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这一生,会遇到多少人,又会有多少人懂得自己?
我们的生命里,会有8263563人出现,会和39778人打招呼,会和3619人熟悉,和275人亲近……
可其中懂得自己的人,却寥寥无几。
如果有幸遇到这样的人,请记得一定要好好珍惜。
01
懂得,是一种感恩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三十几岁的中年男子,一直沉浸在自己的音乐梦想里,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
一天早上,他正准备出门买乐器,被父亲拦了下来:
“梦想不能当饭吃,成天耗在家里不找份工作怎么行。”
儿子不满地大声呵斥“你懂什么”,随即摔门而去。
这次争吵之后,只要父亲在家的时候,他便不再回来。
几年过去,父亲不敢给儿子打电话,只能从老伴儿那里打探儿子的消息。
为了儿子肯回家好好吃顿饺子,他早早就出门躲到楼下超市的库房,等到儿子吃好离开才偷偷回去。
直到有一次,家里的醋用完了,儿子到楼下超市去买,老板实在忍不住告诉他这几年来父亲的难过、委屈、让步和等待。
其实,父亲从来都不曾阻拦他的梦想,只是担心他未来的生活没有希望。
儿子的眼里不禁泛起泪光,对店主说:“给我拿瓶白酒。”
他拎着酒走向回家的方向,没想到在门口“刚好”遇到回来的父亲,把酒递了过去:
“老头儿,给你买的。”
刚转身要走,父亲开口说:“不留下来喝一杯吗?”
于是,父子俩相视而笑,多年来的误解和隔阂,在笑声中豁然解开。
这一刻,父亲终于等来了儿子的“懂得”,明白了他的付出和心意。
故事里的父子,是现实中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缩影。
孩子总觉得父母唠叨管得太多,觉得他们想法太老套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觉得他们活得谨慎卑微撑不起自己面子,怨他们不能付出更多、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我们却忘了,父母是因为关心才会提醒很多遍,是因为在乎才很努力地去追赶。
是因为太爱我们,才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去为我们争得体面。
而这些,我们却常常是等到了失去才真正懂得。
李宗盛在《新写的旧歌》里这样唱道:
“到临老,才想到要反省父子关系,那些年只顾自己,虽然我的追求他无能也无力参与。
等到好像终于活明白了,已来不及。他不等你,已来不及;他等过你,已来不及。”
希望我们都可以早一点明白父母的心情和用意,好好和他们说话,慢慢陪他们变老。
02
懂得,是一种理解
昨天夜里,闺蜜打电话告诉我:她离婚了,因为一道菜。
她说,前几天她老公下班到家,看到餐桌上没有他早上提到的红烧带鱼,瞬间发脾气怒吼:
“我一天工作这么累,晚上回来连个想吃的菜都吃不上,要你还有什么用。”
平时很少大声讲话的闺蜜这一次也不忍了:
“我一个人看孩子,眼睛都不敢离开他,好不容易哄睡了还得收拾屋子,忙起来就忘记把带鱼拿出来解冻了,不就一个菜吗,你至于这样对我吗?”
“我这么对你算好的了,你一分钱不赚,就在家带个孩子。菜还能忘了做?真不知道你还能干点什么!”
“你赚钱就了不起了?家里的事儿你一点都不分担,回来就躺沙发玩手机我说你什么了?”
吵到最后,她老公摔门而出找朋友喝酒去了,留下闺蜜一个人抱着孩子哭了一夜。
她回忆两个人从相识、结婚到生孩子,9年过去,日子怎么就过成了如此这样。
沈从文说:“婚姻最高的境界,是懂得。”
可闺蜜的付出,这个在身边3000多天的男人如今视而不见;
她的委屈,从心疼变成了矫情;
当初说的“我养你”,今天却变成了巴掌狠狠地打在了脸上。
男人是真的看不见妻子的奔波和忙碌吗?
不过是认为理所当然罢了。
不懂得安慰、不懂得呵护、不懂得理解,更不懂得支持和感谢。
闺蜜用心经营的婚姻,终于在攒够了痛苦和失望时,毅然决然地写下离婚协议,选择了离开。
杨澜说:
“婚姻里不只有爱,还需要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和刻骨铭心的恩情。”
这份义气,是丈夫被上司怒批时,妻子会心有灵犀地准备好酒,陪他聊个通宵;
这份恩情是,妻子带孩子乏累时,丈夫会心有默契地约好瑜伽,让她放松臭个美……
愿我们都能有幸遇到这样的另一半:
你的疲惫,我感受得到;
我需要时,你必有回应。
我懂你的辛苦,你懂我的付出。
03
懂得,是一种相知
齐叔是父亲的发小儿,退休后开起了火锅店,因为生意不错,近几年已经有4家连锁店。
可世事无常,谁也没有料到正想大干一场的2020年,一开始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从春节到六一,店铺无法开门经营,房租、工资、各项费用都落到了齐叔一个人身上。
可一向好面又要强的他,没有和任何人联系,一个人苦苦熬着,头发都白了许多。
父亲了解齐叔的性格和脾气,默默联系了几个多年的朋友,直接把筹集来的钱打给了齐叔,没有多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