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不念佛,戒不精故
”。一个人再怎样持戒,如果不念佛的话,持戒持得再好,那都不算持得好,就叫持戒持得不精。如果念佛的话,那就不一样了,所谓“
念念称名常忏悔
”。
即使个人根机比较陋劣,戒律松散,
但是因为念佛
,
阿弥陀佛给你托了底
,哪里有破有漏,那么随犯随忏,
这样戒就精严了
。
这不是从众生根机说他这个人是精进持戒之机,
这是说法的功能作用
。这让我们对于念佛跟持戒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是持戒一定要归入念佛,
只有一个念佛的人,才有资格说持戒精严
,持戒才有它的效果。
因为戒行背后之所以能成立,
有更本质的内容是念佛为本
。
怎么说呢?
我们就谈戒吧。不管人天小戒还是二乘小戒,乃至《梵网经》大乘菩萨戒里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那是普遍性的大乘戒体。之所以戒能够成立,最初的因缘为什么谈得上戒?要发得戒体,不然哪里谈有戒呢?戒就没有了。
它的来源在哪里?“
三归羯磨所发
”,都一定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在三归心这种羯磨作法当中才能发起。不管是小乘戒、大乘戒,
戒体都是三归羯磨所发的
。
请问,
三归不是以念佛为主吗?
首先开头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
三归是以归依佛作为宗主
,所以放在第一。法是佛所证,僧是佛弟子。归依佛之后自然是归依法、归依僧,就在这里边了。
所以,归依佛就是说的念佛。南无佛,“‘南无’者,即是归命”。
念佛自然念三宝
,念佛、念佛之法、念佛之弟子,这都是说念佛的。
如果从大乘角度说修行六念,上品上生里面说修行六念,六念是什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如果以大乘佛法意义来说,
一切大乘经典归宗结顶之处就是念佛
。
善导大师解释“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以大乘意义来说这一切归入于六念,都归入念阿弥陀佛功德,所以“专念为首”。然后才次第普及到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也就是说念戒,
戒也要以念佛为本
,以念佛为首,以专念阿弥陀佛马首是瞻,作为龙头,其他都跟着它后面转。
我们按照这样的理解,
把整部《观经》从序分到正宗分到流通分
,给它串一遍,一线贯通。
序分里面先标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是说三福。三福当中世福、戒福、行福,戒福就是这里通途所理解的三世诸佛之教。即使是戒福,也是作为净业正因,先作为散善显行提出来。这里说得还不明白,总之是说和往生净土、成就净业相关联了。
因为序分意义还没完全展示,到正宗分定善示观,正宗分的示观显示佛力观、愿力观就是导入专心念佛。
合在一起就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是专修念佛为正宗之要
。
三世诸佛的三福之所以能称为“
净业正因
”,
是归入专心念佛
,它才能成为净业正因。由此之故,在流通分那里就赞叹念佛是什么?“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所以“道场真因”,“道场”指的是坐道场成佛了,成佛的真因在哪里?
归入念佛
。
“
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似乎说起来是靠这三福来成佛,其实是通过示观就知道念佛是道场正因,是“佛家正业”,“生诸佛家”嘛,能往生到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这个正业是什么?
念佛为正定之业
。
“如是乃显三世道同”,就知道所谓“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什么因?念佛为正因;什么果?道场佛家,这是从起为因念佛,到最终成佛,所谓“念佛成佛”,这是三世诸佛共同一致的,没有差别的无上菩提道。
这只有祖师才有这样深入的智慧法眼、宗眼,清清楚楚地明白一代佛教的宗旨,由此通达诸佛心要。
所以在《观念法门》里面引《般舟经》,直接解释说“
三世正觉,皆念弥陀而成
”。随顺三世诸佛之教,讲的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