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层层剥茧,今天的副中心责任双师共识工作坊形成了最可贵的成果,形式新颖,逻辑性强,责师积极参与,特别成功!”11月9日下午,在“责师汇——副中心责任双师的工作边界和机制建设”共识工作坊渐入尾声的时候,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分局副局长王玥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场在通州区宋庄美术馆举办的特殊活动。在这个颇具艺术氛围的环境中,来自副中心21支责师团队的责任规划师放松心情,敞开心扉,共同探讨属于自己的工作边界与机制建设问题,期待为下一步责任双师工作探明方向。
副中心责任双师工作自8月底顺利启动以来,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分局的统筹组织指导下,各责师团队陆续开展了责任片区现状体检调研工作。包括全方位、精细化地对责任片区进行深入调研,完成《现状体检报告》;结合不同片区特色,以贴近公众的形式描绘片区特点,形成《片区画像手册》;针对责任片区的发展目标、诉求及所面临的的问题,结合片区近期建设计划和重点建设工程,紧贴时事热点、特定主题,初步形成《新芽项目清单》。
在此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也随之产生:责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规划师的责任明确后需要怎样的保障机制?责任是否仅仅是责任规划师的责任?街区治理和管理有何不同?诸如此类问题,亟待破解。
为此,通州分局决定在责师培训工作所建立的“责师慧”品牌基础上,以“汇聚思想、汇聚共识”为目标,推出延伸品牌“责师汇”,创新引进新的培训活动和方式,采用轻松活泼的共识工作坊、沙龙、开放空间等形式,帮助责师梳理思路、明确职责。
作为特邀主持人,曾经担任民政部社区建设司社区建设专家组成员、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绿色社区专家顾问的宋庆华老师对此评价称,这种超前深入思考和探讨,将对副中心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影响更广泛的城市及发展。
凝聚共识,建章立制。
副中心建立责任双师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党中央、国务院对副中心控规的批复精神,将副中心建设成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思想上形成合力,才能勇往直前。有鉴于此,在前一阶段基础资料对接、各类分享的基础上,责师团队已经积蓄了很多能量,也到了敞开心扉,共同探讨最适合副中心责任双师团队工作方式的时候了。王玥表示,组织举办本次共识工作坊,既是对责师团队为建设副中心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也是为了更加真切地听取责师意见和建议,探讨出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工作边界与工作机制。
问题导向,剥丝抽茧。
现任责师团队有许多曾经参与过副中心控规及通州区总规的编制工作,对副中心并不陌生。然而从着眼全局的大规划到协调局部发展的小规划,确实存在观念与思想转变的难题,也亟待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宋庆华老师围绕副中心责师工作边界和机制建设两个关键词,分层递进,首先请每一位参与的责师写出自己的建议,随后进行小组分享,进而达成小组共识。各小组共识统一收集展示后,由全体参与者归纳分类,总结出实质内涵,从而明确了副中心责师的核心工作内容以及应当建立的相关机制,并据此制定行动计划。
明晰职责,动力内生。
本次共识工作坊采用分组方式,让每一位参与者提出自己最想讨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每一位责任规划师都能够进行平等对话,“每个人的发言都有效,没有对错只有不同”,在认真倾听中,收集观点,寻找共识。正是这种源于规划师自身的问题解决方式,才能产生更多的共鸣,进而形成后续工作的前进动力。“用这种方法讨论,也学习了这种工作方法。”01组团责任规划师表示,共识工作坊举办形式新颖活泼,问题逐步聚焦、层层递进,形成圈层,他们将做好新芽项目,力争实现讨论的框架。宋庄镇责任规划师认为,讨论过程中加深了精准的思考,也加强了不同责师团队的沟通交流,明确了工作方向,对今后做好副中心责师工作更有干劲儿了。
构建模型,多元治理。
通过多轮分享与讨论,责师个体的建议逐渐形成小组共识,并最终成为大家认可的保障机制、促进共识机制、工作边界三大核心内容,以及权责对等机制、特色化工作机制、参与项目合作实施三大外围带动内容。这种“3+3”工作模型的建立,正是本次共识工作坊取得的有益成果。与此同时,参与者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大家认为,城市更新、社区空间的兴起成为治理最好的话题,未来的社会治理主体将更加多元。责师工作不仅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工作,更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让人文关怀融入技术工作将愈加重要,责师也要学会倾听与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