理、共同富裕等全面过硬、全域提升、全程领跑,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探寻浙江乡村振兴先行密码,能够为各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启示和思考。(农民日报)
蔡子微评:近年来,浙江实施的“千万工程”,推动着浙江乡村建设和发展,同时为其他各省市提供了样板和经验。一方面,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要找准突破口,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不仅要做强农业资源存量,还要做大乡村产业增量,做活乡村产业增量和支撑变量;另外,要深入理解宜居宜业的内涵,不断创新乡村发展模式。
话题关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研究——基于浙江“千万工程”的分析
11、天津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设施租赁中心服务实体经济。从产业规模超200亿元的飞机循环利用项目,到穿行于寻常巷陌的新能源公交车;从扬帆万里的大型集装箱双燃料船舶,到偏远乡村农户房顶的光伏设备……这些绿色成果的背后,都有“幕后英雄”绿色租赁的助推。天津作为我国融资租赁创新示范区,正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设施租赁中心,为实体经济绿色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中经网)
蔡子微评:目前绿色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引导社会资本逐渐向新能源领域靠拢,基本实现了“技术+资本”的产业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随着《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全力支持天津开展全链条绿色租赁服务,建设全国性新能源设施租赁中心。新能源租赁业有望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改变天津地区金融生态结构,起到支持服务天津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话题关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新能源租赁与金融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12、双碳向前一步:创业者更懂商业化,投资人有新打法。走过从0到1的青涩期,双碳创业的指针,指向了市场和商业化。如果将创业比作一场马拉松,商业化,正是这场长跑耐力比拼、通向终局的能量供给。然而现实中,如何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并与真实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相契合,是每一位创业者必须回答的问题。(36氪)
蔡子微评:双碳创业正在从技术创新转向市场驱动,凸显了结构性机会和市场需求在商业化中的关键作用。中科国生通过精准定位高附加值应用场景,展示了技术向商业产品转化的路径;而银瓷新材料则通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体现了市场驱动创新的价值。这表明,企业成功依赖于在专长领域的深耕与在市场周期中展现的韧性与适应能力。
话题关注:双碳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路径研究——基于中科国生和银瓷新材料的双案例分析
  二、今日社科期刊佳作关注  

工业智能化与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基于企业层面的分析


作者:杨丽华,诸鑫哲. 来源:《现代财经》2024年第9期

  导读  

在数字经济与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叠加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工业智能化对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IFR机器人数据,从企业层面实证检验工业智能化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显著提升了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水平,在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之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双向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吸收能力效应是提升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果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异质性分析显示,工业智能化对高生产率企业、低竞争性行业以及一体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正向效应尤为显著。最后通过界定企业贸易特征与智能化动机进行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出口主导型企业与主动智能化企业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应更强。因此,企业应加快智能化转型以形成竞争优势,通过强化溢出效应、优化劳动与技术要素配置,最大程度发挥工业智能化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业智能化;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高质量发展;本地市场效应;

引用格式:杨丽华,诸鑫哲.工业智能化与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基于企业层面的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4,44(09):37-51.DOI:10.19559/j.cnki.12-1387.2024.09.003.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与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叠加,特别是经济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地区甚至是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选择和取舍,其事实特征表现为决策者对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协调[1]。从国际视角来看,“全球价值链断裂”、逆全球化下的“贸易脱钩”与“技术脱钩”将造成要素循环流动障碍并导致外循环福利损失;从国内视角来看,消费端供需不匹配、市场制度不完善会弱化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内循环效率损失。在此情形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换言之,就是要打通原有双循环体系下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加速生产要素在国内外循环的畅通流动,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依托强大的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的发展,并利用国际循环为国内循环注入新动力,最终构建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格局。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发挥数据作为第五生产要素的纽带作用联接企业的产业链与供应链,能够实现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2]与产业范式变革[3]。作为新兴技术变革的代表,人工智能对产业边界、国家边界的突破将会对我国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协调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实现生产要素在国内外循环有效联动的关键在于让以数据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循环起来[4],并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供需动态协同中发展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共进”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发展模式[5]。那么,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以智能化赋能生产要素流动、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协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在人工智能兴起的背景下,工业智能化究竟会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带来何种影响?以及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究竟是什么?将有利于丰富对智能制造的内涵界定、应用场景及政策主张,同时对于打通现有要素循环流动体系中存在的堵点与制约因素,构建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相关研究。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当前已有较多文献自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展开了深入分析。从理论内涵来看,巴曙松(2020)[6]认为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就是要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的要素流动渠道,实现优质生产要素的循环流动,促进要素市场化建设。黄群慧和倪红福(2021)[7]将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定义为经济个体在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中通过参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带来的要素配置改善行为。而从实现路径来看,黄群慧(2021)[8]指出构建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要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着手,通过扩大有效进口与投资促进消费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经济供给质量。郑休休等(2022)[9]发现产业上下游纵向关联及横向边界效应将影响以商品(服务)为代表的要素流动,从而加速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张辉等(2021)[10]从比较优势视角切入,认为我国比较优势由低成本要素向规模化经济的转变有助于促成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发展。此外,也有研究讨论了“一带一路”建设[11]、自贸区设立[12]、知识产权贸易[13]等因素对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积极影响。

