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良大师
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 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简书专栏推荐作者 职场导师/培训师/创业顾问 其实我就是一个斜杠中年 公众微信号:良大师聊职场 如需转载,请经本人同意,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良大师

谁说阶层固化了?向下的通道可一直开着

良大师  · 简书  ·  · 2018-02-21 13:00

正文

文|良大师

1. 两起自杀事件

媒体曾报道的两起自杀事件让我记忆犹新。

一则发生在前段时间,中兴工程师欧建新,撇下妻与子,从高楼纵身一跳;

一则是发生在近期,80后创业代表人物茅侃侃,打开煤气阀门,留下一句“爱你不后悔”,飘然离去......

之所以揪心,是因为两人都可以联结到自我,我与欧建新年纪相仿,而且拥有同样的家庭。我与茅侃侃性格相仿,而且同样是创业者。

我能体会到专属中年男人失败时的那种恐惧和无奈,仿佛暗黑的乌云穹顶密布,仿佛这个世界的美好再也与你无关。

(左)欧建新,(右)茅侃侃


2. 翻身的概率

很多媒体发文,对两人的自弃表示惋惜,奉劝留得青山,东山再起。可一个35岁左右的男人,一旦破产,逆袭的机会还有多大?

答案是:很小很小......

「城市数据团」曾做过一个虚拟的财富实验,以100人为样本的计算中,35岁就是一个分水岭,财富之间的差距已完全拉开。

样本中,有15人在35岁处于破产状态,他们能在65岁时力挽狂澜吗?

答案是很难,从计算结果上看,仅仅8人由负转正,但离富贵相去甚远。

而有7人永未翻身,仍处破产之中......

(说明:上图中的红色柱子为在35岁时破产的玩家,绿色柱子为其他玩家。红色柱子在纵轴上的高度变化表示其财富值变化,在横轴上的位置变化表示其排名变化。)

这个试验说明,真实的世界并不像寓言故事那样美好,没有那么多失败去磨练你,碰上一次,你可能就会处在一个永远的下坠通道。

也许就是这种下坠通道,将欧、茅二人吸噬到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入谷底,这个 没有结局的恐怖 无法忍受,以至于他们宁可选择了一个恐怖的结局......

3. 攀登与滑落

如果了解欧建新和茅侃侃的背景,你会发现,他们是阶层跃迁后,又被打回底层的代表人物。

欧建新原本草根阶层,通过受雇于大型组织,劳心劳肺,两鬓斑斑,终于实现到中产阶层的跳跃,可是一纸解聘书,泡影幻灭;

茅侃侃出身好些,属于中产阶层,仰仗异禀的天赋,摸爬滚打,期望挤入精英阶层,但最终落败与资本的对弈。

两个样本,揭示了一种阶层固化形态,向上攀登,坚苦卓绝,向下滑落,易如反掌。


4. 社会进化与阶层固化

但凡谈起阶层固化,必会骂声四起,正如那句谚语:带来坏消息的使者必死。

但是,真实并非取决你的视而不见,站在社会进化的角度,越接近发达社会,阶层固化越是必然。

英国有一个纪录片《人生七年》,选择了14个孩子,来自精英、中产、草根三个不同的阶层。

纪录片从7岁开始,一直跟踪拍摄了49年,来纪录他们人生轨迹,最后仅有一名实现了阶层跃迁。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曾写过一本书《我在底层的生活》,讲述自己在1998年,为了体验底层美国人民的生活,选择了六个城市打工,从事不同的底层职业。

最终她发现,无论自己再努力,都会被环境所困,无法跳出底层,她体会到底层的贫穷与努力并无太大关系,仅仅是出身的问题。

知乎作者薛夫,曾谈起在日本的生活时说,如果没有点家底,根本无法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很多中产家庭穷尽全力,供孩子上大学校,再送到大公司当职员。

于是,孩子上班攒钱,结婚,再生孩子,再供上学,循环往复……逆袭上流社会的可能几乎为零。

在欧美和日本,我有一些朋友,大家的共识与上面的结论不谋而合。一个社会越发达,往往阶层越经纬分明,而且越牢不可破。

因为发达的基础是稳定,试想一个财富动不动就充公的社会,怎么可能发达?

