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农庄园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看雪学苑  ·  某cocos2djs游戏jsc以及资源文件解密 ·  昨天  
羊城晚报金羊网  ·  DeepSeek紧急声明 ·  昨天  
羊城晚报金羊网  ·  DeepSeek紧急声明 ·  昨天  
财联社AI daily  ·  DeepSeek爆火后,美国科技巨头面临灵魂拷问! ·  2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DeepSeek爆火后,美国科技巨头面临灵魂拷问! ·  2 天前  
湖北生态环境  ·  “智慧手环”二十四小时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  3 天前  
湖北生态环境  ·  “智慧手环”二十四小时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农庄园

政府应该鼓励支持人力资本下乡吗?

三农庄园  · 公众号  ·  · 2018-07-09 11:51

正文

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广西特聘专家)

最近,北京大学于教授建议国家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结果被网络刷屏,并引来不少批评声。起初看到这个标题,我也吃了一惊,毕竟“上山下乡”这个历史记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太过于惨烈,怎么可以再启动一次?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仔细读了这篇文章,概括起来说,于教授的建议包括以下 几点内容:(1)当前大学生、农民工、适龄青年的就业压力特别大,而城市就业容量又十分有限,大学生累积在城市无法就业,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2)农村具有很大的就业空间,是就业的“安全阀”,可以选招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师、医护人员、农业技术员、公共服务人员和“村官”;(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给予进入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每人每月4000元左右的补贴,2年期限;(4)鼓励及支持大学生进村的空间范围包括农村,也包括小城镇,还有老少边穷地区;(5)所有去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必须出于自愿,不能强迫,通过市场双向选择,政府与社会应该尊重大学生自己留城或是进村的就业意愿选择。 在我看来,以上的建议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用了“上山下乡”这个十分敏感的词,容易让人想起历史上的“上山下乡运动”给那一代城市青年带来的伤痛,尽管就我自己来说,在成长道路上常常感恩于从城市来的“知识青年”所带来的启蒙与知识!我不赞成于教授把上述建议说成是“新上山下乡”,尽管带有一个“新”字,仍然容易被误解,建“知识青年基地”也许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知识青年”的概念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一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历史符号。从经济学的角度说,这些措施或许可以称为 “鼓励 人力资本下乡”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政府是否应该鼓励支持人力资本下乡呢?我倒觉得不仅应该,而且可能,因此是可以尝试的。

乡村发展人才匮乏

我们现在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要的体现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以我的理解,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内涵:一是经济总量增长;二是经济结构改善;三是社会福祉提高。我们的农村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结构太单一,年年在那一亩三分地里种庄稼,收成再好也就那千八百斤粮食,还得遇到风调雨顺,而且没有“蛛网”的困扰,经济总量增长当然缓慢,甚至可能不增反减。没有收入来源,社会福祉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在农村如果仅仅依靠种地,能够吃饱饭就算不错,哪里还顾得上娱乐享受和身心健康。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农村人看着城里人吃得那么好,玩得那么带劲,穿得那么时尚,怎能不心动呢?在家里得不到这些,自然就会选择远离家乡,进城打工增加收入。农村的人走了,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走了,农村失去了生产过程中最积极最富创造性的要素,凋敝也就不可避免。要改变这种状况,出路就是在农村要有能够赚钱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产业。也就是说,农村要改变简单的土地种粮食这种单一产业结构,农民有机会进入到像波特所说的具有“长期盈利能力的产业”当中。

然而,农村新业态的衍生本身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现在的情况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作用下,农村青年都出去打工,更何况那些大学生们,农村不仅缺乏能够衍生新业态新产业的人才,甚至连维持传统农业的一般劳动力都缺乏,哪里还能奢谈那些能够给村民带来福祉提高的人才!每一次回老家路过村口,看见那个杂货铺里开办的乡村卫生所,我就感叹不已!以前的赤脚医生制度变革后,村里一度没有了医生,村民有一点小毛病也要跑到乡医院。村里的小张由于身体原因,在村口开一家杂货店谋生,或许是看见村民们看病的难处,再加上他家以前有做乡村医生的传统,就到外面跟着师父学了一点中医,然后就在村里边开杂货铺边开卫生所。初中没有毕业的小张,很多年来成了村民身体的保护神,有个感冒发烧自然离不开他。自打乡镇合并后,乡医院并到镇医院,小张在村里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我从父亲口中听到最多的医生名字就是小张,他说得越多,自然我的担心也就越多。这样的窘况不仅仅表现在卫生所,我们村里的小学,如今的师资仍然是依靠当年代课转正而来的吴老师在挑大梁;村里的土地耕种,施肥撒药完全凭的是老农一辈子的经验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土壤到底是酸还是碱,他们听都没有听过,只知道有醋才是酸,豆腐需要碱。如此的人才状况,如何能够支撑得起乡村振兴?


