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荣说
说旅游,说品牌,说策划,说古论今。 谈读书,谈生活,谈工作,谈天说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儿天空  ·  阅文2024年会将于2月28号在新加坡圣淘沙 ... ·  7 小时前  
中国中医  ·  【健康养生】春日过敏性鼻炎 ... ·  20 小时前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荣说

孙小荣:旅游的人与人的旅游

小荣说  · 公众号  ·  · 2018-10-17 13:04

正文

《那年芳华·致敬西藏旅游人的40年》序

中国现代旅游已走过40年发展历程,这个历程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也与中国老百姓生活变迁史同步,没有中国经济在这40年的飞速提升,没有中国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作为体验异地流动性的文化精神消费就无从谈起,人们会被禁锢在生活、工作圈层,难以实现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自由。


然而,当在一个特定节点追述历史,回顾往昔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宏达的历史叙事,忽略了作为社会构成和发展基本单元的“人”,在推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许有,那也仅限于代表一个时代的精英人物,而不是被时代裹挟着默默贡献的失声群体, 他们默默无闻,不是中流砥柱,却也是参与时代弄潮的顽石泥沙,他们的存在与付出,才是历史长河滚滚向前的坚实根基,他们在应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时代的发展状况,以平凡的精神缔造时代的普遍精神。

《那年芳华·致敬西藏旅游人的40年》 汪颖 主编

旅游,作为一种接近人类在流动采集时代的行为,是人类的天性。在新物质消费时代,人们把对寻觅新领域的内心冲动转化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把采集果实的欲望转化为新消费、新体验、新购买,本质上讲是新占有,以此来满足精神需求。因此, 就本质而言,旅游是人类原始需求的延续,旅游学说到底,是人学,它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人需要以旅游的方式满足“见异思迁”的本性,满足自己在流动中与自然、与世界互动交流的渴望;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为这种流动体验提供便利条件,吸引专门从事旅游的人为间歇性进行旅游的人提供各种服务保障,让人的旅游更美好。只有两个方面存在良性互动,旅游发展才能珠联璧合。

而在现实中,在旅游目的地的构建中,在回顾和展望的语境里,我们往往紧盯“旅游的人”,而不提“人的旅游”,我们往往得益于每年攀升的接待游客、消费额数据,而对从事旅游服务的个体缺少现实观照,对内在最核心的发展要素——从事旅游的人,缺乏尊重,我们很少谈及,正是这些扎根于基层的、围绕游客所需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坚守岗位的导游、领队、司机、店员、讲解员、保洁员、创意者、策划者、管理者、投资者……是他们营造了通达畅、优美特的旅游环境和服务,帮形形色色、众口难调的游客 完成着行走世界的旅游梦。


因此,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中国现代旅游发展历程,我们在感谢大时代催生生活大变革、消费大升级的同时, 更应该致敬那些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坚守的中国旅游人,他们是变革的参与者,进程的推动者,发展的见证者,他们曾经或正在面对的困境与荣耀,细微而具体,却是时代的涓涓细流,日积月累,汇溪成河,成就了方兴未艾的新浪潮。

从这个视角来评判,“那年芳华——致敬西藏旅游人的40年”,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人本情怀,让从事西藏旅游工作的老中青三代,讲述自己亲历的西藏旅游故事,体验西藏旅游新变革和新环境,是以“人的旅游”讲述西藏旅游故事,同时,也在续写西藏旅游好故事——他们要克服比其他地区更复杂的困境与难题,这种仪式感,为西藏旅游注入了具有新时代新创造特征的新内涵。


这是世界第三极——西藏,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个小创举,希望它以“第三极的高度”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带给中国旅游“以人为本”的现实观照与未来辉煌!

2018年9月18日于济南

孙小荣

资深媒体人、策划人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导师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