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图药讯
商图药讯是国内领先的线上生命科学资讯平台,致力于分享最有价值的前瞻研究、法规政策与行业资讯,洞悉产业生态。整合创新资源、倾听技术之声,通过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打造前沿科技、创新产品及服务模式的展示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优秀网页设计  ·  AI工具丨设计师刚需,可商用的AI生成背景图片库! ·  2 天前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七日 ·  2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AI工具丨AI头像生成神器,定制专属情人节微 ... ·  3 天前  
字体设计  ·  学生们的立春节气字体设计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图药讯

【IGC2024 9月6日精彩演讲摘要】 免疫细胞治疗创新研发专场

商图药讯  · 公众号  ·  · 2024-09-07 20:59

正文


专场A 免疫细胞治疗创新研发专场
IGC

9月6日, IGC 第八届免疫基因及细胞治疗大会 将于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成功拉开帷幕!

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CGT活动之一,今年IGC大会特设 12+ 场深度细分论坛, 28大 精彩专题,集结 170+ IO/GCT领域科研学者/KOL、企业领路人等专家讲者,两天活动共计吸引 3000+人次 的专业精英听众出席。


免疫细胞治疗创新研发专场现场纪要



话题:创新型Treg免疫治疗

嘉宾:石彦,博迪贺康(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顾问












石教授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以及走向商业化的过程。首先,石总介绍了调节性T细胞基于占用的抑制,通过测量晶体的力学性质、敲除钙调蛋白等技术,呈现了一系列详实的实验数据,发现了仅Tregs独有Foxp3及其调控机制。其次,石总介绍了无菌小鼠的淋巴系统不发育的研究和基于口服耐受的体内Treg生成。



话题:Immunotherapy for Cancer Cure and Beyond-A Historical Mission癌症治愈的免疫治疗和超越——历史使命

嘉宾:沈浩,复星集团科创合伙人、复星医药合伙人、复星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


沈教授介绍了细胞治疗的未来发展的思考。沈教授回顾了肿瘤通过免疫疗法和靶向药来治疗,而CAR-T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结合了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产生的细胞治疗。沈教授从体内扩增、对肿瘤有特异性反应、持久治愈、治愈兼备预防肿瘤四个方面阐述了CAR-T的优势,并回顾了自2017年起CAR-T市场的历史,表示强大的临床数据、制造供应、快速的适应症扩张、创新产品是成功的关键。再者,介绍了奕凯达作为中国首个商业化CAR-T产品,开创中国细胞治疗新纪元。



话题:滋养细胞法确保NK细胞培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嘉宾:陈霖,杭州中赢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副总裁CSO


陈总从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盘点、滋养细胞法培养NK细胞的稳定性、安全性,公司简介三方面展开。首先,介绍了肿瘤免疫治疗产品种类,尤其是特异性细胞、非特异性细胞作为创新药。阐述了CAR-T和TCR-T细胞产品的研发情况和获批项目的适应症,以及强调了CAR-NK细胞产品的优势,但也表示存在输注细胞缺乏体内持久性、肿瘤微环境等挑战。其次,从不同细胞来源、不同供者来源和扩增倍数介绍了NK细胞制备批次稳定性,从不同年龄、非健康人群扩增成功率,外周血和脐带血NK扩增倍数分布等相关数据阐述滋养细胞扩增法的优点。



话题:新一代基因编辑TIL的开发

嘉宾:隋礼丽,毕诺济(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隋博士以《TIL细胞疗法现状和未来展望》为题,先回顾了肿瘤治疗的演变,但目前肿瘤免疫疗法针对实体瘤效果有限。再者,从TIL制备及回输过程介绍了TIL产品,并介绍了TIL疗法40余年的积累和2024年获得FDA批准。其次,从安全性高、靶向多、特性性识别、适应症多等方面阐述了TIL的产品优势,并展示了TIL产品治疗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瘤种的临床数据和临床案例。最后,展望了下一代TIL的研发方向,从T细胞改造、穿刺取样、减少IL-2的临床用量、早期患者TIL存储四方面加以阐述。着重介绍了BEN-201双敲基因编辑TIL的一系列优势,包括对原代肿瘤细胞、类器官等的显著杀伤效果,以及毕诺济新型TIL生产工艺FOST具有一步法、降低成本、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更强的肿瘤杀伤效果等优势。从生产端和支付端两方面阐述了TIL疗法商业化破局之路。最后介绍了毕诺济公司。