二是工业智能化对企业参与“双循环”的影响研究。在全球数字经济兴起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在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作用已成为焦点,而出口与内销作为企业参与内外循环的直观体现一直是国内外要素循环相关研究的重要切入点[14]。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工业智能化如何影响企业参与“双循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已有文献就工业智能化如何影响企业融入外循环及稳固内循环等方面展开研究。从外循环方面来看,Alguacil等(2022)[15]发现工业智能化对企业生产率、产品创新和进口的正向影响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额。刘斌和潘彤(2020)[16]研究认为工业机器人通过劳动力成本的节约效应与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优化出口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毛其淋和石步超(2022)[17]从企业的出口模式切入,认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通过改善长期融资约束、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与劳动力供给质量加速企业出口模式转型。蔡震坤和綦建红(2021)[18]发现生产率提升与贸易降成本是工业智能化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从内循环方面来看,Krenz等(2021)[19]指出工业智能化在促进全球价值链深化的同时,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生产回流。韩峰和庄宗武(2022)[20]发现人工智能可借助国内大市场优势降低技术外溢和创新成本,形成良好的技术吸收、扩散和创新模式从而提升企业出口产品国内附加值。此外,工业智能化也可通过改善企业雇佣结构、强化进口学习能力实现中间品内向化,进而加速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21]。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关注于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概念界定与路径实现,也从要素流动视角讨论工业智能化对企业融入外循环及稳固内循环的影响,这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现有文献对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具体路径分析较为片面。工业机器人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核心产业,是全面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布局的重要路径。但遗憾的是,现有关于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研究并没有与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其次,现有研究大多从单一视角分析工业智能化如何通过改变要素流动影响企业融入内循环或外循环,而鲜有研究将内外循环置于统一分析框架下分析生产要素在国内外循环中的潜在联动效应。最后,现有研究更多地从宏观地域层面,如国家层面或省际层面的宏观数据进行指标测算,分析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果。但这类做法忽视了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企业的异质性也影响了其在参与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过程中的差异化行为,因此仅仅从宏观视角的研究导致相关机制分析不够深入,研究结论说服力较弱。

鉴于此,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在研究视角上,首次考察了工业智能化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影响,从智能化转型视角丰富了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驱动因素研究,为我国把握工业智能化发展机遇,加速企业发展模式转型提供理论支撑。第二,基于微观数据测算企业层面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水平的指标,并准确识别了双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提升和人力资本深化是工业机器人影响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重要机制。

二、机制分析和研究假说

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检验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应的重要理论。前者强调当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时,国内市场对某产品需求增加将导致企业的数量与总产出以更大比例增长并形成规模经济,激发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并形成市场需求牵引生产要素供给的新格局。被激活的国内需求产生的巨大市场潜力,成为本地企业与外部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的筹码,通过外循环生产要素的畅通流入促进要素市场化体制建设,国内外企业可共同技术研发、共享市场规模收益;后者则认为出口产品与国内“代表性需求”产品具备相似性,出口比例高的产品其内需比例相对更高。产品的内需增加将推动该商品所在部门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同时,企业生产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高效畅通流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兴起为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创造条件,也可通过赋能企业加速生产要素在国内国际循环的联动式发展。因此,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依赖于国内外供给体系完善下的需求潜力激发[22],工业智能化转型可能通过双向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吸收能力效应实现高质量供给并作用于国内外需求的提升,从而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产生积极影响。

