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是远近闻名的“糖水一条街”。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就位于194-200号的米黄色三层四间联排骑楼内。1925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州建立了党的地方纪律检查机构——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
图为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194-200号,广东区委监委旧址。
以铁的纪律守护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严明党的纪律和勇于自我革命鲜明地写在旗帜上。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党的建设各项重大原则,初步制定了党的纪律。党的三大后,伴随着滚滚革命洪流,党员队伍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如陈公博、周佛海等与党渐行渐远、离心离德,最终变质变节,在党内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选择建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以铁的纪律从严管党治党。
党的一大纲领共有十五条,其中多条对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等提出明确要求。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1925年春天,在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的领导下,在中共广东区委的组织架构里,第一次出现了“监察委员会”。1926年,广东区委组织扩大,监察委员会由林伟民、杨殷、梁桂华、杨匏安等组成,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通过建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净化的探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图从左至右为:林伟民、杨殷、梁桂华、杨匏安。
以刀刃向内的自觉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纪检监察机构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在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在这场历时16个月、罢工人数25万、募集经费高达490万元的革命运动中,广东区委指导罢工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审计局、财务委员会、工人纠察队、会审处等机构,通过撤职、查办和惩戒舞弊的决议共46项,整顿纪律的决议共80项,有力保障了罢工顺利进行。广东区委组织部有个干事携带3000元党费潜逃,广东区委在组织追查的同时,明确时任区委组织部部长的同志负领导责任。该同志作了深刻检讨,并受到党纪处分。监察委员会还复查“开除陈公博党籍案”和处理“开除周佛海党籍案”,纯洁了党员队伍,赢得了广大党员的拥护。广东区委监委一方面严肃党的纪律、清除投机分子,另一方面帮助各地建立党的组织,促进党员队伍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坚强有力。截至1927年4月,广东区委党员人数已经超过9000人。在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中,面对日益壮大的干部队伍,广东区委监委在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开创性和成效性的探索工作,为党中央成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为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的场景。
1927年,党的五大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期间,杨匏安向大会报告了广东区委监委有关情况和经验,并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党的五大党章明确提出成立监察委员会的目的是“巩固党的一致及权威”。在此后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纪检监察工作一以贯之地坚守的职责使命,最根本的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五大党章首次设立“监察委员会”专章,对监察委员会的基本职责、人员产生、权限等作出规定。图为“监察委员会”专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深远的政治眼光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在全党激发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已经形成,把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统一起来,实现了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面监督。图为2018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揭牌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出席揭牌仪式。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以忠诚擦亮自我革命的底色。忠诚干净担当是纪检监察干部一脉相承的风骨和品质。广东区委监委书记林伟民,监委委员杨殷、梁桂华、杨匏安前仆后继以身报国。第一届中央监委的10名委员和候补委员有8位先后牺牲,无一人叛党投敌。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杨匏安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亲戚朋友来求官,他一概不办;别人送来礼物,他一律拒收。周恩来时隔多年还对杨匏安的孩子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2019年4月30日,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在广州正式开馆。图为杨匏安后人和参观者在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听讲解。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开始,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从寥寥数人逐步壮大到如今近60万人,铮铮铁骨、耿耿丹心的政治基因代代相传。“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十三亿人民?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纪检监察干部用赤胆忠心和坚毅行动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矢志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重托。
“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今天,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
历史照亮未来,目标领航征程。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全党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赓续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作者 | 杨绍华
打造“守初心 担使命”的红色精神家园,越秀区挂牌广州市中心城区首个“全国党刊红色教育基地”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
者 | 黄曦
摄影 | 卢志科
1924年10月,周恩来从法国回国后首先在这里担任广东区委委员长;成立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地方军事机构与地方纪检监察机构……在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一栋四间三层的小楼房中,浓缩着中共党史的许多重要瞬间。
1922年至1927年间,中共广东区委在此办公,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地方区委之一。97年后的今天,这里相继建立起新时代越秀讲堂、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成为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教育、弘扬红色传统、汲取红色养分的精神家园。2019年12月14日,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正式挂牌广州市中心城区首个“全国党刊红色教育基地”。
全市首个中心城区“全国党刊红色教育基地”落户越秀
广州是近现代革命策源地,越秀区作为广州的中心城区,拥有全省最丰富、品级最高、最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资源,区内红色史迹(不可移动文物)共31处,占全市的27%,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占全市的72.7%,集聚了“越秀地区中共党史上的十个第一”。
2019年12月14日,参加“守初心 担使命”全国党刊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暨首届广东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交流会的全国16家地方党刊,集体走进越秀区进行考察调研并在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举行了“全国党刊红色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和座谈交流。
近年来,越秀区依托辖内丰富的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引领党员党性教育。2018年2月28日,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设立了广东省首个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旨的区级讲堂——新时代越秀讲堂。越秀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瞻仰红色革命遗址党员培训制度,开设红色精品课程,利用3D影像、VR、H5技术手段,设计微党课、微视频、微讲解等红色精品课程,创新推出“行走中的红色党课”,形成以党史、军史、团史、工运史、妇女运动史、农运史等为不同主题的现场教学线路,发动“线上红色史迹点打卡”,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革命斗志和担当精神。2019年以来全区党员干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1496次,参与线上红色史迹点打卡42354人次。把红色文化资源切实化作广大党员干部的红色精神家园,大大激发他们的革命斗志和担当精神。
全国党刊红色教育基地,是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教育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作用”为主线的新型红色教育载体。此次在越秀区新挂牌的全国党刊红色教育基地,将充分利用全国党刊的理论优势、传播优势和人才优势,挖掘越秀红色文化资源,助力越秀区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为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提供平台支持和智力支撑。
党刊代表们在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就红色文化研究、传播与挖掘进行座谈
传承红色基因的越秀行动
2019年以来,越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以及对广州提出的“四个出新出彩”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区内红色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越秀区高度重视红色基因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将红色革命遗址作为学生思政课程校外活动、社会实践的重要基地。2019年暑假以来,组织全区少先队员利用暑假寻访区内红色史迹,红色研学活动参加人数达3.7万余人,阅读研学打卡逾21.2万人次,向各地游客送出8万张“越秀少先队主题明信片”,推动广州红色文化“走出去”。定期举办“红领巾小书虫”“我的红色日记”“红色演讲大赛”“红色文化美术书法展”等活动,用形式新颖的活动吸引中小学生参与,让学生们在红色研学中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越秀区将红色革命遗址纳入共青团“青马工程”品牌项目,吹响青年大学生红色教育“集结号”,开展深受青年喜爱的红色城市定向赛、红色主题志愿者服设计等活动,吸引500名大学生参与。依托高校文艺品牌活动,将红色文化与高校话剧节、艺术节、电影节和社团活动等深度融合。
来源:求是网、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