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催化合成的工艺
涉及机理、动力学、化工传递、反应器设计等
以及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研究如果是一条平线,将是一种遗憾
面对难题,必须像攀越高峰一样去解决。”
从工物馆到荷园食堂的路途中
导师王玉军开导着陈强
当时,陈强困在结构解析的难题中无从下手
他想知道酶被固定化之后的原子级结构
导师建议陈强去试试
生命学院的
冷冻电镜技术
面对电镜,陈强是零基础的“小白”
在向生命学院的老师请教学习过后
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结构解析实验
一开始他用每个英文字母配四个数字
将实验样品标记为
A1、A2、A3、A4、B1、B2、B3、B4……
26个字母全部用完,也没解析出来
只能继续标记为AA1、AA2、AA3、AA4……
直到陈强已经准备启用AAA1时
在XX1……YY1……ZZ1……中
终于找到了两个效果较好的样品
他得以
窥见生物大分子内在的精妙结构
从夏天解析到第二年的春天
陈强形容这一年的自己是“比较幸运的”
事实上,在样品筛选阶段
他不仅要
面对上百次的实验失败
还历经了各类仪器更换
气温及湿度的影响等
多重挑战
而结构解析只是他研究项目中的一个环节
凭借攻坚的决心和毅力
陈强不断
跨出化学、化工圈
汲取材料学、催化、生化等各学科知识
在无数的文献阅读、研究实验中
打破固有模式、创新科研方法
甚至重塑自我认知、行事风格、人生价值
仿佛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
终于
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
读博的五年间,他作为第一作者
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IChE Journal
等
化学工程领域主流期刊
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