(一)双向技术溢出效应

Melitz(2003)[23]指出,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率水平,高生产率企业拥有更低的支付成本和更高的出口学习动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这有助于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跨境流动。通过对东道国先进产品与技术进行模仿学习获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企业进行出口贸易的重要一环[24]。工业智能化以“机器换人”带来产业范式变革并有效提升企业生产率,增强出口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并通过出口学习的方式吸收国外企业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从而实现技术升级与集成创新。在此基础上,出口企业可进一步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带来“工序升级”实现产品“质量升级”和“功能升级”[13],有效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嵌入程度及国内市场的需求水平。依托于需求升级后的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本土企业在内循环中获得高水平的规模经济、形成新型竞争优势并据此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然而,出口学习效应的获取是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位置和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也会抑制生产率溢价并降低企业出口学习效果[25]。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开创新一轮产业裂变的新格局并刺激需求潜力[26]。企业除通过出口学习的方式将外部知识、技术等资源内化为自身优势外,也可通过引进和购买等多种形式获取技术溢出效应以匹配国内高质量需求。不同于一般商品贸易,以先进设备和专利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中间品可有效带动技术与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促进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与内生技术进步。这将加速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相互关联[27],形成生产要素在内外循环中渗透、融合和互动的联动局面。

(二)人力资本效应

工业智能化通过改变企业劳动需求结构和提升劳动供给质量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升级,加速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从劳动需求结构来看,工业机器人在低复杂性的生产环节上替代低技能劳动力[28]并在高复杂性的生产环节上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29]。依托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智能化引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导致需求结构变化,激励企业加速优质人力资本供给以形成除成本竞争外的其他优势[30]。这表现为企业以倒逼与技能溢价的形式提升劳动力个体素质[31],通过增加培训投入、完善在职培训制度,优化内部员工结构[17],以战略创新和组织创新支持和加速技术创新[32]。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本的深度优化以优质供给来回应市场需求并形成本地市场效应,加速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提升外循环的参与程度。此外,从劳动供给质量来看,智能化企业通过雇佣东道国员工引发的人员流动效应也是培育优质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实现知识技术等资源的吸收、整合和转移,需要建立和维系更有效的外部网络,进口企业理解消化产品工艺、工序及内嵌技术并进行技术转化都将依赖于高端人力资本的支持。人员流动效应有助于提升员工的沟通交流能力、帮助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33];也有助于企业学习掌握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模式并加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先进技术嗅觉的经理人。优质人力资本通过提高决策质量,优化管理程序提高了企业管理质量,通过拓宽国内外市场资源的交换渠道保障要素流动性,降低贸易不确定性,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在国内国际循环的互动畅通。

(三)吸收能力效应

工业智能化推动企业提升吸收能力,促进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本土企业扩大同质化生产以响应多层次市场需求,并在面对国外同类产品竞争时通过“需求引致创新”培育国际竞争优势。工业机器人凭借其替代性与渗透性向关联产业溢出,通过要素替代、流程改进和技术累积推动传统产业“增质提效”。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对传统高能耗企业与低技能劳动的替代会改变地区要素流动方向与配置效率,以需求重构促进人才流动及产业集聚形态重塑[34]并推动企业吸收能力升级。这具体表现为垂直产业链上下游行业间通过频繁交流实现技术要素跨产业链传播[35]、水平视角下智能化企业依托“示范效应”加速企业间交流、学习并产生劳动力蓄水池,以上行为有助于本土企业依托吸收能力优化制造环节,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自身出口竞争优势并吸引外循环优质生产要素流入,进而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值得注意的是,开放条件下的产业集聚也会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效应拓宽企业国外市场规模和销售渠道,加速本土企业内嵌国际市场并进行知识、技术获取。在国际贸易中,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先进厂商拥有知识、技术等优势,但往往不愿意促成先进技术转移甚至设置较高的学习壁垒阻碍技术溢出[33],随着吸收能力增强,企业充分融入东道国生产体系并在国际市场中表现出专业化分工有利于与东道国供应商及研发机构的接触合作[36],这将加快传递深层次市场需求,有效促进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生产要素流动,助力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格局的构建。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H1 工业智能化转型促进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

H2 工业智能化通过双向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吸收能力效应提升企业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水平。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由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贸易数据库、企业专利数据库及国际机器人联盟(IFR)披露的行业机器人数据匹配所得。其中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记录了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可准确度量行业、地区、企业层面的相关控制变量;海关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记录了企业的每笔进出口交易与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可衡量企业贸易类型与创新能力;而行业机器人数据可反映我国历年各行业智能化程度。考虑到IFR对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数据在2005年前记录较少,为避免估计偏误本文将最终回归样本区间设定为2006—2013年。在数据清洗方面,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与准确性,本文首先剔除了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资产总值及固定资产为负值、企业年龄小于零或从业人数小于8的企业样本。其次,本文剔除出口及内销额为负值和零值、内外销金额大于当期销售总额的异常值企业样本。经过以上处理后得到包含131 857家企业样本合计353 287条观测值用于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参考赵文举和张曾莲(2022)[37]的思路方法,本文构建如下实证模型以检验微观企业层面工业智能化与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关系。

