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伊洛
聊聊医药,看看世界,扯扯资本市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十一诊室  ·  令人揪心的「草莓奶」,是女性才懂的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伊洛

中国2025-2100年人口预测与政策建议

伊洛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2-07 08:00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2025年1月发布《中国2025-2100年人口预测与政策建议》 对我国2025年至2100年的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从人口总量、出生人口、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和劳动力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人口到本世纪末的变化趋势。

报告回答了我国的出生人口总数及年龄结构会如何变化,以及到本世纪末我国是否仍是人口大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报告提出了全面放开生育数量限制、力推生育激励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并减少无效内卷、营造家庭友好型社会、加强人口数量时空分布监测预测、深入开展人口与经济研究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1990-2023 年中国、韩国和中国主要城市(虚线)的总和生育率

如图 1 所示,2020 年,我国主要城市总和生育率,如上海(0.73)、北京(0.87)、天津(0.92)、成都(1.05)和深圳(1.06),已经接近甚至低于韩国 2020 年的总和生育率 0.84 的水平。2023 年韩国的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至 0.72,已排在世界倒数第一。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上海市户籍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为 0.6,比韩国更低。上述分析意味着未来我国的总和生育率达到韩国这一极端的情形是可能的。因此,低生育方案旨在探究如果生育水平进一步下降时我国未来的人口趋势。

1、总人口

若总和生育率保持目前 1.05 的水平不变(中等生育方案),预计我国人口总量将在 2027 年跌破 14 亿,2035 年为 13.5 亿,2041 年跌破 13 亿,2050 年为 11.88亿。2025-2050 年平均每年净减少约 850 万,2050-2100 年平均每年净减少 1459 万。

在低生育方案情景下,即总和生育率下降至韩国 2023 年 0.72 的极端水平,人口减少速度将会更快,总量水平将会更低。

2100 年,我国人口总量预计为 3.2 亿,比美国少 1.0 亿,中国人口总量将退居世界第三。

在高生育方案(TFR=1.31)情景下,2100 年我国人口总量预计为 5.9 亿,人口总量减少的规模和速度都将有所减缓。

2、出生人口

在中等生育方案情景下,虽然假定了总和生育率保持在 1.05 不变,但受到育龄女性总量减少的影响,出生人数将持续减少。预计 2025 年出生人数为 888 万, 2035 年为 757 万,2050 年为 655 万,2075 年为 370 万,2100 年仅为 193 万。

在低生育方案情景下,2025-2050 年,年平均出生人数为 577 万,较中等生育方案低 213 万。

2050-2100 年,年平均出生人数预计只有 179 万。

在高生育方案情景下,2025-2050 年,年平均出生人数将回升至 958 万,其中 2037-2044 年预计上升至 1000 万以上。

2050-2100 年,年平均出生人数约 536 万,显著高于中等生育方案和低生育方案。

3、育龄女性总量

在中等生育方案情景下,育龄女性总量预计 2025 年为 3.05 亿,2035 年为 2.90亿。2025-2035 年,我国育龄女性总量仍将稳定在 2.09-3.05 亿的规模,是改善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数的黄金窗口期。2050 年育龄女性总量为 2.12 亿,较 2023 年下达到 31.6%。2025-2050 年,育龄女性总量年平均约 2.66 亿,平均每年减少约367 万。2050-2100 年年平均约 1.28 亿。

在低生育方案情景下,育龄女性的总量将加速减少。 预计 2050 年育龄女性总量为 2.03 亿,比中等生育方案低 880 万。2100 年预计仅 3496 万,大约只有中等生育方案的一半。在高生育方案情景下,育龄女性的总量和下降速度将有所改善。预计 2050 年为 2.19 亿。2100 年为 9702 万,是低生育方案和中等生育方案的 2.8 倍和 1.5 倍。

4、老龄化

在中等生育方案情景下,预计 2035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规模为 3.19亿。2025-2050 年,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将迅速从 2.21 亿增加至 3.51 亿,年均增长517 万,年均增速 2.0%。预计 2031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龄化率首次达到 20.2%,进入“超高龄社会”。2035 年达到 23.6%,2050 年达到 29.5%。

由于三种生育方案假定各年龄段、分性别的死亡率是相同的,因此,三种生育方案间 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规模差异较小。 但老龄化率差异显著。

在低生育方案情景下,老龄化率预计 2050 年为 31.0%,2100 年为 50.7%。 自 2083 年起,老龄化率将始终保持在 50%以上,意味着每 2 个人中就有一个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高生育方案情景下,老龄化程度将有所放缓。

