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学霸笔记力学篇全部汇总 ·  10 小时前  
铅笔道  ·  北京杀出超级独角兽:一把融资10亿 ·  2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出生日期覆盖1-9所有数字的概率很小吗?莫非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说起甩锅,领导可比导演们厉害多了 | 杨时旸专栏

枪稿  · 公众号  ·  · 2018-05-18 21:42

正文


今天,某局领导的一番讲话,在自媒体上火了。


听起来特别接地气、特别不官腔。


而且,说得好像很在理。


真的吗?



甩锅的伪艺术家存在,

但这不是为体制辩护的理由


文|杨时旸


作者简介: 普通影迷,媒体编辑,纯粹写字,不混圈子 ,某种程度上相信娱乐新闻里潜藏着人们的潜意识以及一个时代的病理。



01


按理说,广电的宣传部门的领导所做的一个主题严肃的讲座不应该会刷屏,但该领导的两句话却让很多人自觉地加入了转发。


这位领导批评了某些艺术家因为自己缺乏艺术才华,而把无法做出好作品怪罪到审&查太严身上,还举了《摔跤吧,爸爸》做例子,觉得人家印度电影人可以把摔跤这个冷门运动题材拍火,并且风趣地表示,“你们根本就不想拍《摔跤吧,爸爸》,就想拍《过来吧,小姨子》,《别这样,姐夫》。”


领导稍一幽默,平日里那些对各种禁令义愤填膺的网友迅速黑转粉,并且自发帮着大声鼓呼。我们的观众多么可爱啊, 他们真心地认为这俏皮话里还真饱含着真理呢


领导嘲讽的那种伪艺术家存不存在?当然存在。


但是,这和为审&查制&度辩护是两回事。


02


其实,领导举的例子并不精确,何必拿印度电影说事呢?


说伊朗好了,众所周知,伊朗的政治文化生态充满禁忌,但不也拍出了《一次别离》吗?可我们要知道, 在某几部艺术精品的背后,更多的创作者可能付出怎样的代价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越禁越勇


拍出《白气球》《出租车》的贾法·帕纳西曾在10年前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一次别离》尖锐地戳中伊朗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只有人拿《一次别离》说事,却无人声援这位莫名受刑的导演?


任何严酷的审&查环境下都有可能仍然幸存着优秀的艺术作品,但决不能将此作为审&查制度合理性的物证。 能否自由地拍摄是基本权利,是否能产生精品是个人才华,这完全是两件事


是的,有的导演因为自身才华缺失会寻找各种客观理由和莫名其妙的借口,审&查制度是最易于为自己解套的一招,但问题在于,如果想见招拆招,难道不应该说,那我将审&查取消,变成分级制,你爱拍什么拍什么,你再拍不好,总得赖自己了吧?这样不好吗?


03


领导语重心长,对那些技不如人的“艺术家”们反问道,“什么题材不让你反映?”大致归纳一下吧,比如《昆池岩》这样的鬼怪题材可以反映吗?应该不可以,因为里面真的有神神鬼鬼,那好,我们可以改,谁还真信有鬼怪幽灵啊,人吓人才吓死人呢,对吧?我们拍个《中邪》,绝对认真不敷衍,绝对不是那些什么《夜闯寡妇村》之类的粗制滥造的国恐,结果呢?到底哪天才能允许上映啊?


一边《中邪》上映遥遥无期,一边打擦边球的国产“惊吓”片《夜闯寡妇村》大行其道


比如《每分钟120击》或者《用你的名字呼唤我》这样的“同志题材”,可以反映吗?按照世界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同志”人口占人口总数4%的标准,中国的“同志”有多少? 有多少悲壮、哀婉、无奈和令人感佩的故事,我们可能也拍不了


一些人在摇旗呐喊的时候,我们呢


比如《国土安全》《纸牌屋》那一类的政治题材,可以反映吗?各种勾心斗角,各种利益暗算,一会CIA的人全都被炸死了,一会FBI的人暗中成为了双面间谍,这样拍恐怕真的不行吧?


某些题材是一直很难触及的


又比如《行尸走肉》《釜山行》那样的丧尸题材,我们能反映吗?全国性的疫病爆发,所有人都变成了丧尸,左冲右突,见谁咬谁,人性在其中闪烁明灭,我们怎么处理比较合适?


面对人性泯灭,我们能否直面?


再比如犯罪题材,《七宗罪》那样的经典,我们的警察允许被一个杀人犯那样玩弄和牵制吗?最后面对人性的抉择,可以允许开枪吗?


日常一问,符合核心价值观吗


……


好了,不再举这些例子,我们姑且拿被引进的、又成为热门的印度电影来对比。《摔跤吧,爸爸》之中,对于国家队教练和体育官员的批评与嘲讽,我们可以吗?


《神秘巨星》中面纱的揭开是一场面对和反抗的壮举


再比如《神秘巨星》,它为什么感人?因为突破禁忌,哪怕付出任何代价,生活落魄,未来无着,也要奔赴梦想和自由,那其中首先涉及了严酷的社会问题,女性地位,家庭暴力,宗教压抑,这一切可以反映吗?最后那最煽情的一幕,女孩走上舞台的前一秒,一把扯下了裹在自己头上的象征着压抑的面纱,如果我们来拍呢?这涉及太多敏感的问题,比如民族和宗教,应该难以处理。不说这些,即便是《红海行动》这一类动作主旋律,涉及到恐怖分子时,国家的名字都得是虚构的,以免影响外交政策。


04


作品丰富的前提和基础是自由,而不是限制,并不是说取消了审&查,所有电影就都自动成为了精品


然而,真正开放的环境,可以让创作者尽情尝试,扩大产出精品的概率,而严苛审核的结果,并不是具体伤害某一部或者某一类电影,而是形成了一种场和氛围,让恐惧内化,在创作时生怕碰触红线,一切心血付之东流。 当审&查变为自我审&查,创作本身就已经受损严重。


0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