Coordit=α0+α1Exposureijt+α2Xijtp+{F}+εijt (1)

其中,Coordit为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程度。Exposureijt为工业智能化。下标i,j,t,p分别代表企业、行业、年份和省份。Xijtp为企业、行业及地区层面控制变量。此外模型控制了企业、年份、行业及省份的固定效应:{F}={δi , μt , φj, ζp}。εijt为随机扰动项。

为检验工业智能化影响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双向技术溢出效应(lninoit)、人力资本效应(lnhumit)和吸收能力效应(lnabsorbit)为传导机制,本文采用交互项回归开展机制检验,设定具体交互项回归模型如下

Coordit=β0+β1Exposureijt+β2lninoit+β3Exposureijt×lninoit+β4Xijtp+{F}+εijt (2)

Coordit=γ0+γ1Exposureijt+γ2lnhumit+γ3Exposureijt×lnhumit+γ4Xijtp+{F}+εijt (3)

Coordit=η0+η1Exposureijt+η2lnabsorbit+η3Exposureijt×lnabsorbit+η4Xijtp+{F}+εijt (4)

1.被解释变量

本文定义Coordit为i企业在t年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程度。其反映了要素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联动水平。不同于已有研究通过构建宏观指标体系进行指标测度,本文从微观层面出发,通过测算当年企业内外销的耦合协调度指代企业层面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程度。考虑到当前已有较多文献从企业内外销状态变化考察要素国内外循环效应[14]。因此通过测算企业内外销的耦合协调度可较好地反映企业对内外循环的参与程度及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水平。具体测算步骤如下。

首先参考杜运苏等(2023)[38]测算出口与内销间的耦合度水平,相应函数表达式为

Correl it =2× sdom it × sexp it   sdom it + sexp it (5)

其中,sdomit、sexpit为标准化内销额与出口额。耦合模型可准确测度内外销间的支撑与互补关系,其内在逻辑为:在同时进行出口与内销的企业中,内外销金额越接近耦合度越高。然而,企业的内销和出口也具有动态非平稳的特性[38],即可能存在不同发展水平下企业的内外销达到较高的耦合度但协调水平较低的情况。因此需要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将耦合度与发展水平相结合,具体而言,本文构建如下耦合协调度模型

Coord it = correl it ×Τ   ,Τ=α× sdom it +β× sexp it (6)

其中,Coordit为耦合协调度,T为内外销综合协调指数,反映了企业的内外销整体协同水平。α和β为待定参数,反映了内循环和外循环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具体而言,采用杜运苏等(2023)[38]做法,设定α=β=0.5且α+β=1。从而计算出企业层面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程度。

2.核心解释变量

工业智能化(Exposureijt)。借鉴毛其淋和石步超(2022)[17]的做法,本文采用工业机器人渗透度衡量企业的工业智能化水平,相应表达式如下

Exposure ijt = L ij,t=2006 Μed_L j,t=2006 × R jt L j,t=2006 (7)

本文以2006年为基期进行指标测算,其中Lij, t=2006表示t年j行业(1)中企业i的从业人员数,Med_Lj, t=2006表示t年j行业中总从业人数的中位数,两者之比为企业i的相对从业人数份额;Rjt表示t年j行业中工业机器人存量,Lj, t=2006表示t年j行业总从业人数,两者之比为行业层面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最后将相对从业人数份额与行业层面机器人渗透度相乘得到企业层面机器人渗透度指标以验证工业智能化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影响。

3.机制变量

本文选取以下机制变量对工业智能化如何促进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展开机制分析。(1)双向技术溢出(ininoit),以企业当年专利授权总量的对数衡量双向技术溢出效应。(2)人力资本(lnhumit),采用企业当年员工平均工资的对数表示。(3)企业吸收能力(lnabsorbit),采用实收资本与员工数之比的对数衡量。

