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整风期间,周恩来同志于
1943
年
4
月
22
日在中央南方局给干部们作了
《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
的报告,该报告从
领导者的定义、领导者的立场、领导者与领导机关、什么是正确领导、领导者的任务、领导群众,结交朋友、领导艺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
等方面,对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作了全面深刻的阐发。报告虽仅
3000
余字,却充分体现了周恩来对领导学规律的深刻洞见,是马克思主义领导学的经典之作。
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指路明灯。《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通篇洋溢着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周恩来提出领导者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还要“用革命的精神改造工作”,要保持“布尔什维克的坚韧顽强”,并将“政治上可以信任”作为选人用人的先决问题。周恩来特别
注重对思想的改造,
强调要“加紧党内外思想斗争”通过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觉悟,改造自己的思想,坚决反对“蜕化或腐化思想”。同时,周恩来特别注重
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指出要“相信群众力量”“必须与群众取得联系,把领导者和群众两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面向群众,汲取群众经验”“向群众学习”,和群众“打成一片”。
有明确的政治站位。
政治站位是领导者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周恩来提出了两项要求。
一是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领导者的角色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在领导岗位上的人,对这类领导者,周恩来特别强调他们
要辩证地看待自己的角色,
因为他们对下来讲是领导者,对上来讲,他们又成了被领导者了,
要结合情况区别对待自己的身份。
另一种是一些同志,“虽未直接做领导工作,但实际上仍是领导干部”,这类人是“以工作为区别,而非以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来区别,更非以干部与非干部来区别”。
二是要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是政治信仰的必然结果,也是判断领导者政治坚定性的重要标准。周恩来指出“党的立场就是领导干部的立场”,并具体归结为六点:“
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要有坚持原则精神,要相信群众力量,要有学习精神,要有坚韧的奋斗精神,要有高度的纪律性。
”
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对领导者来讲,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关键。周恩来提出了领导者的两大职责:
实现正确领导和完成工作任务。
正确领导主要有三个方面:“
正确地决定问题,组织正确决定之执行,组织对于执行这种决定的情形之审查。
”领导者的
任务主要是“用人行政”,
具体内容有五项:“要求领导干部抓紧思想政治的领导,要求领导干部抓紧组织领导,慎重地挑选干部和分配工作,审查工作,面向群众”。在讲领导者的职责的时候,周恩来还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的问题。领导者的工作,应该是以群众为中心,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依靠发动群众实现工作职责。
有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
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周恩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领导艺术方面,
要学习列宁、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艺术,抓住中心,照顾全局和多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地做好工作。
二是在领导方式上,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
领导党的方式
上,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好“集体领导与按级领导”“个人负责制与个人领导”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在
领导群众的方式
上,“领导群众的基本方法是说服,决不是命令”,而且“领导群众和结交朋友,领导者自己要起模范作用”。
三是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周恩来总结了需要把握的五个方法:
“在斗争中审查理论原理和原则;从实际工作中规定和审查政策;要用革命的精神改造工作;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主要用说服的方法,不用行政的方法,只有在情况紧急时,才用命令的方式。”
保持良好的作风。
作风问题事关人心向背,是保持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性因素。周恩来结合列宁和毛泽东的作风建设的典型经验以及当时存在的一些机会主义现象,着重论述了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问题。
一是要弘扬和践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周恩来指出,领导者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经过最实际的调查研究,并使这些实际材料与党的原理原则联系起来”,同时“要躬行实践”,并经过“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系统的经常的审查,才能从实践中证明党的路线和策略是否正确和是否需要补充。
二是勉励领导者要“戒慎恐惧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