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语境中的流亡,对于北岛是刻骨铭心的生活和语词经历。相关记忆的冰冷锋刺漂浮在他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即使藏在最不起眼儿的角落,也往往寒气逼人。在《歧路行》的新九章里,这部分的主题集中出现在第十三章。第十三章的关键词是“另一个”,从第一节开头的“另一个男孩”到最后一节的“另一个早晨”,贯穿整章各个诗节。与寒冷有关的意象也时有出现,比如“大雪絮语是暴君的承诺”、“中文——流亡的北极光”、“在白纸写下第一行/当大雪的罢工在进行中”。但总体说来,第十三章的色调是中性的。贯穿诗章的“另一个”让语词的流亡成了内在于诗人自我的他者。北欧长夜里的孤寂中的母语经验,曾经在彻底的隔绝中将汉语内化为诗人的自我和主体性的根基,刻骨的寒冷背后是更高程度的主体意识的觉醒。第十三章里面的“我”被重新定义了——“
博鲁姆,我的法官/引领我——厄运另一个影子”、“猫头鹰整夜号叫/遇见我——另一个梦游者
”。那个在语词流亡中的“我”、那个在镜中看到“乡愁的王国”的“我”成了“另一个”。第十四章里那个“面向太阳宣誓”的“我”不是“另一个”,第十一章里那个“低吟应和伤心的歌”的“我”也不是“另一个”,第十二章里那个“在流水中刻下青春”的“我”更加不是,只有“中文”成为“流亡的北极光”时的那个“我”才是。在这“另一个”的经历中,最温暖的交流是语言之外的。鲍尔·博鲁姆“在哥本哈根的法国餐厅”“打开地下的阳光的红酒”,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带我采蘑菇/下雨——他穿过森林领路/用军用小刀剜蘑菇/有的连忙吐掉:有毒”。当漂流中的汉语主体沉淀为内在的他者,更朴素厚重的主体生长方向也就随之敞开。
在第十五章,杜甫出现了。在一千二百六十年后,诗人“追随杜甫——从重庆到奉节”。在跨越千年的汉语长河中相遇,没有古典诗歌与现代汉语的隔阂。生命的轨迹与汉语的诗心交融在一起,没有异质感:
白帝城码头 一级级石阶
登天 向悬崖承诺
杜甫一家在客堂落脚
失眠——他投下我的身影
从鸟巢孵出新的月亮
我倾听他诗的心跳
……
当浊酒遇上多病之杯
我的晚风吹来杜甫的白发
……
诗从西阁窗口放飞鸥群
我沿杜甫记住的小径
在古城墙脚晒太阳
无论多复杂的现代或后现代的文学理论都隔挡不住生命与诗歌的本质关联。“在古城墙脚晒太阳”的北岛,卸去了现代文学的盔甲,以弱化了的自我意识唤醒了更高的普遍主体,于是“我”的晚风吹来杜甫的白发,于是倾听到了杜甫的诗的心跳。诗人面对的总是语词化的经验和经验化的语词,时时要穿透双重客体化带来的隋性。某种形态的主体性的激发和强化在诗歌创作中是不可避免的,否则无法使语词和经验从各自的隋性当中解放出来,在相互的映照中重新建立起自由的澄明关联。然而,主体性的强化同时也意味着某种隔绝。自我意识的边界成了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刚刚被解放出来的语词与经验的关联之上,在不易察觉的固化中沉陷为更隐秘的隋性。在杜甫走过的小径,北岛彻底松弛下来。“溜进暮色的孤狼”已不再是多年前“踏着那节奏”走进“无人失败的黄昏”(《关键词》)的那一只了。他的目光不再看向明天,而只是停留在这万古一时的此刻。于是,“
不同的时刻汇成河流/波浪复制着波浪/我追赶杜甫的背影——/焚烧多少王朝的太阳
”。千年后的登临,沧海桑田间,767年杜甫的重阳节竟还在那里。“
我喘息——他咳嗽/把狂风撕成山河碎片
”,更直接的是语词的碎片。晚年衰病中的诗人面对命运般的狂风,听任狂风中语词的碎片飞舞。意外地,“
那些词语被狂风召回/转瞬间 头颅吐出小草/他脚下踏出平仄路
”,伟大的诗意由被触动的诗心点化,获得了生命和形式。对于诗人来说,诗歌像命运一般不可捉摸。杜甫说:“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他说的是谁的命运?