话题:新一代CAR巨噬细胞肿瘤免疫治疗技术

嘉宾:宁蓬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宁教授首先介绍了创新细胞治疗赛道发展概述,强调CAR细胞治疗已取得突破性成果,CAR-M在实体瘤的治疗中值得期待。从其先天趋向、重塑实体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唤醒T细胞三方面加以阐述。第二,宁教授展开了“如何做好细胞治疗源头创新”,并介绍了CAR-T免疫细胞疗法研发历程和CAR-M免疫细胞疗法当前研究。最后,从源头创新介绍了新一代ACT CAR-M技术平台,发现本项目ACT CAR-M相对于CD3 CAR-M显著性促进在体活化并促进对肿瘤细胞吞噬显著增强。其核心技术基于对巨噬细胞的深刻理解,建立了五大技术平台推进临床转化。



话题:TCR逆向基因工程平台在实体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嘉宾:韩研妍,恒瑞源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应嘉宾要求,暂不公开



话题:mRNA介导的体内编辑的CAR-M细胞的实体肿瘤免疫治疗

嘉宾:张进,浙江大学,教授












张教授先介绍了CAR-T细胞在实体瘤的挑战,病人的临床获益有限,而CAR-巨噬细胞在实体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中有潜在优势,可吞噬杀伤、促进抗原提呈等。利用巨噬细胞进行免疫治疗的两个策略包括在体内通过mRNA等和在体外改造后回输。其次介绍了体外编辑的CAR-M细胞,利用了iPSC来源的工程分化免疫细胞。从第一代、第二代进行开发,揭示了CAR-iMACs的“胞葬作用”和改善了肿瘤的微环境这两个作用机制。再者,张教授介绍了通过编辑CAR-iMAC的代谢和编辑免疫检查点来进一步增强其功能。另外,张教授着重介绍了基于LNP-mRNA的在体编辑的CAR-M。从巨噬细胞面临实体瘤内部的物理屏障出发,设计出体内编辑内源性巨噬细胞的新策略,开发了四价mRNA产品,以靶向肿瘤细胞,打破物理屏障,激活CD8+T细胞,改善实体肿瘤微环境。张教授最后分享了CAR巨噬细胞依赖CAR结构通过抗原扩展激活CD8 T细胞。



话题:基因编辑技术结合非病毒载体赋能通用型细胞治疗

嘉宾:苏晓晔,石药集团,研究院院长












苏博士以创新的细胞和基因疗法科技平台为题,首先介绍了石药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CAR-T的策略,使用包括mRNA,sgRNA,DONOR DNA,LNP四个部分,其优势包括节约成本、提升安全性、满足大量需求等,这需要五大技术平台——T细胞改造、基因编辑、sgRNA合成制造、mRNA平台和LNP平台的打通。苏博士也展示了CAR-T体内和体外的杀伤能力。其次,展示了体内直接生成car免疫细胞的技术,针对线性MRNA表达较短的问题,通过线性RNA的环化延长其持续表达时间。最后,介绍了mRNA和LNP平台的优势与特点,大量的临床数据已证明其安全性。



话题:环状RNA平台及其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嘉宾:左炽健,苏州科锐迈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左博士从CuredMed底层专利平台及CMC、环状RNA应用于T细胞工程、环状RNA应用于间充质干细胞修饰、展望四个方面加以阐释。首先,环状RNA底层专利布局完成,解决了mRNA领域“卡脖子”问题,并且已建立环状RNA+LNP GMP级生产工艺,完成了上游研发及生产布局,实现了环状RNA完整产业链。其次,左博士着重介绍了环状RNA应用于T细胞工程,概述了CAR-T细胞疗法,介绍了目前CAR-T细胞疗法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存在四级神经毒性的安全性担忧,而mRNA CAR-T瞬时表达、安全可控,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安全性已获得临床验证。再者,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再生医学的广阔临床前景,通过RNA提供调控信号修饰干细胞,发现CircRNA-LNP为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修饰提供新的可能。最后,左博士展望了在体递送细胞工程。



话题:基于环状RNA的体内原位CAR协同免疫治疗技术

嘉宾:璩良,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第一,璩良研究员基于环向RNA展开讲述。先介绍了mRNA疫苗制备的优势,但存在稳定性低、半衰期短等缺陷,为突破mRNA疫苗稳定性低的制约,构建出了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环向RNA具有制备简化、稳定性高、效果显著、副作用低四方面的优势。第二,璩良研究员介绍了基于环向RNA的免疫疗法研究。聚焦于开发并利用新型RNA技术“训练”机体免疫系统,以实现癌症等疾病的RNA免疫治疗。基于个体化CAR-T过继细胞疗法的劣势,开发出“现货型”isCAR免疫治疗技术,其具备治疗成本低、治疗时间窗口、无需清髓等优势。最后,介绍了体内CAR-Vac协同免疫治疗。