人才入乡需要支持

有人说,农村凋敝是必然的,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应该将农村人迁移入城,享受城市文明,而不是相反去鼓励城市人才入乡以改变乡村。这个看法既误解了城市化的内涵,也不符合现实。我们常说城市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是人的城市化,也就是让人享受城市现代文明。农村人在哪里能够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应该不是唯一的,既可以通过现在农村的发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移民入城来实现。从现实来看,要将现有的所有农村人都移入城市去享受城市文明是不现实的,不要说现在的城市是否有能力接纳,就是能够接纳,也要看是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意愿入城。我曾经去过日本的农村,在一片片水稻田边,有整齐的街道,学校、医院、乡村车站、自动贩卖机、各种娱乐场所,超市商店等等,跟城市没有什么差别,农村人不用离开农村,就能享受到一样的城市文明,这难道不算是城市化吗?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农村的发展总是需要的。如果我们确定农村的发展是需要的,那么在现有的情况下,改变城市大量人才集聚找不到出路,同时却存在农村人才奇缺影响发展的城乡人才分布不均衡状况,就需要鼓励城市人力资本下乡。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的取向是由人才要素的报酬率来决定的,如今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社会福利低下,与城市相比显然报酬率是低的,而且不只低那么一点点。要想吸引人才从城市流向农村,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提高人才在农村的报酬率。谁能够做到呢?当然是政府,这不仅是政府的能力所在,而且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一方面,如今的城乡人力资本报酬率差别,有部分原因是长期执行城乡二元政策导致的结果,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比农村要完善许多,这里包含着过去农村支持城市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如今还存在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城市偏向”。也就是说,这个城乡差别是政府政策导致的,现在填补这个差别,仍需要政府的力量。我和哥哥,妹妹都是当年从村里考大学出去的大专生和中专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就业是由政府直接安排的,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我们兄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中学任教,妹妹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小学任教,才有农村中学的师资稳定,以及农村小孩能够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我和妹妹后来上了研究生返回到城市,哥哥一直在农村中学干到现在,培养出一茬又一茬的农村学生。现如今,师专没有了,师范没有了,农村学校师资匮乏,很多农村人无奈,只能在县城租个房子陪着小孩读书,对农民来说,要么牺牲孩子的教育,要么牺牲家庭的生活水平,这个二难选择是由“城市偏向”的政策导致的。

另一方面,现在吸纳城市大学生人才入村,在学校、医院、技术服务、政府机关、公益事业等等部门就业,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属于公共品供给的范畴,理应有政府来承担。于教授说的给予去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每人补贴4000元,尽管具体方法可以讨论完善,但通过政府支持拉平城乡人力资本要素报酬率水平,为吸引人才下乡创造条件,这个方向应该是合理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城乡人力资本要素的报酬率仍然像现在那样,不要说城市的大学生,就是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也不会轻易返回农村就业。在我们兄妹之后,村里也陆陆续续考出来几个大学生,但是毕业后面临自由市场选择就业,他们已经无法回村,因为不要说工资跟城市无法匹敌,回乡谋一个有编制的岗位也是十分艰难。现在的各项人才考试指标,分配到农村的少之又少,由此出现一方面农村人才招考竞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农村人才奇缺这样的奇观。最近几年,一些地区在探索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特岗、乡村医生特岗等人才进村措施,但愿这是一个开端,能够给人力资本下乡带来一丝希望!

人才下乡大有作为

于教授提出的人才下乡设想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揶揄,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许多人认为现在农村一片凋零,大学生去了也没事可干。这显然是颠倒了因果。正是因为现在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经过几十年的二元体制索取,再加上几十年的市场机制洗礼,农村要素几乎被城市吸纳干净,才导致农村今天的落后,也正因为农村今天的落后,才需要国家想办法改变要素的城市单一流向,让要素入村实现乡村振兴。如果今天农村一片繁荣,这个话题就不存在了。进一步,农村的落后就意味着大学生去了没事干吗?这恰恰是个误解。因为落后才存在许多未开发的处女地,大学生跟传统农民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有专业的知识,这些专业知识能够将农村要素整合重生,形成新的产业或者新的业态。前几天去江苏沭阳县参加农村电商促进乡村振兴研讨会,发现那个地方虽然地处苏北,至今尚未通火车,但当地政府支持建设电商平台,发展草根创业,全县种植花草苗木53万亩,通过电商销售到全国各地,全年从沭阳出港的快件达到1.2亿件!不去绝对想不到鲜花可以用电商卖,农民割下的水稻不是为了稻谷,而是利用稻穗做出插花,一亩地的水稻小麦可以收入6万元。看到田里大棚下一排排的多肉植物,旁边的小业主们用网络直播方式向客人推销产品,简直不敢想象这是在农村。这些创造出一家家淘宝店的小老板,设想出一种种新奇营销模式的小年轻,培育出一个个花草新品种的小园主,大多数就是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的到来,这里不仅有专注于花草苗木的淘宝村,还有专注于书籍的淘宝书城,以及专注于塑料鲜花的淘宝工场,形成一个全国赫赫有名的农村电商县。现如今不仅大学毕业生来了,连博士后工作站都在这个偏远县城设立了,不少博士生在这里吸取营养,完成他们的研究工作,再用他们的知识回馈到沭阳的电商产业当中......

所以,城市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下乡,在农村这块尚未被现代商品经济冲击的地方,是真正大有作为而不是没事可干的。当然,要大学生愿意来农村发展事业,需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这正是政府应该努力的领域。据沭阳地方政府的介绍,为了发展电商产业,政府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诚信保障基金,给草根创业者提供三年免租的场地等等,正是政府搭建的良好创业平台,使大学生相聚于此,互相帮衬,发挥头脑风暴,从不可能中创造可能,才有今天沭阳农村的繁荣。

江苏 沭阳电商淘宝村卖的都是新奇农产品


综合以上,我看过于教授的文章之后,并不觉得他说得离谱,反而觉得他说得非常在理。如果不要使用那个敏感的名词,鼓励城市人力资本下乡,应该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的应有之策。 在这之前,已经有不少学者提出“工商资本下乡”、“增加挂钩的土地资本下乡”,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萨伊说,土地、资本、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三要素,大家既然不反对土地与资本这两个要素下乡,有何理由唯独反对人力资本下乡呢? 人不是所有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吗?如果人力资本要素不下乡,如何能够实现乡村振兴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在农村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其中的关键就是对农村实行人力资本投资。 那么,通过政府支持吸引城市大学生流向农村,可以说是一种最为便捷的向农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路径。尽管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探讨,这个方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通过政府支持,吸引人力资本下乡,发展乡村创业,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