4.控制变量

Xijtp是在企业、行业、地区层面影响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程度的一系列控制变量。为了更有效地识别工业智能化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影响,本文构建控制变量如下:(1)企业年龄(lnage),采用当年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表示。(2)企业规模(lnsize),用企业从业人员数来衡量。(3)资本密集度(lncaptial),采用固定资产与员工数的比值表示。(4)营业利润率(lnprofit),采用营业利润占销售总额的比重表示。(5)存货规模(lninventory),采用企业当年存货金额表示。(6)融资约束(lnfinance),以企业利息支出与固定资产的比值表示。对上述控制变量均作对数处理。(7)开放程度(Open),用各省份外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8)行业规模(ID),采用产业内企业总市场份额表示。最后本文对所有企业层面控制变量进行对数化并将所有变量进行0.5%水平上的缩尾处理。相应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从表2列(1)的回归结果可知工业智能化显著促进企业层面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应的提升。同时,考虑消除内生性与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在列(3)中对核心解释变量进行滞后处理后发现工业智能化仍可有效促进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这与本文的核心命题相符合。进一步,在列(2)、列(4)中分别考虑加入相应控制变量及增加省份、行业的固定效应,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4和0.37,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了使模型结果更具说服力,在列(4)—(5)的基准回归分析中同时对比了有无省份固定及行业固定的情况,也在列(5)—(6)中考虑了工业智能化带来的提升效应有无滞后的情况,上述对比结果与主要结论都保持一致,证明了企业的工业智能化转型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考虑了替换变量、样本调整及内生性处理等方面。其一,替换核心变量。前文从微观层面考虑了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影响。进一步,将视角放在中观层面,借鉴易先忠等(2017)[39]的方法,采用内外销行业关联程度(Diva)来衡量行业层面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水平,并替换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如表3列(1)所示。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Diva= exp (- 1 n ∑ j=1 n | con j ∑ j=1 n con j - ex j ∑ j=1 n ex j | ×100) (8)

其中Diva为各行业出口与内需的结构背离程度,conj为产业j的内销额,exj表示产业j的出口额,n代表行业中企业总数。此外,在列(2)中考虑选取行业层面机器人存量(lnstock)对智能化指标进行再构建。以上更改变量测度的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智能化转型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依然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与基准回归一致。

其二,样本调整。本文样本区间为2006—2013年,考虑到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存在潜在的负向冲击,这一现象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值得关注。在列(3)中剔除2008年的企业样本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作用依然稳健。进一步考虑样本类型差异的潜在影响,不同于一般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因其“两头在外”的经营特点,其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而较少进入国内市场,因此该类企业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果较低,若采用以上所有样本,回归结果可能会产生估计偏误。因此,在列(4)中考虑剔除加工贸易企业样本以进行再检验,结果显示在排除加工贸易企业后回归结果依然显著。

其三,内生性处理。考虑潜在内生性问题导致的回归偏差,在列(5)首先通过增加控制变量来缓解遗漏变量问题带来的潜在内生性。考虑到企业的内外循环关联程度不仅受到企业层面的因素影响,也与宏观层面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进一步将企业资产周转率(lnast)、行业集中度(HHI)等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其次,考虑在列(6)中引入年份—地区及行业—地区的固定效应来缓解非观测因素造成的潜在内生性问题;最后,在列(7)中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以对上述研究结论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在工具变量的选择上,本文选择同年份区间内美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渗透度作为工具变量进行检验。选择以上工具变量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工业智能化进程影响其自身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程度,而美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其工业产业发展受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较小且其智能化发展将对相关发展中国家的智能化进程造成冲击,这说明两者间具有相关性;在外生性方面,美国工业机器人渗透度与中国企业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程度并无直接相关关系,因此满足外生性要求[17]。在进行以上内生性问题处理后,工业智能化对于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促进作用仍稳健成立。

(三)异质性分析

1.企业生产率

由于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受工业智能化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会影响本土企业的出口行为以及技术引进后的溢出效果。依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将样本划分为高生产率企业和低生产率企业,表4列(1)-(2)回归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对任一类型企业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应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组间系数差异检验显示,相较于低生产率企业,高生产率企业的智能化行为具有更强的促进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一方面,高生产率企业拥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更为宽松的融资条件,工业智能化既通过成本效应助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内部技术创新也可改善融资环境,进而为进出口贸易提供支持,这与前文的推断结论一致;而另一方面,低生产率企业受制于自身市场份额不高及更强的流动资金约束往往无法完全发挥智能化的提升效果,技术转化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供需关系的不匹配,使得其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应相对较弱。

2.行业竞争度

进一步地,本文从行业竞争视角展开异质性研究。在表4列(3)-(4)中,本文依照前文的分类标准将IFR行业分类与我国国民经济行业代码进行匹配并测算各行业赫芬达尔指数(HHI)的均值,从而划分高、低竞争度行业并进行分样本回归。分组对比发现,高、低竞争度行业样本企业的工业智能化转型都有利于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但低竞争度行业的回归系数远高于高竞争度行业。其可能的原因是:在高竞争度行业中企业间技术差异化程度高,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与频率更高,因此工业智能化转型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效应难以将高成本负担抵消。而低竞争度行业由于技术差异化程度低,企业工业智能化对市场带来的创造性破坏使得低竞争度行业中更易受到“赢者通吃”的影响,智能化转型企业往往更能把握行业主动。

