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针灸施治的基本原则:虚证宜用补法,实证宜用泻法,热证宜疾刺速出针,寒证需留针,阳气虚下陷或寒证用灸法。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的病证,可先泻后补或补泻并用等。
近部选穴:即在病变部位附近选穴进行针灸,如眼病者取睛明、瞳子髎、丝竹空等。
远部选穴:即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取穴,其中包括在本经的远部和异经的远部取穴。
本经远部取穴:即在诊断病变部位属于何脏何腑何经之后,选该经有关穴位进行针灸。如麦粒肿者,病位在胞睑,病变与脾胃等经有关,可取解溪、陷谷、三阴交等穴。
异经远部取穴: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经络脏腑之间往往彼此相关,互相影响,治疗则需兼顾。如天行赤眼者,为肺经病,除取肺经穴位针灸外,还可取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又如青光眼之呕吐者,当取中脘、足三里,但若由肝气横逆导致胃气不降,则又应同时取太冲、肝俞平肝降逆。
对症取穴:针对疾病中的不同症状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属治标的范畴。如患者除眼病外,同时兼有失眠,则可针对此症,选取神门以安神;伴有发热,则选取大椎穴以退热。此外,还有痛点选穴即阿是穴,也属于该范畴内。
首先根据眼病的性质、发病机理、全身健康情况、病的虚实进行。
1. 取穴配方
(1)取穴需远近配合,先取眼周围的经脉穴位,再配远端与其有关的穴位。
(2)病急者,取其治标穴位。
(3)病缓者,治其本。考虑针对病因治疗,调整全身情况,改善血管供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尤其对属于慢性病或萎缩、退行性病变的眼底疾病。
(4)因七情内伤者,调其神,选用能改善神志及精神状态的穴位,如百会。
(5)出血者,止血活血必须同时并举。出血急者偏重于止血,陈旧者偏重于活血,以健脾统血取穴。
(6)眼底血管阻塞,根据阻塞血管取其有关经脉。
鼻上支血管:取任、督、阳跷、阴跷、膀胱经。
鼻下支血管:取大肠、胃、小肠经。
颞上支血管:取阳维、三焦、胆经。
颞下支血管:取胆、三焦、胃、小肠经。
黄斑区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取心、肝经。
眼底动脉阻塞,无论何支或是全阻塞,加阳明经多气多血之原穴——合谷穴。
(7)治眼取穴基本上是以眼周围的腧穴为主,根据全身情况与眼病直接有关者,可适当采用五输配穴法、原络配穴法、郄会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八法配穴法配以体穴治之。
一、急性结膜炎
选穴:攒竹、瞳子髎、太阳、合谷、曲池、少商等。
二、干眼症
选穴:睛明、鱼腰、太阳、风池、列缺、足三里等。
三、角膜炎
选穴:睛明、攒竹、合谷、风池、光明、肝俞、太冲等。
四、眼睑痉挛
选穴:合谷、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泣、地仓等。
五、眶上神经疼
选穴:睛明、上睛明、鱼腰、太阳、四白、瞳子髎、合谷、丰隆、风池等。
六、虹膜炎
选穴:睛明、攒竹、瞳子髎、丝竹空、风池、翳风、肝俞、足三里、合谷等
七、青光眼
选穴:睛明、攒竹、阳白、四白、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太冲、足三里等。
八、视网膜中央静脉(动脉)阻塞
选穴:睛明、攒竹、球后、承泣、太阳、翳风、合谷、外关等。
九、视网膜色素变性
选穴:睛明、球后、承泣、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合谷、光明等。
十、视神经萎缩
选穴:睛明、球后、肝俞、肾俞、脾俞、太阳、风池、头临泣、四神聪、枕区等。
十一、黄斑水肿
选穴:睛明、承泣、阳白、太阳、合谷、三阴交、阴陵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