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广西特聘专家)
最近一段时间,我带学生到农村
进行
产业调研,看过江苏镇江的草莓产业、江西吉安的蜜柚产业、贵州遵义的辣椒产业等等。一个深刻感受就是,乡村振兴需要特别重视
农民
培训
!也许在人们看来,草莓也好,柚子也好,辣椒也好,都是再传统不过的农作物,农民种植这些农作物可谓驾轻就熟,易如反掌。当然,人们也普遍认为,农民一年辛苦下来究竟能不能赚钱,一看种植规模有多大,二看老天爷给不给脸。也许正是这样的认知,才使农村传统种植业总是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蛛网困境”。这不,上周去广西开会,惊闻往年10块钱3斤的荔枝,今年卖到40块一斤还没有什么好货!农民或许该欢喜,可是谁又知道明年如何呢?毕竟荔枝龙眼丢在田头没人要的场景,前年才刚刚经历过。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从事传统农业真是欲罢还休,只要选择呆在农村,就很难避开传统农业。今天我们强调乡村振兴,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农业,因为只有以传统农业为基础,才能体现农村的产业特色,做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完美结合。
乡村产业振兴“不能依靠农业,又不能离开农业”,这就是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在于
知识
,
只有在传统农业中嵌入新的知识,才能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让农民实现增收并最终得以生活富裕。
知识具有魔力,能够使传统农业颠覆传统!小时候种油菜,只知道收获油菜籽然后榨出菜籽油,现在人们喜欢调和油不喜欢菜籽油,但却喜欢看油菜花,于是农业科学家们用知识让农民种的油菜结不了多少油菜籽,但花期却可以变得很长,农民守着门前田里那片油菜花,就让许多城里人把钱送上门,赚的比卖菜籽油要多得多;小时候读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就稀奇得像听神话故事,今天的农业科学家用知识,让你想在什么季节吃西瓜都不再是奢望,只是要从口袋里多掏几个钱;小时候上山摘杨梅,爬上这棵树摘到的是酸的,爬上那棵树摘到的是甜的,是酸是甜全凭运气,现在农业科学家通过知识,要杨梅甜就甜,要杨梅酸就酸,酸甜苦辣想吃就吃,你不需要爬树,只需要掏钱;小时候吃桃子就一定不是李子,吃李子也一定不是桃子,现在农业科学家运用知识,可以让你吃到像桃却是李的水果,你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稀奇。由此可见,农业本无天生的传统弱质,只是知识少了,大家都一样地种一样地卖,本该神奇的农业变成了不赚钱的传统。
如果农民也能够利用知识去改变千篇一律的传统农业,让传统农业变得具有个性化特征,就有机会走出“谷贱伤农”的“蛛网困境”。现代技术层出不穷,
如前所述,让油菜花期延长,让西瓜改变时令,让杨梅由酸变甜,让桃李联姻生子,只要你愿意去想,知识都能帮你做得到。然而我们却发现,在现代农业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传统农业里的“蛛网”仍然一次又一次地网住了农民致富的双手,这究竟是为什么?答案是我们疏于
农民
培训
,导致许多知识农业仅仅停留在“观光示范园”里,不能转化为农民赚钱的手段。
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培训呢?这有三个理由:
一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多样性超出了农民能力。
上面提到的能够改变农产品的品种、时令、花期等等的,只能算是硬技术,传统农业发展中还有许多软知识,这些软知识能够将传统农业带离传统,赋予新的内涵。比如,如今
农业产业链已经由原来的线性,逐渐向网状演化,传统农业产业链中的每一个节点,只要有足够的知识都有可能蘖生,从一个节点蘖生出来的新产业链,极有可能与其它产业的产业链相链接,从而形成多产业的融合,将传统农业赋予乡土文化,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联姻,将传统农业通过互联网与城市产业链接,等等等等。知识的多样性与分散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传统农业成为众多产业链中的模块,实现“即插即用”功能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又让农民在复杂知识面前变得愈加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二是城乡二元的惯性,智力资本进城降低了农民能力。
不管是改革之前还是改革之后,中国城乡两条轨道都没有出现过并轨的趋势,而是双轨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拉大,只不过在改革之前是行政权威起作用,改革之后是市场机制起作用。从人才流动的角度说,山窝窝里的凤凰都飞向城市,这个流向一直未变,改革前的主要途径是当兵考大学,改革后增加了进城打工创业当老板,剩下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读书最少,年龄最大,力气最小的儿童、老人和妇女,以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发展农业,能够用知识来改变传统的可能性就极低。我在江西调研的时候问一个葡萄农场主为啥不开网店卖葡萄,她根本不知道网店是什么,路边摊是她销售农作物的主要渠道!因此,由于城乡二元的惯性,在城乡之间的闸门打开后,农村的智力资本大量涌进城市,严重降低了农民的知识储备与能力。
三是政府政策的偏斜,智力支持向城削弱了农民能力。
应该说,改革开放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教育是分层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层次不同,得到的政府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我国教育支持政策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一方面体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在城市里,尤其是在大城市里,不像发达国家,有许多大学就座落在10万人口左右的乡村小镇中;另一方面,政府的教育投入,大多数也是投在高等教育当中,一些初等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初级中小学,甚至连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农村成为中国最典型的荒蛮之地,现代文明之光普照不到的地方。政府政策的城市偏斜,使智力支持偏向于各种要素累积能力强大的城市,对于要素积累本来就很少的农村,只能积贫积弱。长此以往,多重因素叠加,农村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少,从而严重削弱农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