3.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

本地市场效应来源于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而市场一体化更会促进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本文就企业所在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异质性展开检验如列(5)—(6)所示。结果表明,智能化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则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程度越强。可能的原因为:一方面,市场一体化可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加速专业化分工从而有效降低贸易成本,使生产者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形成上下游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这种需求引致的分工合作使各地区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推动了信息和技术流动,降低不确定性,生产者可以更快捷地获取需求信息,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进而形成出口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市场一体化通过打破由市场分割带来信息壁垒,减少了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供需市场沟通障碍,有利于生产者及时、准确地感知本国及外部市场的需求偏好和规模并形成本地市场效应,这为促进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创造了更充分的条件。

(四)机制检验

考虑到生产要素的循环联动效应与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外部市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技术溢出、人力资本及吸收能力与工业智能化的交互项进行细分机制检验,以考察工业智能化影响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具体机制。

如表5列(1)所示,在构造交互项进行回归分析后可知交互项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且核心解释变量Exposure系数减小,这表明双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工业智能化增强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应的重要机制。以上检验结果也与本文的理论分析相吻合,工业智能化带来的出口自选择效应使得出口企业的逆向溢出效应得到强化,而高质量中间品的进口也有效提升了技术溢出效果,这有助于打破国内外市场间的壁垒障碍,增加要素国内外循环的相互关联性。表5列(2)的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效应是工业智能化促进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重要机制,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高级化有助于提高国内供给质量,加速供需双侧动态平衡发展。以东道国员工雇佣为特征的人员流动效应有助于扩宽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视野,通过克服“外来者劣势”、提升企业决策质量、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先进技术嗅觉的经理人,企业可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的有效联动。此外,列(3)的回归结果显示,在工业智能化促进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影响过程中,企业的吸收能力效应是存在的。工业智能化创造了大量的新业态、新需求,在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同时为企业技术吸收创造条件;而开放条件下的集聚性也会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效应激励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先进知识与技术从而实现要素供给体系优化。

五、拓展性分析

(一)企业贸易特征界定:出口主导型或内销主导型

前文的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可通过强化企业的双向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及吸收能力效应促进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而企业作为反映地区间生产要素流动方向和数量的载体,其自身贸易特性的差异也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进一步从企业的贸易特征差异探讨工业智能化影响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水平的异质性效应。

根据内外贸易额占比,本文将参与内外循环的企业划分为两种类型:内销主导型及出口主导型。本文定义指标国内市场主导型企业(Ratio),若企业当年国内经营程度高于样本中位数则赋值为1,否则为0。以上处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销程度高的企业往往更聚焦于国内市场,长期扎根于国内市场的经验使得该类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与洞悉国内市场需求,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本地市场效应,相关企业可通过国内有效需求的带动实现对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出口程度更高的企业则更依托于海外市场,通过内嵌东道国市场或国际市场加深研发合作并融入当地市场生产体系,这有助于畅通国际市场的要素流动渠道,吸引外循环优质生产要素流入,从而形成优质供给。表6列(1)回归结果显示,在工业智能化背景下,相较于内销主导型企业,出口主导型企业可通过工业智能化形成新型竞争优势,打破潜在市场壁垒以获取有效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这促进了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这一结论表明,本土企业应当在稳固内贸基本盘的前提下,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借助于新兴数字技术实现国内价值链与国际价值链的深度关联,以培养企业新型竞争优势。

(二)工业智能化行为动机:主动智能化或被动智能化

前文分析发现,企业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程度会受到工业智能化的影响。然而,联动效应的强化既可能是企业主动选择工业智能化转型产生的,也可能是其受制于大环境选择被动跟随导致的结果。一方面,为了提升自身以创新能力为首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倾向于主动转型以加速自身智能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经营不确定性与潜在市场风险,一些企业往往选择模仿其他公司的战略,使之与其他竞争者的行为相一致,从而被动选择工业智能化以降低风险。虽然两者都依托工业智能化影响了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但由于动机的不一致,企业能力差异与执行力差距可能导致联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进一步检验不同动机的智能化行为是否存在差异化影响。

