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芬兰车站》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家、社会评论家威尔逊所写,副题是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也就是将历史写作转变为历史行动的过程,第一部分从米什莱到法郎士,第二部分从巴贝夫到马克思、恩格斯,第三部分列宁终于抵达芬兰车站。以文学传记式的方式,对每个人的生平经历娓娓道来,诚如推荐序所言,《到芬兰车站》是一个观念的旅行故事,并不着意提那许多的血腥、斗争,而最终达到的伟大革命。然而,本书评却致力于哲学思想的伟大力量不仅改变世界,并持续今天仍产生巨大的影响。
正如黑格尔所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的估掠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叫纯净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如果说《到芬兰车站》是从思想的萌发到壮大最后转变为现实的过程,那么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则有种从芬兰车站回望的历史感,再次感受精神力量的伟大。
第一部分,米什莱更为确切的是一个历史学家,在历史的行进中,他与社会主义也曾有过擦肩而过的冲动,在《人民》中,不同的阶级在羡慕中往上攀爬,农民担心土地会被剥夺,羡慕工人,工人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务,羡慕商行的伙计,商行的伙计羡慕商行的主人,商行的主人羡慕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既害怕群众,又害怕无产阶级。“人依照其物质条件来形成灵魂,多么有意思!”他触摸到了社会主义的微光,但还是毅然决然的倒向了国家主义。伴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式微,在勒南时,历史不再仅是米什莱笔下的纯然历史写实,而更多的是人类思想观念的历史。丹纳、法郎士都在历史推动中行进,这些推动历史的并非他人,而正是这千千万万思想着的个体,法郎士在政治立场上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但是但还未迈出实际的行动,思想在象牙塔里,还没有被释放。
第二部分,初读关于巴贝夫的部分,激情澎湃不能自已。资产阶级已经掌握权力,取得既得利益,再也不顾忌穷人的生死。巴贝夫像斗士一样一往无前的向前奋进。在《答辩书》中,巴贝夫提出,暴动与革命只不过是一种方式,真正的问题在于统治阶级践踏人民的权利,革命之根源在于一切忍无可忍,巴贝夫是以暴动的方式来实践社会主义。与之不同的是,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和安凡丹,都是在现有的社会对社会主义进行构建,更像是鲁宾孙式的乌托邦。“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正试图改造世界,从一个国家被驱逐到另一个国家,并没有打击马克思,相反,却让他有更强的斗志。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如果说康德是在理论层次上认识人,黑格尔则是致力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现实活动,黑格尔努力想把抽象的德国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但最后却产生更远离人间的“绝对精神”。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哲学,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为自己所用。以他强有力的写作方式,贯穿于《资本论》中,为无产阶级奋战。但马克思可能还是深受黑格尔精神与思想的影响,他可以写出一篇又一篇的论战的文章,以思想的力量引导着社会革命,但他本身却始终没有真正的实践革命。思想的酝酿已然成熟,并显示出了他自身的力量,可仍缺了一点点。
第三部分,列宁不同于马克思,“列宁的写作风格可谓大异其趣,他不像马克思是那种满腹经纶的传统学者,他甚至连作家都不是……最多也只是补充马克思的见解而已……不过,列宁的最终目标乃在于唤起行动,他搜集许多统治资料,主要还是在于指陈事实,如此而已。”因而,列宁是一个真正的行动革命者,以其杰出用人能力领导着革命。尽管如此,列宁也为思想的伟大力量所推动。倘若他不奋起,就会如同《第六病室》的病人一样,成为无助的囚徒。列宁最终成功了,坐上了到芬兰的车站。理想真正的践行为现实。
《到芬兰车站》一书,作者侧重的是历史写作到历史行动,而在其中,能深深感受到抽象的哲学思想所起到的推动社会的巨大力量。乌托邦即便不存在,也试图去相信,至少这是一种希望。
最难的是如何给本书定位,有文学的方面,马克思的小房子里杂乱的书桌;也有传记的,每个人的生平经历;更有历史的,从历史写作到历史行动;但或许也可称为社会主义的思想史。在历史的席卷中有许多的道路,社会主义最开始也只是被看作一个乌托邦,最后却走向现实,这样一种理想与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但正如克鲁尔所说,“如果你想好好了解社会主义的理论走向或那些时代的政治问题,绝不要依赖这本书;然而你若对二战前主要社会主义者的个性和生活经历感兴趣,那么威尔逊的书是高质量的、有趣的、包你满意的指南。”所以此书的文学气质可以让你沉浸其中,但是同时这也是它与其他专业的理论性书籍相形见绌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