话题:全球首创粒细胞抗癌活性检测疗法技术

嘉宾:卢坤,武汉医科所集团深圳朝晖再生基因细胞新药有限公司沃昕生物首席科学家,诺奖求之细胞再生医学研究院PI












卢博士以CKA粒细胞抗癌活性检测技术LIFT序贯粒细胞抗癌疗法项目,该项技术具有全球首创、高精确度、无辐射性、体外安全等优势,拥有万亿市场。认为粒细胞不仅仅有抗炎作用,且具有抗癌作用,梳理了“LIFT序贯粒细胞抗癌疗法发展”历程。再者,发现杀癌活性与粒细胞数直接相关,并展示了天然抗癌活性在不同免疫细胞群中的不同分布,以及人体免疫细胞杀癌活性的季节性、人体抗癌活性稳定性及应相因素。LIFT序贯粒细胞抗癌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治愈共存、广谱通用等八大优势。最后,介绍了粒细胞保存技术合作研发新进展,其研发检测体系通过细胞凋亡检测、细胞表型检测、细胞分化功能检测、细胞骨架检测、细胞线粒体结构检测等。



话题:超强基因修饰外周血类TIL(ScTIL)细胞治疗实体瘤的探索研究

嘉宾:谷为岳,北京卡替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












谷博士介绍了实体肿瘤的异质性难题,而T细胞作为专杀有突变的细胞,是癌症的克星。认为攻克癌症的关键是识别肿瘤的自体天然、多样性T细胞群体。实体肿瘤免疫治疗存在三大难题,包括异质性、微环境、T细胞扩增。当前异质性难题的较优解是TIL疗法,其优势是多靶点的肿瘤识别性、解决异质性难题,但其仍存在巨大局限性。而卡替公司第4代TIL疗法ScTIL突破了TIL诸多局限,具有无需手术组织、机制颠覆、极佳安全性、广谱适用性、极致周期的优势。再介绍了关于异质性难题的最优解是外周血类TIL,当前微环境难题的最优解是增强受体,T细胞扩增难题的最优解是扩增因子。并且从药代动力学分析了ScTIL拥有显著的肿瘤趋集浸润性。再者,介绍了其单采——回输仅2天快速工艺及其极佳产业化潜力。



话题:免疫代谢重编程下的代谢增强型IL-10 CAR-T开发

嘉宾:仝督读,深圳莱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仝博士介绍了莱芒生物核心的免疫代谢重编程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代谢增强型IL-10 CAR-T开发和临床进展。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法面临T细胞耗竭引起的响应率不足的问题,免疫代谢重编程技术可以直接作用于终末耗竭T细胞,提升其氧化磷酸代谢能力,细胞增殖和杀伤能力,从而促进其抗肿瘤作用。代谢增强型CAR-T在临床前多种肿瘤模型上都展示出了100%的治愈率,并且可以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在临床研究中,靶向CD19的代谢增强型CAR-T产品也以极低剂量(常规CAR-T剂量的1%-5%)在20位病人中展示出了100%CR的极好疗效。在巨大包块淋巴瘤,脑神经转移淋巴瘤等多个具有挑战性病例中也展示出突破性的效果。仝博士最后介绍了莱芒生物的研发管线以及公司发展状况。



圆桌讨论:当免疫细胞遇上创新递送等前沿技术,应对融合创新的产业化与成本挑战

主持人:金夷,精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苏晓晔,石药集团,研究院院长

左炽健,苏州科锐迈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韩研妍,恒瑞源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金夷: 细胞疗效是有效的,但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成本昂贵。因此如何从工艺上、基础材料上等方面提高其可行性极其重要,提高安全性和降低成本是细胞治疗的挑战。


苏晓晔: 主攻核酸递送,试图为细胞行业带来变化,申请的技术平台专利。原料成本预计百元级别左右(当然这不包括QC成本),个人认为是一个巨大的降低。


金夷: 您认为挑战是什么?


苏晓晔: 很多临床前的东西,在临床上转化的时候,我们认为还是有差别。我们认为新技术平台还需要临床探索。


左炽健: 关于成本的问题,检测成本和物料成本。但是今天听到一种说法,细胞本身的成本已经不高了。从原料端看,未来可以通过一些新技术替代慢病毒。从检测试剂看,如果完全国产化,认为其检测成本会降低下来,试剂行业的壁垒并不高,降成本未来可期。关于挑战,新技术一旦要经过临床的验证,三年五年都很正常,病人和市场都需耐心。另一个挑战是某一些技术只对某些适应症适合,难以匹配所有的场景。这需要早期开发时注意和临床的 规划。


韩研妍: 非常同意左总的意见,技术和适应症是对应的,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而是为了适配。在有效性还没有被充分验证的情况下,不应先考虑成本。应当先在有效性这个前提下,再考虑成本。


(部分选取自嘉宾交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