借鉴范合君等(2023)[40]的方法,本文的检验思路为:假如上一年度某企业的智能化程度比同行业或地区中其他企业的平均值低,则该企业在智能化战略中处于相对落后位置。这种逆差越大则企业在本年度将更倾向于通过被动的跟随模仿战略参与工业智能化;反之若这种顺差越大,则企业在本年度更倾向于主动进行智能化转型以保证自己的领先地位。本文选取相应特征变量:地区层面是否顺差(Distance_reg),若该年企业智能化水平高于同地区企业均值,则变量Distance_reg赋值为1,否则为0;行业层面是否顺差(Distance_ind),若该年企业智能化水平高于同行业企业均值则变量Distance_ind赋值为1,否则为0。从表6列(2)—(3)的回归结果可知,当企业智能化程度高于行业或地区均值时,这类企业将抢占先发优势,通过积极参与智能化转型形成竞争优势并创造更强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果,这验证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而逆差样本企业由于缺少资金、技术等前期积累,难以实现供需协同发展,因此联动效应较弱。这一结论表明工业智能化所带来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果更多来源于企业主动转型而非被动模仿。智能化程度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主动转型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而程度低的模仿型企业所实现的联动效应则往往是有局限的。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2006-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结合IFR机器人数据在微观层面探究工业智能化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影响、横截面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工业智能化有利于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效应的提升。第二,工业智能化对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促进效应存在企业、行业及区域的异质性。高生产率企业、低竞争性行业及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地区可依托工业智能化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加速新型竞争优势培育,产生更强的要素循环联动效果。第三,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通过促进企业双向技术溢出、人力资本优化、技术吸收能力增强改善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水平。第四,进一步分析显示,由国际视野带来的国内国际价值链深度关联,以及对创新能力为代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使得出口导向型企业与主动智能化企业在落实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方面的表现更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促进工业智能化转型的扶持力度和政策保障。

生产要素在国内国际循环中的高效畅通流动作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典型特征,是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根本。以往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偏重于外循环,但较低的价值链地位决定了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只能被动接受分工任务,无法实现生产要素的畅通流动以形成特有竞争优势。面对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潜在的堵点与断点,政府部门应加大智能化扶持力度,如设置专门项目,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准高效的智能化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增加工业智能化对要素流动与价值链相融重要性的认知;由政府牵头加强与先进智能化企业的合作,加快形成人才交流互补新模式,从多渠道切实助力本土企业智能化转型以形成新型竞争优势。

第二,推进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路径创新与模式建设。

从机制分析研究可得,双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的升级优化及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强是本土企业把握工业智能化这一潮流大势,籍以促进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重要路径。因此,企业的智能化进程既要适应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发展的要求,也要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国内国际循环中高效畅通流动的便利,建立并巩固与国内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以加快研发与生产技术创新;加速人才流动的要素市场建设与企业内部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形成具备国际视野的管理团队与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的技术团队,从而消除因人力资本造成的要素流动障碍;加快流通系统与信息交流模式创新,以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技术创新放大本土产业链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的获取效率与吸收效果。

第三,推动工业智能化在不同企业主体间的良性发展。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对企业生产率、行业竞争水平及要素市场分割存在典型的异质性影响特征,为破除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不畅的特征事实,并进一步强化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实现要素国内外循环联动的驱动作用,政府应加大针对相对弱势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力度;通过创新行政干预和资源配置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市场监督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数据要素在流通、管理、确权、保护和共享等方面工作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与要素市场均衡发展。此外,政府应重视企业的高技术进出口贸易行为并加以规范指导,鼓励企业在结合自身比较优势与外部市场条件后实现对目标市场的深度嵌入,通过进口学习与出口学习拓展国际视野并加速核心竞争力培育。

参考文献

  • [1]黎峰.双循环联动的大国特质与一般规律:贸易视角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22(5):102-116.

  • [2]黄海艳,李敏,张红彬.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双元创新的影响——政府补贴和高管技术背景的调节效应[J].商业研究,2023(2):29-38.

  • [3]ACEMOGLU D,RESTREPO P.The race between machine and man: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8,108(6):1488-1542.

  • [4]章秀琴,施旭东.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生产要素流动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43(8):49-63.

  • [5]谢伏瞻,刘伟,王国刚,等.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上)[J].经济研究,2020,55(12):4-45.

  • [6]巴曙松.主动布局国际循环,促进形成国际治理新均衡[J].人民论坛,2020(32):28-31.

  • [7]黄群慧,倪红福.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J].管理世界,2021,37(12):40-58.

  • [8]黄群慧.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56(4):4-23.

  • [9]郑休休,刘青,赵忠秀.产业关联、区域边界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基于联立方程组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11):56-80.

  • [10]张辉,吴唱唱,姜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研究——中国规模化经济视角[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12(2):62-81.

  • [11]王静,齐军明.“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双循环”有效联动的内在机理与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2023,42(8):12-21.