然而,北岛终归是现代的。第十六章开头写道:“然而塞纳河才是流动的盛宴。”在这以致敬为主题的诗章中,我们可以部分地看到北岛诗歌生长的土壤。从里尔克、茨维塔耶娃到达尔维什、阿多尼斯这一致敬的谱系中的人物和作品,在北岛的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中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出现。这些汉语世界的他者,早已进入当代汉语,成为这无比丰富又无比驳杂的语言和思想世界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复杂、丰饶和腐烂,缺少的只是真正有生命力的种子。当然,北岛所致敬的不仅仅是诗歌。这些超拔于自己时代的人,拒绝与时代合流,同时也在决绝的对抗中揭示出了时代的真理。“
向没有家园的达尔维什致敬/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为了隐喻的鸟群追上子弹/诗歌是爱情与坦克对话/巴黎——异乡人的驿站/约旦河是古老文明的血脉/他的心像握紧的拳头/穿越诸神的敌意的边界/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蜡烛
”,在一个不断承诺人性与和平又在不断背弃承诺的世界里,任何简单的自我认同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背叛。将被致敬者的诗句融入自己的沉思和赞颂,同时也就将他者的责任、苦难、矛盾、眷恋甚至是疯狂承接到自己的主体意识当中。每一次致敬都莫名的沉重。
反抗依然是永恒的母题。从“我不相信”(《回答》)到“我不承认”(《歧路行》第四章)再到第十七章开头的“反抗”,时间的跨度是半个世纪。“
反抗流亡反抗土地的邀请/醒来——太阳的印章/我的心是世界尽头的闹钟/反抗命运反抗我的河床/加速旋风——从树的意志/从沉默的野草到重唱的山峦
”,岁月的层累改变了“我”的位置——从反抗的主体转移为反抗的结果。“我”不再是自明的了。既反抗流亡与乡愁,也反抗归根的愿望,只为在世界尽头一遍遍醒来,保持自己为太阳的印迹;既反抗命运的无常,也反抗平稳安定的自我,从一切非我中汲取拒绝的能量。反抗与诗歌互为镜像,极度单纯却又无限复杂。在新九章里,第十七章是最丰富的,丰富到可以涵括诗人的一生;同时又是最简洁的,简洁到可以化约为两个字。这几乎可以看作北岛诗歌写作的一个缩影。北岛的诗歌里缺少新奇的意象吗?仅以此章为例:“
失忆的树冠在种子中/水平线收进暗夜的折刀
”、“
切开苹果切开时间的深渊/古老的天窗放出鸟群
”,这是陈旧的诗歌意象吗?北岛之所以给人留下的重复的印象,是因为所有新的语词和意象都被放置在了一种看似熟悉的回旋当中,都或隐或显地指向了相同的方向。然而,一切生命的成长不都是这样吗?无论多么丰富的细节,并不在那至简的螺旋之外。而统一的机体一旦瓦解,原本以整体的自身同一为基础的繁多就只能走向腐烂了。在当代汉语诗歌中,北岛是荒瘠之地的苍柏。在野花烂漫的时节,总会有人讶异于他不合时宜的虬劲吧。
当然,北岛毕竟舒缓下来了。他开始留意“从鸟巢孵出”的新的月亮,他目送长江水“出三峡进平原”时,心中回响起的是“天地一沙鸥”。第十七章的结尾:
云的思想成为一颗流星
照亮那大地的瞬间——
兵书落雪 汉字围城
还是北岛的句子。但总觉得里面多了点儿什么,但又似乎什么也没多。
2019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