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人才网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科学人才网实时推送招聘信息(博士人才招聘信息、研究生招聘信息、高校教师招聘、博士后招聘、硕士招聘、留学生招聘、人才引进、教授招聘、优青项目、青年学者)等信息,推动人才发展、促进海内外博士回国就业/创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人才网

当“杰青”之死叩问学术内卷:刘永锋的悲剧,只是高校生态的冰山一角

科学人才网  · 公众号  ·  · 2025-03-10 16: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5年3月5日,48岁的浙江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刘永锋在出差会议现场突发脑溢血离世。家属复原的工作记录显示: 刘永锋 从 2024 年 3 月到 2025 年 1 月,法定工作时间为 183 天,但他工作了 319 天,其中出差了 135 天。而且其出差及下班晚于晚上 9 点的有 277 天,其中有 105 天下班时间超过晚上十点。
然而,舆论场中一句“他的工作时长对高校学者不算什么”的刺眼评论,却撕开了中国科研界更残酷的真相—— 刘永锋的“疯狂”日程,恰恰是无数中青年学者的生存常态。

一、个体之殇:一个“杰青”的18年科研马拉松

在学术晋升的赛道上,刘永锋堪称“赢家”:35岁晋升教授(比平均年龄早6年),44岁斩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发表论文250余篇、H因子54的耀眼数据。但光鲜履历背后,是18年如一日的生存模式:从2007年入职浙大开始, 他每年仅有4天完整休息日, 凌晨进出实验室的记录达 112次, 电脑里存着3份未完成的基金申请书。即便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在西安会议现场讲解“金属配位氢化物的纳米化突破”,但没想到的是此次西安的会议上,刘永锋教授突发脑溢血,经43天的持续抢救后,于3月5日辞世。
这种“燃烧式”工作状态,与其说是个人选择,不如说是制度倒逼的结果。作为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他需要同时承担科研攻关、团队运营、经费筹措等多重压力。正如家属公开信所述: “没有课题就没有经费,没经费就养不活团队甚至自己没工资”,这种“手停口停”的生存逻辑,将学者异化为学术流水线上的永动机。

二、群体困境:学术锦标赛制下的集体过劳

刘永锋的个案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精准击中了中国高校的深层病灶。华南师范大学陈先哲教授的研究显示,当前推行的“学术锦标赛制”让学科排名直接挂钩教师成果产出, 青年教师成为考核终端承载者。这种机制催生出畸形的职业生态:
• 时间剥削: 法定183个工作日被拉长至319天,节假日沦为“隐形工作时间”。
• 空间囚禁: 实验室/办公室日均停留14小时,出差里程可绕地球两圈。
• 健康透支: 半月谈2021年调查显示,40-50岁顶尖学者过劳死频发,多名学者均倒在一线。
更令人揪心的是, 这种压力正在形成代际传递。 在某导师评价网站上,刘永锋被 学生指控“安排杂活、克扣补贴、深夜派活”,折射出导师自身被考核机器异化后,将焦虑转嫁给科研民工的可悲循环。而当社科院研究员刘宁在两会疾呼“别把过劳当典型”时,恰说明这种扭曲价值观已渗透至学术评价体系。

三、制度反思:从“蜡烛成灰”到可持续发展

真正令人窒息的,是社会对“拼命=成功”叙事的美化。刘永锋去世后,公众惊叹于他“年均绕地球两圈”的出差强度,却鲜少追问:为何一个研究储氢材料的顶尖学者,需要耗费135天参加各类评审会议?当科研经费40%用于非直接研究支出(包括会议差旅)成为潜规则,当“高被引学者”榜单变相鼓励论文灌水,学术生态早已偏离求真本质。

四、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要三重变革

1. 去KPI化考核: 参照德国马普所模式,给予学者5-10年长周期评估,替代现有年度量化考核。
2. 健康预警机制: 建立高校教师年度强制休假、心理健康筛查制度,将实验室安全规范延伸至人身安全。
3. 价值导向重构: 警惕将“凌晨四点的实验室”浪漫化,正如家属呼吁的“不在过劳与成功间建立因果联系”。

结语:卷不出的未来

刘永锋电脑里那份未完成的基金申请书,成为中国科研内卷时代最悲怆的隐喻。 当48岁生命化作21项科研项目、50项专利、230篇论文的冰冷数据,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非升即走”的恐惧和“杰青”光环的诱惑下,学术界正在系统性生产疲惫的灵魂。要走出这场没有赢家的困局,或许该从承认“刘永锋们的工作时长本就不该常态存在”开始——因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从来都不是在倒计时的焦虑中诞生的。
图片

图片

来源:科学人才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