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7
然后你测试完了,那我不就好比较了吗,所以我只能去比较一个相对的值,不能比较一个绝对值,还记得我们核心的,然后现在你也看明白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愿景。只要企业里面的这些人,企业里面的在职员工,然后对能力进行测评。测试完了之后,我给你报告,报告是拿比如说是所有的人测试完我系统,我积累了一堆数据,然后我告诉你,人的能力是在参加同一个职位上,就同样胜任力模型里面,你排第几。
只有相对值没有绝对值。所以这种能力高低,这是个形容词或者是个副词,没办法进行绝对值的,何况能力还在水涨船高,随着技术的进步,他的能力会越来越提高,所以没有绝对值。怎么样评价你人的能力,这是我们的这一个概念,下面我们想另外一个问题,大学生现在不是找工作都起来了,毕业了,然后大学学的全是应试教育,也没有把他针对一个岗位的能力进行集中起来。比如说我要去考一个软件工程师了,我也不知道软件工程都要考什么东西,我说花200块钱到系统平台上测试一遍,比如你可以选择究竟是按照的软件工程的标准,还是按照IBM或者按照微软的软件工程师的标准来测试。
假设由我们去负责把企业的胜任力模型搞到,然后输入系统,把能力所要求的知识什么都关联好,然你到那里去测试,然后我给大学生出去一个报告,假如说我们公司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学生就拿了一个报告,就说到了客户那里说,你看我现在打算应聘一个软件工程师,因为岗位,现在这是给我出具的一个报告,我是考试了,然后上面还有点评他哪些方面能力强,哪些方面能力差,假设我们平台地位已经做得很高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政治的公式去达成目的,假如我们可以搞定国家的那个什么信产部,然后再搞定那个什么人力资源部,假如我们可以搞得定东西,然后给他最终出具这么一个有权威的报告,我们知道肯定要随着时间来逐渐积累名声,假如说我们每次测试人到了人家企业,所体现出来的能力都跟我们测试结论是相符的,那时间日久,是不是就成为江湖老大了?
168
其实吧,阿里巴巴也是这么一步步的成长起来的,假设我们现在也决心沿着阿里巴巴路径,将来把自己这么成长起来。好,现在我们想想,我们找到了系统的两类涉众,然后他们使用系统的两类方式,但是她们可能有点不一样,一类是有工作经验的,一类是没有工作经验的。现在来你要给他设想,它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找工作,一个目的为了升职称。或者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评价,所以我现在根据目的来对他们进行设计愿景,愿景完了就找到不同的涉众,然后找到他们不同的目的,现在我已在开始给你做事情了。
在职的,它的目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找一个真实的评价,评职称什么东西需要的,然后甚至涨薪水。但个人目的我到你这考试了,弄了一个报告就为了找工作,然后我们的经历什么的那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我已经给你找到了两类重点,从用户的角度我们已经找到了两类涉众,然后他们使用系统的目的是可以区分开来的。下面就是你要给他设计一个用例的业务流程,现在我们设计的是,不管你是什么样子的,你都要去报名,然后参加考试,然后在整个的过程中间,假设你想想岗位,假如说需要多门课程里面的能力,那么从数学的角度,模型是什么样的系统?
是不是首先还是这样的,比如说高考,而不是考研究生,大家知道考研究生有这样一种情形,就说如果你是本科去考研究生,那你就是考五门课,政治和英语加三门专业。如果你要是个大专生,也要考研究生了,国家想要怎么收拾他的,要考五门课是不是再加两门课,我系统是不是要解决问题,也要碰到类似这种问题我要去解决的,所以我还在想着,比如说企业就说了,我先最需要能力,但是我也想测试一下你有没有那方面的潜力。如果有这方面潜力,将来有机会的时候,我再把你调过去,我先把你能力给你备着份。
169
所以说这样你就理解了,我们测试的时候你来想,一个岗位他是需要很多课程的里面的能力,所以是以课程为重点单位去测试的。然后再来设想一下,我们也假如说我们系统做好了,我们是不是还有这样一个应用,比如说我们这软件架构考试,我这软件架构的体系弄好了的,然后将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直接用我考一门课准备挺好的,然后你一会你就会看到我们的考试方式,假如我们班有一百个人来考试,然后我们只要做的什么,但是大家考试级别是一样的,这样才能考出来能力这样的,但是因为是机考,所以你将会发现每个人看到题的顺序是不一样的。比如你的第一道题可能是人家第一百道题,这样一来,也杜绝了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