  • [12]赵曜,黄小迪.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3):89-101.

  • [13]顾晓燕,陶静.知识产权贸易何以促进“双循环”有效联动[J].江海学刊,2023(3):96-101.

  • [14]程玲.外部融资与企业的内外贸一体化——基于纯出口企业贸易模式转型的视角[J].经济学家,2021(1):43-53.

  • [15]ALGUACIL M,TURCO A L,MARTINEZ-ZARZOSO I.Robot adop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firm-level evidence from Spain [J].Economic Modelling,2022,114(Sep.):1-16.

  • [16]刘斌,潘彤.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影响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10):24-44.

  • [17]毛其淋,石步超.工业机器人如何影响企业出口模式[J].国际贸易问题,2022(12):38-53.

  • [18]蔡震坤,綦建红.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否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来自中国企业数据的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21(10):17-33.

  • [19]KRENZ A,PRETTNER K,STRULIK H.Robots,reshoring,and the lot of low-skilled workers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21,136:103744.

  • [20]韩峰,庄宗武.国内大市场、人工智能应用与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J].世界经济研究,2022(5):33-47.

  • [21]杨丹萍,杨小钢.人工智能、中间产品内向化与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J].工业技术经济,2023,42(8):90-98.

  • [22]易行健,李家山,万广华,等.财富差距的居民消费抑制效应:机制探讨与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6):27-47.

  • [23]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 [24]黄新飞,李莹,张伟俊.高铁开通、对外开放与知识溢出效应——来自中国城市专利引用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经贸探索,2023,39(4):35-51.

  • [25]佟家栋,刘竹青,黄平川.不同发展阶段出口学习效应比较——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例证[J].经济评论,2014(3):75-86.

  • [26]黄亮雄,林子月,王贤彬.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基于出口产品议价能力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3(2):74-92.

  • [27]戴翔,宋婕.中国OFDI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效应及其空间外溢[J].财经研究,2020,46(5):125-139.

  • [28]GRAETZ G,MICHAELS G.Robots at work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8,100(5):753-768.

  • [29]XIE M M,DING L,XIA Y.Do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ffect the pattern of skill demand?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J].Economic Modelling,2021,96:295-309.

  • [30]BEERLI A,WEISS F J,ZILIBOTTI F,et al.Demand forces of technical change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China Economic Review,2020,60:101157.

  • [31]ACEMOGLU D,RESTREPO P.Robots and jobs: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20,128(6):2188-2244.

  • [32]MAKOWSKI P T,KAJIKAWA Y.Automation-driven innovation management?Toward innovation-automation-strategy cycle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1,168:120723.

  • [33]黄远浙,钟昌标,叶劲松.双向直接投资内外联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23(5):53-69.

  • [34]谭玉松,任保平,师博.人工智能影响产业协同集聚的效应研究[J].经济学家,2023(6):66-77.

  • [35]孔高文,刘莎莎,孔东民.机器人与就业——基于行业与地区异质性的探索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0(8):80-98.

  • [36]黄远浙,钟昌标,叶劲松,等.跨国投资与创新绩效——基于对外投资广度和深度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21,56(1):138-154.

  • [37]赵文举,张曾莲.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2):23-42.

  • [38]杜运苏,姬雯云,余泳泽.内外销耦合协调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J].财贸经济,2023,44(3):117-133.

  • [39]易先忠,包群,高凌云,等.出口与内需的结构背离:成因及影响[J].经济研究,2017,52(7):79-93.

  • [40]范合君,吴婷,何思锦.企业数字化的产业链联动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3(3):115-132.



【免责声明】《现代财经》微信公众平台所转载的专题文章,仅作佳作推介和学术研究之用,未有任何商业目的;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现代财经-早读分享》是由《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总第3154

期)

编辑整理:蔡子团队  

团队成员陈晨、张晓丹、王建飞、吴玉婷、王晴晴、丁慧、李炳杰、杨国臣、孙桂萍、王敬峰、韩俊莹、庞清月、王旭

审核审校:蔡双立  方菲  胡少龙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现代财经》公众微信号(modern-finance)

                 

欣赏和阅读《现代财经》2024年第10期,敬请点击以下阅读原文

推荐文章
发财老博士  ·  惊了!逆天言论!!
3 天前
发财老博士  ·  惊了!逆天言论!!
3 天前
南山之路  ·  倒车撞人!
5 天前
南山之路  ·  倒车撞人!
5 天前
周周打板  ·  看修复,继续干!
6 天前
社会科学中的数据可视化  ·  【视图系列】想减肥?去慢跑吧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