稳定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资源分配上的马太效应。

先进场的人,必定占有富饶的资源,与此同时,他们会建立起一所城堡,保护自己,防止他人进场。

《人生七年》海报

5. 城堡论与阶层固化

曾有一篇很热的文章,标题为《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将关闭的中国社会》,结合历史演化,通过一种思想实验的方式,论述了当下阶层固化的事实,作者把当下的社会比喻为一座城堡。

城堡里面,住着制定规则的 精英阶层 ,也是既得利益集团;

他们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名称,比如,豪强、权贵、集团、二代等等。城堡有时会被乱世冲跨,但又会重新形成,新进的人会不断的加固城墙,以防止他人入内。

当城堡住满之时,吊桥就会升起,城门就会关闭,而我们正好处在这个时代。

城保外面,有一圈外城,他们负责保卫城堡,作者称他们为「寄希望通过学历之类个人奋斗进阶的群体」,这个定义不太准确,根据文中的意思,我们可以称之为 中产阶层

剩下的即为数量众多的「乡野」人士,他们没有资源,迷茫无助,对应的是 草根阶层

此篇文章,主要围绕阶层固化的现象进行论证,很形象也符合现实,但有两点涉及不深,为此我们可以拓展一下。

阶层壁垒的发展趋势: 壁垒的建成、壁垒的延续、壁垒的永生。

阶层固化只是向上的固化,向下则是多数人的滑落: 精英阶层与其他阶层,犹如拔河的两端,是一种零和博弈,当精英阶层如同火箭升空时,其它阶层必然如「子火箭」以及「整流罩」般的脱落。

6.壁垒的发展趋势:壁垒的建成

是不是存在阶层壁垒?其实不用多说,单就学区房这事,足以封喉反对者。

但「财富资源」建造的仅仅是看得见的壁垒,其实还有一道看不见的壁垒。

早些年,我在500强时,去深圳一家大型私人企业拜访,临近中午,董事长邀请我们去食堂吃个便饭。

我们上到顶层,立刻惊呆,这哪里是什么食堂啊?分明是董事长的私人会所,整个一层楼,不仅有包房、KTV,竟然还有一个巨大的室内鱼塘......

我们围观之时,董事长热情的介绍鱼的种类,并说都是从鱼苗养起的,还亲自挑选了一条,供中午食用。

他还向我们介绍,食堂所用的鸡鸭肉类,瓜果蔬菜,统统都来源于自己的农场,用的水则是在香港统一采购,请我们放心食用。

几年前,他已打造出一个小「生态圈」,供养自己与家人,因为大陆的食品嘛......

席间的聊天,让我很开眼界,那董事长拥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信息: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投资的新机会,全球资产如何配置?在哪个国家买房才能兼顾学位和保值……

八年后的当下,回想他当时所说,预测几乎都成现实,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深圳的楼盘,只要够首付,就不要犹豫,一定要买、买、买,否则将来哭都来不及......

但当时深圳市区的房价已经过了4万,我们都觉得他说得不靠谱,谁也没下手,结果一语成谶。

这件事让人深思的是,这些精英人士,仿佛和我们并不在一个频道,他们似乎拥有自己的系统。

无论是自产自食的生态圈,还是区别于我们的信息渠道,或者特定的人脉圈层,这些要素搭建了一个透明的穹庐,既能抵御大系统的负面影响,更能滋养自我,实现强者恒强。

这种看不见的壁垒,裹挟着资源,在与其它阶层的对阵中,必然彰显「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8. 壁垒的发展趋势 壁垒的延续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籍,都会告诉我们「有钱难买少年穷」,也经常会用「骄奢淫逸」来形容富家子弟,但实象并非如此。

在国家博物馆上班的河森堡,曾写过一篇文章。

他们博物馆应上级要求,给一些学校上历史讲座,他曾接待过两个学校,相比之下印象极为深刻。

第一个是北京郊外的一所中学,由于距离远,来博物馆时,已经晚了一个小时,但老师竟提出要早走一小时,这样在博物馆的时间只有20分钟,河森堡问为什么这么急?

老师回答:「因为学校订了营养餐,要按时赶回去吃......」

河森堡非常惊讶,因为「营养餐」的价值在他们心中竟然比「博物馆专题课」高那么多。而且,整个阶段,这些学生的表现极其糟糕,上过几次课后,很多同事都抱怨纷纷。

后来,又迎来了博物馆附近的一所重点小学,这帮学生并非上级要求,而是自愿来开眼界的,他们的表现完全碾压那些中学生。

整个课程,根本不用担心纪律的问题,学生甚至还懂得很多让讲师都冒汉的历史知识。到 了饭点,课程还没结束,讲师提醒要不要先去吃饭,但所有的小朋友都要求继续上课......

河森堡感慨到,那个重点小学是北京最好的学校,学生家长都是社会各界精英,拥有优越家境的他们,竟然还那么努力,真让其它阶层绝望。

这篇文章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我却深以为然。

我曾帮一家留学机构做过咨询,在与学生家长访谈时发现,越是那些企业家、高管、外交官等精英人士,越注重子女的教育。而这些孩子都又异常努力和刻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哈哈搞笑视频  ·  喝酒喝这熊样,还真能吹!
8 年前
一起玩转邮币卡  ·  【福利17044】360股票第2期, 开户送90元话费!
8 年前
深交所  ·  大小说 | 投资者适当性(一)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