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80、90后父母都有“晚睡综合症”,不知不觉中,这种习惯也慢慢地渗入了孩子的生活中。对此,家长们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足够的睡眠是孩子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之一。
晚睡给孩子带来潜在危害,是家长所无法想象的。一大堆的科学家都已经发现,睡眠会影响孩子的心血管健康、大脑、学习以及行为模式。
晚睡影响孩子身高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身高70%取决于父母基因,30%取决于后天。在这30%的外在因素中,睡眠对身高的影响排名第一,超出运动和饮食。
这是因为在睡眠中会分泌出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由脑垂体分泌,但是,脑垂体一天的工作量很大,除了要分泌生长激素外,还要分泌性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人体所需的多种激素,因为“太忙了”,所以它并不是一天24小时都在分泌生长激素。
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主要在晚上进行,分泌得越多,就越有助于生长。生长激素分泌最多的两个时段,分别是21:00—1:00,5:00—7:00。不过并不是一到晚上9点,生长激素就开始按时大量分泌,它的大量分泌必须有个前提:只有在深度睡眠时才会发生。而人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至1小时,才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所以,如果9点的时候,孩子还没上床,或者已经上床但还没睡着,又或者已经睡着但还没进入深睡眠状态,那么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爱护自己的身高。
晚睡伤害孩子的心脏
睡眠不足的孩子会产生过度压力反应,他们会因为睡眠不足而感到疲倦,表现得易怒、暴躁,很难平静,甚至表现出无法入睡的过度压力反应,而且越是睡眠不足,他们的情绪就越亢奋。
情绪一亢奋,血压、呼吸、心跳都会加速,如果经年累月处在过度亢奋的状态下,就会发生心血管疾病,像是心脏瓣膜脱垂。所以如果放任孩子晚睡或睡眠习惯不良,相当于给孩子埋下心血管疾病的种子。
晚睡容易导致孩子肥胖
一般我们吃得足够多时,我们的脂肪细胞会产生瘦素,它能向大脑发出停止饮食的信号。当睡眠不足时,哪怕只是一晚上,人体内的胃饥饿素就会增加,并抑制瘦素的分泌。因此,那些得不到睡眠的孩子更容易肥胖。
另外,孩子休息不足,精神不济,就更倾向于坐着不动,缺少运动,只会让身体更加不健康。
晚睡的孩子经常感冒
在睡眠阶段,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产生叫做细胞因子的蛋白质,我们的身体依赖这些蛋白质来打败感染、疾病和压力。它同样也帮助我们的身体得到休息,使得我们的身体能有能力进行自我治愈。睡眠缺乏会影响这些细胞因子的数量,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增加患感冒和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晚睡影响孩子的记忆力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曾进行过一项实验,将28名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安排第一组两天一夜不能睡觉,而第二组则正常睡眠。在随后进行的测试中,志愿者要浏览并记住大量幻灯片图像。
接下来,所有实验者都正常睡眠两个晚上并接受第二次测试,测试内容是在大量图片中找出自己在第一次测试中浏览过的图片。
实验表明,那些睡眠不规律志愿者的记忆力远远不如正常睡眠的。因此,孩子早睡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会帮助大脑运行畅快,记忆力也好,读书时事半功倍。
从上面可以看出,晚睡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再看下面一副表格:
上图中显示,学龄儿童前儿童应该保证10~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应该每天保证有9~11小时的睡眠。因此,孩子最佳的睡觉时间是晚上8点半,最迟不能超过9点。早上起床的时间最好是7点以后。
很多妈妈抱怨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到了晚上,孩子怎么也不愿意上床睡觉。那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会自动发展形成,必须依赖大人为他们养成。
父母是关键
孩子好习惯的形成,说到底父母的引导是关键。在一个家庭里,孩子从生下来开始,行为习惯无不受着照顾他起居生活的那个人的影响。
很多父母晚上做事拖拖拉拉,或者忙于工作,沉迷于追剧,一时之间忘了安排孩子。如果父母准时给孩子洗漱,讲睡前故事,然后准时熄灯睡觉,孩子也会认真地做。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要先放下手头的事情,陪伴孩子入睡。等到孩子睡着了,再做自己的事情,不是更方便更安心吗?这样也不会打乱孩子的作息。
营造出浓厚的睡眠氛围
如果一家人都习惯了晚睡,电视声和谈话声此起彼伏,孩子当然也会受到影响,丝毫没有睡意。睿妈建议,到了睡觉时间,最好给孩子营造一种安静温馨的睡觉氛围。
可以把灯光调暗,关闭电视机,大人们也不要聊天了,如果需要的话陪伴孩子一起入睡。即使家长们还没有困意,可以在照顾孩子睡着以后,再起身回自己的房间做自己的事,但是不要打扰到已经入睡的孩子。
睡觉一小时前避免大脑兴奋
睡觉一小时前最好不要让孩子接触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这些很容易让孩子上瘾,有的孩子玩电脑、手机游戏,过不了关就不睡。而且这些很容易让孩子大脑兴奋。
大人需要多花点心思,尽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听听舒缓的音乐,安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睡前环境,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安静下来以后就该睡觉了。
(本文来源于家长必读,转载请注明出处)
班主任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