老龄化率预计 2050 年为 28.5%,2100年 32.6%,比中等生育方案和低生育方案分别减少 6.6%和 18.2%。

5、人口年龄中位数

在中等生育方案情景下,预计 2035 年人口年龄中位数为 47.3 岁,2050 年为52.1 岁,2081 年达到峰值 59.5 岁。2100 年为 58.3 岁,显著高于日本(54.0 岁)、印度(48.8 岁)和美国(46.3 岁),仅比韩国(60.8 岁)低 2.5 岁。

在低生育方案情景下,我国老龄人口年龄中位数的峰值将达到 67.2 岁,2083年起,人口年龄中位数将始终高于 65 岁,2100 年达到 65.5 岁,意味着届时将有一半的人处于退休状态。在高生育方案情景下,人口年龄中位数峰值将控制在 55 岁以下,预计 2100 年为 53.8 岁,与日本(54.0 岁)相当。

6、老龄人口抚养比

在中等生育方案情景下,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抚养比预计 2035 年为 35.3%, 2050 年为 48.8%,2075 年为 64.0%。预计 2100 年为 72.8%,即每 1.4 个劳动者抚养一个老年人。

在低生育方案情景下,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抚养比将在 2050-2100 年显著升高,老龄化经济负担将显著增加,预计 2091 年达到峰值 125.5%,即每个劳动人口将抚养 1.255 个老年人。

在高生育方案情景下,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抚养比形势将得到改善。 预计 2084 年达到峰值 67.8%,显著低于低生育方案和中等生育方案的峰值。2100 年预计约为 56.5%。

7、死亡人口规模

在中等生育方案情景下,2025-2100 年,每年人口死亡数与老龄人口规模呈现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 0.94)。2023 年我国人口死亡数为 1110 万,我们预计这一规模会迅速增加,2050 年翻 0.9 倍,2075 年翻 0.7 倍,2100 年翻 0.2 倍。未来每年增加的死亡人口将会给我国的医疗系统、民政系统带来新的挑战。由于我们假定三种生育方案的各年龄段、分性别死亡率相同,因此,三种生育方案情景下的每年人口死亡规模差异很小。

8、劳动人口规模

在中等生育方案情景下,劳动人口规模预计 2035 年为 9.0 亿,2050 年为 7.2亿,2100 年为 2.5 亿。劳动人口占比 2035 年预计为 68.8%,2050 年为 60.7%,2100年为 53.8%。

在低生育方案情景下,劳动人口总量将比中等生育方案平均每年多减少 160 万, 2100 年为 1.48 亿。

2080 年,劳动人口占比将降至 50%以下,2100 年为 45.6%,意味着每 2 个人中不足 1 个劳动力。

在高生育方案情景下,2100 年,劳动人口总量约为 3.4 亿,劳动人口占比始终保持在 57.0%以上。

9、劳动人口年龄中位数

在中等生育方案情景下,劳动人口年龄中位数预计 2035 年达到 43.0 岁,2050年达到 43.9 岁,2070 年达到峰值 48.5 岁。我国劳动人口年龄中位数 2023 年已经高于美国和印度,预计将先后超过日本(2037 年)和韩国(2063 年)。

在低生育方案情景下,我国劳动人口年龄中位数峰值水平将高于 50 岁(2073年),预计 2100 年为 50.1 岁。

在高生育方案情景下,劳动人口年龄中位数上涨趋势将放缓,峰值约 45.4 岁(2069 年),预计 2100 年为 44.9 岁。

10、政策建议

(一)全面放开生育,取消对家庭生育数量的限制

建议全面放开生育,取消计划生育时代遗留的限制人口生育的规章和条例。 当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仅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孩,应将政策全面放开,不设限制。这将释放积极信号,让有生育愿望和能力的家庭释放生育潜能。

(二)降低法定结婚年龄,提高生育人口基数

目前男性 22 岁,女性 20 岁的法定结婚年龄是计划生育时代为控制人口增加所采取的措施。 目前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世界上最高的,国际上通常的法定婚龄是 18 岁(不分性别)。为了扩大生育人口基数,我们建议将法定婚龄回归到 18 岁,并实行无差别化的男女结婚年龄,以提高生育人口基数。

(三)推行生育激励政策,挖掘全社会生育潜力

鉴于目前各种鼓励城市人口生育措施的收效低于预期,建议在全国(包括农村地区)推行更多样、更大力度的生育激励政策,如每月对每个儿童提供现金补助和儿童独立的医疗支持到一定年龄等。

有些政策对城市人口效果有限,但对农村人口有望产生显著效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